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童心理论的人是谁?
童心论是晚明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诚,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真实坦率,揭示作者的内心感受和生活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保持真性,去伪存真,就必须切断与道家的联系;与当时环境下的“童心之言”相对照,痛斥那些儒家经典是伪道的基础,是进步而深刻的。
解释这个观点的文章叫《幼稚论》。文章提出“世界是最好的,还有人不是出于童心。”“童心未泯”。李贽把“童心”作为孔孟的对立面,认为“真闻”使人的言语和行为不再来自自己的内心,于是其言语和行为就变成了一个“以假人作假言”、“以假物写假文”的虚假世界,他所说的是“善于察言观色”、“得自己之心”(答邓明甫)
《童心未泯》是李贽公开讨伐虚假和伪文学的散文,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第一,他反对用文学作为工具,用童心论来解释孔孟之道,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子和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不是“千古至尊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第二,他以“童心”反对“文学必在秦汉,诗歌必在唐代”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不断变化发展才能出好作品的,作品的质量也不是越老越好。
第三,他用“童心”改变了总是贬低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说、校书、杂剧的价值,然后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佳作”。
童言无忌,强调抒发真情实感,讲真话,对古人、今人乃至后人都有启示,是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