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帮助老人的600字左右的社会话题作文。
众所周知,“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久以来,这样感人的故事在社会上不断演绎。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偏离道德标准的现象。比如有时候,路边摔倒的老人,没有人扶;有人与歹徒搏斗,却无人相助;有人不幸落水,无人施救...
所以有人感叹:“道德滑坡,好人难求。”
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
早在2011年9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召开评选表彰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新闻发布会。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在谈到“老人倒地无人扶”这一现象时表示,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扶老携幼是中国人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
会上,王世明还回应了中国人的“道德滑坡”。
在他看来,评价中国人的道德,应该区分主流和支流,从事实中得出结论。从主流来看,中国人呈现出良好的道德观。他分析了三个事实后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道德有道义的民族,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这是主流,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的基本面貌。”
王世明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做,我们必须做。没什么好说的。事实也印证了王世明的观点。
“好人有好报”需要制度支持。
一方面是“好人难做”的感叹,另一方面还是很多人无怨无悔地践行着公民道德。
有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好人受到了伤害,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仍然相信“好人有好报”这个永恒的真理,坚守着自己的良知。
基于此,有人提出“要保护好人,让他们有好结果。”
央视《道德观察》主持人卢一鸣在他的微博中说:“道德本身是相当脆弱的。没有强硬制度的支撑,道德本身是站不住脚的。几个先例就能改变我们从小接受了十几年的“助人为乐”的观念,碾压人们心中的善意。站在武汉88岁老人身边的,不一定是铁石心肠的看客,而是让良心去对抗可能的恶意。谁来支持他们?”
一位网友发帖:“司法机关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应该保护什么?值得思考。别忘了,法院的一纸判决书可以促进道德进步,也可以促进道德堕落。”
其实,理性地说,是否做好事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因此,有观察人士指出:“相关部门应建立保护好人的机制,降低做好人的道德和法律风险。比如免除善意救助人的责任。”
《半月谈》内部版执行主编王新亚为此撰文:“面对‘老人无助’、‘相机敢做好事’等现实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向道德模范学习,做一个秉持社会公德、坚守私德底线的人?毋庸置疑,作为普通人,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足够的勇气。我们还是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保障,尤其是坚实的制度保障。”
王新亚说:“说到制度保障,当务之急是司法保障的完善,司法保障必须保护公德行为者免受那些贪财者的自虐,以及行政法规的完善,使公德行为者享有应有的人身和利益保护。”
王新亚还建议:“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既要保护有德之人,也要惩罚无德之人。要建立有效的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制度,让不道德的人受到大家的鄙视和反对,而不是被大家羡慕和模仿。当每一个有道德的人都受到尊重,每一个不道德的人都受到唾弃,道德自然会成为人们向往的追求,道德的走向自然会回归社会的主流。令人欣慰的是,保障公民道德的体制机制建设已经引起国家重视,相关工作正在稳步开展。”
让道德之光温暖整个社会
近日,江苏镇江一位75岁的老人生病晕倒在路边。一个女孩和三个保安果断出手相救。在“彭宇案”的“光环反应”和“救人有风险,救之前需要思考”的流行语境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关于“帮还是不帮”的争论。这种积极的应对,剥离了个人利益的算计,纯粹而温暖,值得学习。
虽然出现了“救被告”的个别事件,虽然这些事件的主角及其“悲情”让人心寒,但这不能成为“麻木不仁”、“身败名裂”的借口。武汉一老人失足坠楼身亡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许多人心想,如果他们伸出手去帮忙,这位老人可能会得救。但当时路人“怕惹麻烦”,都避而远之。镇江的女孩和三名保安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但她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救援。除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信任,更多的是对人性和良知的坚持,而这恰恰是当今社会需要提倡的精神元素。
目前,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社会弊病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就在各种关于“人情冷漠”“道德滑坡”的提法甚嚣尘上的时候,很多温暖的故事也在不断发生。在赣州南门文化广场,一名交警俯身抱起一名倒在地上的老人。“最美奶奶”柴小女奋力救落水儿童,不幸身亡;“板凳妈妈”徐月华37年养育了138个孤儿...听了这些软绵绵的故事,我们还能断定今天的“人心未古,世风日下”吗?以“扶老人”为例。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讹诈”,但难掩“救人一命,受表扬”的光芒。
也可以换个角度看社会,看人心。如果我们仔细品味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就不会对少数人“因做好事被敲诈”这种情况过于敏感,到了该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勇敢地伸出手去。另外,我们不妨做一些换位思考。如果以老年人的视角来看待“倒了也不扶”和“离毁”,我们会黯然神伤。头发花白是大家的共同经历。今天,我们因为有人受了委屈,就放弃了“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的良心。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求下一代“帮助我们”?
基于道德层面的救赎,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性和良知的坚守,离不开道德意识,镇江女孩,保安不怕麻烦果断出手相救就是典型案例。我们应该学习和实践他们的正义行为,满足道德的四气将有助于形成全民的道德意识。培根说:“集体习惯比个人习惯更有力量。”全社会都追求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道德理想。
如果我能帮到你,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
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其实这不是道德问题。就像行人可以肆无忌惮的过马路,即使最后被证明是错的,因为这个,无非就是道歉,出了事故。因为受助人或其家属无论讹诈还是只是误判都不会受到制裁和惩罚,这是一个法律问题,所以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用负责,不管行人有没有错。如果你满意,请接受它。一旦你不能证明出租车无良,他们就是弱势群体,车祸频发。
不少于800字关于帮助老人。
老人摔倒在地,扶不扶?在传统的道德氛围下,这应该不是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了道德选择问题。从2006年的“彭宇案”到今年的“尹宏斌案”、“许云鹤案”,由于执法因素的介入,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不久前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专业的技术指导无助于解决社会和道德问题。由此更提醒我们,信任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不是吗?当你打开水龙头时,要确保流出的水没有毒;过马路的时候,相信所有的车遇到红灯都会停下来;坐高铁地铁,相信不会突然追尾;即使睡觉,也要相信这个房子并不“脆弱”;有事报警,相信警察不是小偷的帮凶...如果我们吃肉怕激素,吃素食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喝白水怕有害元素,还能吃什么?说一点实话,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说:“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早上连床都起不了。”讲真,没有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没有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从社会到个人,没有信任,就像大海中的船,没有航行的标志。可能这个题目没那么简单。如果像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社会信任远不是一段时间的舆论引导或政治动员就能建立起来的。那么,如何才能重建中国的社会信任呢?《思想者》邀请三位学者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以飨读者。毕竟我们是“普通人”,不要成为“老不信者”。十个人有九个是恶人,不是说德行不好;十分之一的人有德,就是德还在。一定要有更多善良的人,更厚的道德土壤。古人说“道德承载物”,其实“道德”是可以承载市场经济的。重建信任:“原汤原菜”“信任危机”来自“信仰危机”不用说,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信仰危机,其形成主要始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片面发展、对信仰和人生价值的忽视或漠视。再加上中国传统信仰的世俗性与西方信仰的崇高性之间的简单联系,有些人会远离崇高,追随世俗;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一时间荣辱难辨;信仰和道德教育虽然有很好的顶层设计,但很难接地气,在眼花缭乱的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目前信任危机的蔓延主要是由于传统信任在市场经济面前的尴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利”字当头,“信”也低头,熙熙攘攘,信也没了!
6月6日,卫生部发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建议:不要急于扶起来,要根据情况处理。指南建议,如果老人意识清楚,施救者应询问老人摔倒的情况,是否有摔倒过程的记忆;如果想不起来,可能是晕厥或者脑血管意外。你应该立即护送老人去医院或拨打急救电话。(9月7日,扬子晚报
》)
如何帮助老人跌倒,需要哪些医疗知识,需要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报告就能保证每个人跌倒的时候都能按照“技术指南”里的每一步走。目前最有争议的问题不是怎么帮,而是帮不帮!
当人们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哦,真可惜,我都这么老了,不知道这一跤会不会造成重伤。然而,随着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以及近期南通长途司机好心救人被诬陷导致事故的发生,人们的情绪逐渐从最初对摔倒者的同情和尊重,转移到对摔倒者的同情和漠视。老太太被活活卡在护栏上,摔倒的老人被送往医院一个小时后,才发生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后续事件。
作为一个路人,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当我遇到一个摔倒的老人,我到底帮不帮他?如果没有摄像头、视频甚至行人作证,我敢向他/她伸出援手吗?
作为受害者,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当别人来帮助我的时候,我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情?以后别人摔倒了,我会像别人扶我一样扶别人吗?
作为受害者家属,你觉得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的亲人是怎么脱险的?在他/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谁帮了他/她?
我们都应该问自己:如果摔倒、被抓住、需要帮助的人是自己,你希望别人怎么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会遇到路滑摔跤,到最后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老人摔倒了会不会扶”不仅仅是几方的问题,更是对整个社会公德和每个人良知的考验!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能少一点自私,如果国家法律体系更加细致...也许会出现很多“金发姑娘给晕倒的老人喂水”这样的场景,不会出现“老人被护栏夹住,大家都在看”这样的悲剧。
题目作文800字都帮不了怎么帮堕落的道德?
道德是一块石头,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照亮人生道路的一盏灯;道德是道路,引领人们走向辉煌的荣耀!
20110101013下午5点半左右,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发生了一起悲剧:年仅两岁的小女孩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碾压两次,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货柜车碾过。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从女孩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视而不见。最后,拾荒者把岳带到路边,找到了她的母亲。2011年10月21日,岳经医院抢救无效于0时32分死亡。
媒体报道的小悦悦事件,在网上引起轰动。也许你可以怒斥人,甚至是冷血的人,但是当你挥舞道德大棒的时候,你真的自信吗?萧的死,看似一个意外,其实是一个关于“道德”的问题。如果你在那里,你会选择什么?是应该立即救人报警,还是装作看不见,绕道而行?我想,很多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都会无从下手。
十八,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反映了我们现在社会的普遍问题。扪心自问,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扭曲的价值取向,比如金钱至上,甚至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导致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异化。然而,一些应该坚持、珍惜和传承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正在迅速丧失。这是谁的错?当骗子一次次得逞,逃避责任,我们变得敏感而脆弱。所以,我们把冷漠当成人生的必修课;结果,世界变得不那么温暖了。我们现在是否过于谨慎,如履薄冰?
一个又一个“意外”发生后,我们开始反思,似乎是对的。然而,我们知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为什么不能学会未雨绸缪,避免犯错?犯错之后才能解决问题吗?每次“意外”发生,不是我们学会怎么补救,是人命啊!面对鲜活的生命,跳动的心脏,我们怎么能选择无视?我们不能屈服于这些现象,更不能感叹甚至承认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我们的道德底线。有时候我也觉得社会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好的和坏的交织在一起,让人迷茫。当“道德”的“网丝”被切断,人们的生活将面临无尽的黑暗。从毒奶粉和地沟油到岳事件,中国人真的到了最不道德的时候了吗?我们能从现在开始重新寻找礼仪之邦吗?当今时代的中国之所以一再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就是人性的消失和道德的缺失!而现在,我们该如何帮助堕落的道德?
“老人摔倒了能不能扶”这个社会话题被搬上了春晚的舞台。去年春晚有一个小品,就是说这个事情。希望回答能让你满意。
关于要不要买《扶不扶老人》这篇作文,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春晚上的小品《扶不扶》吧?郝建是一个好人,他帮助了一个摔倒的老太太,但是她被认为是一个攻击者。现实生活中也有小品场景重现。
一位热心的年轻人看到一位老人在店门前摔倒,赶紧上前扶起。没想到老人来了,说:“你把他怎么了?”后来警方调取了监控录像,还原了老人自己坠楼的真相。这是最近发生在洛阳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了“被冤枉”的先例,好心人心疼了:老人摔倒了还会扶他吗?身边发生的一件事给了我答案。
最近爷爷身体不适,不得不在医院做手术。爸爸和阿姨工作都很忙,妈妈只好请假照顾爷爷,只留下奶奶在家。
有一天中午放学后,妈妈匆匆忙忙赶回家,突然接到奶奶的电话。我妈一接电话,是个陌生人在说话:“哎呀,大姐,你妈妈刚才在路上摔倒了。我扶她起来,问她家在哪,扶她回了家。我在她手机里找到了你的手机号码……”“好的,好的,我先回去了!”母亲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回到家,看到奶奶躺在床上,旁边站着一个二三十岁的大叔。“我饿了,冰箱里没有现成的。我不得不自己出去买。我不小心摔倒了,多亏了这个小伙子!”“阿姨,应该是!”被奶奶夸了一顿,大叔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奶奶只是擦破了腿上的一点皮。没什么严重的。得知奶奶没事,大伯才放心离开。
现在,我有了答案:老人摔倒了要扶!让我们都努力成为“活雷锋”!
你帮助老人写作文吗?第一条是关于老人是否摔倒的问题。
老人摔倒后我们该不该起来?
我认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尊老爱幼,救死扶伤,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没有老人,没有人会变老。
随着媒体曝光彭宇案等多起帮助摔倒老人做好事的案件,被老人诬告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识判断”等逻辑推理为由判给巨额赔偿,越来越多的人对帮助摔倒老人心生畏惧。
举手之劳可能会带来无穷的麻烦。社会道德和传统道德逐渐迷失在我们犹豫的眼神中。
当整个社会、公众、媒体都在热烈讨论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了这个社会的公共道德一定程度上已经破产了。显然,作为社会人,似乎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丧心病狂的南京法官和天津法官,以及惩罚诬告彭宇的老人,都应该受到谴责,但《离殇》中的围观群众,是否也会受到道德、正义和良知的谴责?
武汉88岁老人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门口摔倒后,很多围观群众不敢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流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公众对老人摔倒的冷漠和不敏感,应该受到全社会乃至所有人的检讨。以前我一直认为老人该不该扶不是问题,现在真的成了大问题。像南京法官、武汉老人这样的案例,并不是普遍现象,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非常严峻的。
我们讨论摔倒的老人是否应该被扶,绝不是故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而是质疑当前整个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下降的现象,因为类似的冷漠无情的现象不仅发生在摔倒的老人身上,也发生在其他情况下,比如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流泪的故事,比如围观者跳楼自杀时“快跳”的哭喊声,比如公交车上乘客对小偷视而不见的常态等等。
自南京徐老太事件以来,中国开始进入民族道德沦丧期,开始瓦解中国人的道德。像许太太这样的人开始肆无忌惮,有法律支持,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彭宇付出的代价太高,于是开始对国人的同情漠不关心,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后来的钓鱼执法等一系列事件,彻底麻木了人们的同情心,导致一种与自己无关,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这位八旬老人倒地超过1个小时没有人敢伸出援手。我敢肯定,以前大多数围观者都是善良的人,但没有人能承受得起巨大的代价。你能说人家冷漠吗?
哪里有很多苍蝇,是垃圾还是苍蝇?
700字老人摔倒后该不该起来?
我认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尊老爱幼,救死扶伤,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没有老人,没有人会变老。
随着媒体曝光彭宇案等多起帮助摔倒老人做好事的案件,被老人诬告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识判断”等逻辑推理为由判给巨额赔偿,越来越多的人对帮助摔倒老人心生畏惧。
举手之劳可能会带来无穷的麻烦。社会道德和传统道德逐渐迷失在我们犹豫的眼神中。
当整个社会、公众、媒体都在热烈讨论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了这个社会的公共道德一定程度上已经破产了。显然,作为社会人,似乎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丧心病狂的南京法官和天津法官,以及惩罚诬告彭宇的老人,都应该受到谴责,但《离殇》中的围观群众,是否也会受到道德、正义和良知的谴责?
武汉88岁老人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门口摔倒后,很多围观群众不敢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流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公众对老人摔倒的冷漠和不敏感,应该受到全社会乃至所有人的检讨。以前我一直认为老人该不该扶不是问题,现在真的成了大问题。像南京法官、武汉老人这样的案例,并不是普遍现象,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非常严峻的。
我们讨论摔倒的老人是否应该被扶,绝不是故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而是质疑当前整个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下降的现象,因为类似的冷漠无情的现象不仅发生在摔倒的老人身上,也发生在其他情况下,比如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流泪的故事,比如围观者跳楼自杀时“快跳”的哭喊声,比如公交车上乘客对小偷视而不见的常态等等。
从南京徐老太事件开始,中国开始进入国民道德沦丧期,开始瓦解国人的道德。像许太太这样的人开始肆无忌惮,有法律支持,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彭宇付出的代价太高,于是开始对国人的同情漠不关心,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后来的钓鱼执法等一系列事件,彻底麻木了人们的同情心,导致一种与自己无关,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这位八旬老人倒地超过1个小时没有人敢伸出援手。我敢肯定,以前大多数围观者都是善良的人,但没有人能承受得起巨大的代价。你能说人家冷漠吗?
哪里有很多苍蝇,是垃圾还是苍蝇?
和谐社会的话题作文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所以,出生于21世纪的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和谐就是和平,和谐就是友好共处。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老爱幼,乐于奉献,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简而言之,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和谐,到处都能找到和谐。我眼中的和谐是这样的:
一根香蕉皮孤零零地躺在路边,没有人注意到它,也没有人把它扔进属于它的垃圾桶。人们对此视而不见。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妈妈,老师说要保护环境。那里有一块香蕉皮。我们捡吧!””在人群的喧闹中,这个稚嫩的声音打动了我。在人群的喧嚣中,谁的话比这个稚嫩的声音更有分量?
我通常坐小汽车去上学。汽车来来往往,日复一日,这很常见。但是有一天早上,很不寻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像往常一样,汽车发动引擎,离开了车站。一个老婆婆上车的时候,一个同学突然起身离开座位,说:“老婆婆坐吧!”“我又被这一幕感动了,尊老爱幼,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他身上展现!
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播种好的行为,收获精彩的人生。让和谐的影子跟随我们真诚的步伐,风吹不走,雨也吹不走。让我们携手同行,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