学习汉语和英语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看英语和语文考试都是关于什么的。

英语考试的第一项是听力,这是一般汉语考试所没有的。只有“汉语水平竞赛”这样的考试才会有。

英语考试的第二项一般是用单词填空,比如从提供的十个单词中选九个单词填空在课文中;这一项在新的中文题中有,但一般是四选一,没有英文那么多。

英语测试中的第三项是完形填空,比如选择十五个句子的空格中应该填入的正确单词或短语,包含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一般每道小题选一个。这次语文考试和英语的考点差不多,只是有时候题型不一样。一般是纠正错别字、病句或段落,或者区分单词是否可以替换或删除。

英语考试的第四项一般是短文阅读理解,一般是三四道,题型多为选择题或判断题。考试内容多为猜测词义、判断信息、概括大意、推断句子隐含意义、为短文选择标题;这次语文考试不仅包括现代汉语的阅读理解,还包括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考的内容比英语丰富多了,还有很多主观表达题。英语是推断词义,汉语是解释词义;英语是判断信息,汉语是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英语是精准概括的选择,汉语是自己的精准概括;英语是选择准确推断句子的隐含意义,而汉语是自己准确表达句子的意思。英语是给短文选题目,汉语是讲题目的意思。即使选择了合适的标题,也要说明理由。汉语阅读理解中也有一些点是英语所不具备的,比如,区分文体、表达手法、表达方法、描写方法、叙述方法等。,并讲述这些内容的表现功能。

英语考试第五项是翻译,一般是汉译英。这款产品也有中文版本。不同的是,汉语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以理解文言文选段为前提。

英语考试第六项是写作,语文也是。不同的是,英语考点是能否围绕主题(往往是题目),能否有条不紊的表达,是否有语法和拼写错误;语文考查的重点是是否能体现主题(通常是暗示),是否新颖深刻,是否能形象地表达,逻辑、句子、用词、标点是否有错误。

其次,我们来看看英语和语文考试中失分很多的内容。

一般来说,英语失分较多的科目是第四篇阅读理解和第三篇完形填空。语文除了阅读理解,还有作文和一些基础题。通过对比之前考试的内容,我们知道语文阅读理解比英语难,作文也是,一些基础题也是,比如句子模仿,改错,还有一些综合题。所以,中国人想拿更高的分数,肯定更难。

由于考试要求不同,为了适应考试,长期以来中英文的教学方法差异很大。

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单词、句型和语法,而汉语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解意义和语义,学习表达技巧和实现其功能。这两门课的教材也体现了这种差异。所以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汉语教学不如英语教学实用,更有效。上完同一节课后,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单词及其时态和语态变化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的句型造句。虽然语文教学也能让学生掌握一些词语的音、形、义,但这还不够突出,因为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造句的层面,而是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句意、语义,整篇文章的主题、表达方式、作用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有时,甚至超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近乎神奇的理解。还美其名曰:这是艺术欣赏的规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使得汉语学习比英语学习更难,而且由于更多的时间花在分析、理解和欣赏内容上,而不是学习使用语言,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不显著,直接影响了学生作文的表达水平。由于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没有得到一点一滴的巩固,学生在写作时表现出语言苍白、贫瘠的缺点。

为什么汉语不能像英语一样学习?有人可能会说,汉语是我们的国语,当然要求更高。我也不反对这种观点,但我想明确的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英语一样,通过学习词汇、句子、段落、篇章来学习汉语呢?每一个年级,每一篇课文都必须全面深刻理解吗?我不这么认为!

英语教学不像汉语教学那样重视分析和理解,而是逐步学习和积累词汇、句型、时态和语法。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不是提高了吗?当学生可以达到四六级甚至八级的时候,还会看不懂别人写的文章吗?他们还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吗?

纵观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法,并非没有借鉴意义。古人学习汉语时,非常重视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首先,他们重视阅读。可以证明“熟读唐诗三百首也能背诗”。朱在《精读》中也说“一本书读千遍,其意不言而喻”,也可以从“使其言尽于口”、“使其意尽于心”这一点的阅读中得到证明。当然也有不一定要“使意从心生”的情况。诸葛亮读书观一般,但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陶渊明读书“不是很懂”,但也是百家争鸣的无所不知,“每懂一点,就忘了开心地吃饭”;臧克家曾经说过,他小时候学的很多诗他都不太懂,但他能背出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逐渐体会到那些诗词的精妙,对陶冶情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古人重视学习。孔子不是说过“边学边乐”吗?所谓“手不离手,口不离口”也是这个道理。《三潭印月》中鲁迅先生的讲课不是一字一句逐渐加进去的吗?如果没有这样扎实稳健的语言训练,鲁迅后来的写作水平不会这么高。

然而,语文教学对“读”和“学”的重视程度却没有传统语文教学高。首先,学生上课看课文的时间不多,难得有20分钟的阅读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所谓的分析理解占据了。其次,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课堂上练习使用语言。虽然在课后作业中也有体现,但只是几个题目,更多的题目还是分析理解。在这种学习状态下,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综合运用语言当然更加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呼吁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读书。但是,为什么收效甚微呢?

考试!还是考试!

为什么不能改变语文考试的要求?也许有人觉得这是痴人说梦。但我还是要提醒一些人,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八十年代的语文试卷总分只有120,试卷只有两张8k的纸。之前总分100,试卷只有8k纸。当时的语文教学水平真的很低吗?当时的学生在现在的社会各行各业不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吗?以后我们的试卷总分会不会达到200甚至250,以此来检验语文的真实水平?能不能算是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

应该能改!关键是要改变我们固有的观念!

只要抓住语文学习最本质的东西——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去考察,语文应该不会比英语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