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表达:写作和口语有什么区别?
口头表达用声音,书面表达用文字。这是两种表达在媒体上的区别,但他们的区别不是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区别总结了四个方面。
1.词语和表达的区别
你最容易感知到的是词汇的差异。音频的内容是口语化的,文字是用在语言上的。
学习叫“随便说”,书面语才是正式语言。他们是不同的。如果你写的是正式的调研报告,但是里面使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词语和网络用语,会给人一种缺乏权威性的感觉。
另外,对于同一个概念,在口头表达上用同一个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书面表达上就太枯燥了。同一个概念,尤其是动词,最好来回换同义词。因此,在书面写作中积累足够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2.表达结构的差异
除了词汇的小颗粒,口语和书面语在表达结构上也有差异。口头表达经常时不时的表达,首先是因为后果。除非非常重要,否则先下结论。比如你今天出了车祸,给公司打电话请假。
但是书面表达,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可以先讲原因,也可以先讲结果,也可以先讲自己的大道理。从头写到尾的一个例子是诸葛亮的《列子》。
开头写道:“始皇帝创业之前,中道崩。今益州疲,实危存亡之秋……”这是第一个要说的现状。然后诸葛亮分析了蜀汉的现状和世界的大趋势,并解释了为什么要北伐曹魏。这个文笔自然流畅,大家会觉得北伐是历史的选择。
与模式不同的是,乐毅的《致燕惠王书》首先给出结论,讲述自己的实践,然后倒叙原因。
这时候,欣赏乐毅的燕昭王去世了。其子燕得势后,听信谣言,罢黜了为伐齐立下汗马功劳的,改骑,而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赵。结果燕国的军队被齐国的田单打败,齐国70多座城池失守。这时想起,派人去赵请回来。乐毅没有回去,并要求信使带来一封信来解释原因。
乐毅在开头写了这个,这里用白话直接解释。“我不聪明,不能奉承您的命令,顺从您身边官员的心,又怕犯下杀头之罪,有损先王的智慧和您的道德,所以逃到赵……”
接着,乐毅回忆了那些年燕昭王是如何重视他并使他做出巨大贡献的。然后他说当今国王如何听小人的谗言,不能用忠义。当然,乐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吴王的英雄伍子胥的遭遇作为暗示。然后说不回去了。
最后,乐毅写了一句千古名句:“闻古之君子,绝不会发出难听的声音;留忠臣不干净。”意思是不再啰嗦,大家可以聚一聚就走了。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出师表》与乐毅的《致燕惠王书》在风格上非常相似。诸葛亮把自己比作乐毅,所以他一定读过这篇著名的文章。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乐毅的写作结构呢?因为读者不一样。诸葛亮至少是刘禅的臣子,将来还需要刘禅支持北伐,所以不开口不能下结论。
而乐毅已经离开燕国,快要老死了,就直接发表一篇快乐的演说,免得燕国王辉生气,不知道结论就扔到一边。当然,乐毅花了很多时间写理由和讲道理。其实,这不是为颜,而是为我们后人。因为这篇文章,后人形成了乐毅忠勇的印象。这篇文章很感人,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很多后人都认为是血泪。
当然,你也可以用文字说出自己的真相。比如苏东坡的名著《后汉书》就是这样的。他在开头写道,“在古代,所谓英雄,必有不凡之节。人不可能是忍者。人见屈辱,拔剑挺身而战。这不够勇敢。世界上有勇者,但面对时不惊讶,无缘无故加一句也不生气。此乃大人质,其野心远矣。”
短短几十个字,我想说的意思就很清楚了。《观点与真相》讲完后,苏东坡讲述了在后张亮的见闻。
这篇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为这是苏东坡在科举功名之前,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写给、傅等当朝官员的“文集”之一。所以苏东坡想让那些大臣知道他们的政见。
但苏东坡这样写是冒了一定风险的,因为如果开头几句不能打动人心,即使后面是一篇锦绣文章,也会被官员们扔到一边。但苏东坡是个大文豪,他的开篇几十个字,从立意、气势、节奏上都是名句。
可见,对于不同的读者,不同的目的,写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相比之下,口语表达的结构相对简单。
3.不同的信息方向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口语和书面语也有区别。不仅仅是听和看的区别,还有信息获取方向的区别。作为听者,在接收信息时,人是完全单向的、线性的,是被动的。所以口头表达一般只能用一条线索,这就是为什么一次最好只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你想谈几个问题,你应该按照一,二,三。如果演讲者的思想跳跃,听众就不容易跟上。
你可能会看到一个人说话太快,另一个人会说,等一下,我有点落后,然后你再解释。这说明两个人的节奏应该是合拍的。但是书和文章,读者可以来回翻,读者可以控制自己的节奏。然后为了让文章出彩,在表达的时候可以同时展开多条线索,文笔可以在几条线索中来回切换。即使有多条线索,只要整理好,也不会迷路。
而且,在书面表达中,切换多条线索也有好处。因为单纯地沿着一条线索读很久,读者会感到无聊和厌倦,然后把书扔到一边。
有些书为了便于阅读,会在书中插入一些提示,其实也是为了改变读者的观念。
《数学之美》介绍当今的情报学专家。有些人,我为什么不把那些内容浓缩在最后?因为安排那些章节的目的是让读者在长时间阅读数学书籍后调整大脑。
一本好书通常会有两条以上的线索,它们相互切换。写作和烹饪一样,不是简单的把原材料堆砌起来,而是把它们混合起来,炒成一道漂亮的菜。
4.不同的逻辑复杂度
口头表达的逻辑比较简单,最常用的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逻辑太复杂,观众就跟不上了。如果需要分层次讨论某件事,重要的是放在前面,因为听众一般听五分钟就失去理智了。
在英语中,有一个词叫“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意思是“最后一点,但没关系,因为我把它放在最后了”。专门用来提醒听众在讲到最后一个论点时,要打起精神,继续听下去。
但是,书面表达就不同了。只要能不断吸引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写作的逻辑可以很复杂,不一定非要把重点放在前面。常用的两种书面表达手段是“步步为营”和“剧情反转”。
如果你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你就能理解第一种。他书里的第一个人物一般都是小角色,他们已经开始大动干戈了。回过头来看,都是稀稀拉拉的普通人。至于剧情反转,就不用说了,它不仅常常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常常让人回味无穷。
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经常使用这种写作手法,但因为他用得太多了,大家都知道他想反转一次,所以没有悬念,也不吸引人。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不知道如何推进作文的孩子,你不妨告诉他,步步为营,剧情反转,都是可参考的表达方式。
层层递进的好处是让人觉得作者很有思想,很深刻。剧情反转因为篇幅原因不能直接用,可以改进。具体做法是,先设置对立面,最好是普通人的共同认知,然后逐一推翻事先设置的对立面,让人觉得作者有独到的见解。
《硅谷之谜》其实就是这个讨论的逻辑。先描述一下你印象中的硅谷,然后说你认为的不对。真实情况将在下面讨论。这样读者就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觉。
总结:
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在语言、结构、信息指向、逻辑复杂程度等方面有很大不同。知道了这几点,我们就能理解、阅读、写作,这比口头表达难多了,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