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文“China”可以分解成什么?

中国在1912年开始使用英文名“China”,但是西方人知道这个东亚国家的名字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据有关专家多年的探索和考证,中国英文名“China”的词源来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公元前10世纪(有学者放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Cina”一词。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的《论政治》中也提到了“Cina”。“Cina”也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赞美沃尔瓦丁神的波斯诗歌中。《旧约》中也有关于“西诺亚”的记述。

关于“中国”这个名字的由来和含义,

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目前我们看到的有几种说法:“瓷”、“秦”、“茶”、“帛”、“粳”、“苗语”

有学者提出“中国”是汉字“昌南”(景德镇原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细白瓷器在海外的传播,“中国”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

《美国遗产词典》解释“中国”一词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有关,“中国”是秦“秦”的音译。这一观点最早是由罗马传教士马丁·马丁于1655年提出的。

据记载,在公元前5世纪,东方丝绸已经成为希腊上流社会喜爱的材料。因此,一些学者认为“Cina”一词源于丝绸,这是基于希腊历史学家Ctesias在其著作中提到了塞里卡,并由此认为“塞里卡”是由“Cina”转化而来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成都理工大学刘醒世教授和东华大学周启成教授。刘醒世教授曾在《中国释义新探》一文中指出,“中国”一词源于丝绸,还认为古代西方国家公认的“Cina”位于古蜀国,即今天的成都地区。“丝绸之国”并不是指今天中国的全部疆域。

重庆师范大学的黄仲谟教授认为,“Cina”可能是一种古老的苗语。古印度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与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国南方关系密切。史诗《支那》也指古代中国,这也是三苗文化在外国的表现。他说,如今苗族民间流传的“纪娜”、“子拉”不仅与“支那”谐音,还有“水田之乡”的含义。

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何林先生认为,印度梵语中的Cina指的是中国南方的日本人,是“Japonica”的音译。在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和其他地区,有粳稻民族生活在中国南方,种植粳稻的人自称Cina (Japonica)。因此,阿萨姆邦和其他地区的日本人也称自己为日本人,印度人根据日本民族的语言称他们为Cina (Japonica)。

从时间上看,景德镇陶瓷出现于东汉,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根据专家提供的资料,“Cina”一词最晚于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印度梵语中,中国茶叶的出口晚于这一时期。因此,印度梵语中的Cina与中国的茶、景德镇的瓷器和中国的秦毫无关系。

在许多西方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居鲁士王国丝绸的记载,如希腊拉丁作家的《远东古代文献集》([法]葛黛丝耿主编?译本),包括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90多部关于塞里瑟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著作。希腊历史学家Ctesias在公元前4世纪就提到了塞里卡。专家认为,英语中的silk和俄语中由Serica演变而来的Xuerke,都来源于中国“丝绸”一词的谐音,是这些国家对丝绸的称呼。但是印度梵文记载的中国的名称是Cina,派生的英文是China,波斯语是Chin,阿拉伯语是Sina,拉丁语是Sinae,法语是Chine,德语是China,意大利语是Cina,中国的俄文名称是基于公元九世纪。显然,在很多历史文献中,生产和销售丝绸的塞里卡和古印度梵语中的Cina并不代表同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说,Cina与丝绸无关。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Cina”指的是东方的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群体,但现有的理论对于当时指的是哪个地区、哪个人种、指的是什么,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商周的疆域远没有今天的中国辽阔,他们对西方的影响也远没有今天的中国宏大。在东亚广袤的土地上,除了商周之外,那些被商周称为“东夷”、“北地”、“西戎”、“南蛮”(出自《礼记·曲礼》)的民族都是如此。因此,无论我们是在讨论“Cina”的起源还是含义,我们都不能只关注商周时期。

无论是苗语还是日语,一致的看法是“Cina”指的是今天中国南方的农耕民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东亚北部的游牧民族,因为东亚北部的游牧民族也是东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有拥有“Cina”这个名字的可能性。中国的名字“中国”来自蒙古语单词“狼”的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