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安秦始皇兵马俑介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临潼县城东,距Xi 37公里,气势雄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三个随葬的兵马俑大坑,并相继进行了发掘和保护。三个坑呈之字形完成,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中有大约7400件陶俑和马,大小与真马相当。这三个坑分别被命名为一号、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一号坑最大,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多个任涛马涛,排列成整齐有序的环形广场。在坑的东端,有三排带着弩和远程武器的武士俑,看起来是前锋部队,后面是由6000名铁甲俑组成的主力,带着长矛和戟等长武器,在11洞中排列成38列,有徐的35辆战车。南北两翼的守卫。二号兵马俑坑是一个平方英尺,面积6000平方米。它是由骑兵、步兵、弓弩手和战车组成的大型军事阵列。大致可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弓弩手战士方阵、徐战马战士方阵、车步和骑兵战士方阵、骑兵战士方阵。* * *有1300多个陶俑和马匹,80多辆战车和大量金属武器。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形,面积约520平方米。与一号坑、二号坑为一体,似乎是三军指挥部,出土68尊陶俑、4匹马1辆。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兵马俑被发掘并对外开放后,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1978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就不在埃及,不看兵马俑就不在中国。“从那以后,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多采用合耕法制作。首先用陶瓷模具制作第一胎,然后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雕刻、上色。有的先烧,有的先烧。事实上,当年的兵马俑都有明亮和谐的绘画。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陶俑刚出土时颜色鲜艳,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慢慢脱落。现在能看到的只有绘画的痕迹。兵马俑的战车、步兵、骑兵排列在各个位置。整体风格苍劲,健美,洗。仔细看,脸型、发型、体态、神韵都有区别:马涛竖起耳朵,张着嘴尖叫,闭着嘴站着不动。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充满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兵马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约5米深的坑底,每隔3米设置一道东西向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的空洞中。秦陵有三个兵马俑坑,呈之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兵马俑洞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门洞。兵马俑大多在坑内,高约1.7米,最高为1.9米。马涛大约1.5米高,2米长。战车的尺寸与实际车辆的尺寸相同。人、马车和军队队形都是通过现实主义手法进行的艺术表现。大多数秦兵马俑持有青铜武器,包括弓,弩,箭,铍,矛,弓,剑,弯刀和钹。青铜兵器埋在地下2000多年,依然光亮锋利如新。他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穿着精美的盔甲,胸前用彩色的线打结。武官戴长冠,比试次数会更多。兵马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年龄都不一样。

六国统一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士兵来自全国各地,这大概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得非常逼真,而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含了许多明显不同的个体,使得整个群体更加活跃、真实、充满生活气息。纵观这几千个士兵和人物,他们在雕塑上的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形神兼备的千军万马形象,还是跃跃欲试的骏马形象,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努力展现他们“内在的生命力、情感的灵魂、性格和精神”。陶俑的形象大多富有个性特征,写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兵马俑坑中各类青铜兵器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的研究领域,其中铍和金钩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标准化技术和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为了再现2000年前“击百万”的磅礴气势,秦俑的设计者不仅追求单个陶俑的高大身材,还精心设计了由8000多个高大俑组成的大型军阵体系。右边是巨大的方阵,左边是稀疏的大阵,左边是指挥部。数千名手持武器的勇士和数百匹牵引着汽车的战马,一排排,组成了一个宏大壮丽的阵容。有的盘着发髻,身穿战袍,脚蹬长靴,手持弓弩,仿佛是冲锋陷阵的尖兵;他们有的头戴钢盔,身穿长袍,身穿铠甲,手持弩和铜钹,看起来是机智的弓箭手。有的人头戴软帽,身穿长袍盔甲,脚穿浅口鞋,手持长铍,看似近身搏斗。

也有骑士身穿胡服、盔甲、软帽、短靴,一手拿弓;头戴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挽发髻,熟练御手;一个头戴长冠,身穿战袍,身穿长甲,手拿钩子的下属指挥官;有一个将军,头戴皇冠,身披五彩鱼鳞甲,双手持剑。这种千军万马的生动形象,特别是在表情和性格方面,是写实的,自然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比如一般小雕像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短棕,身上披着五颜六色的鱼鳞,头戴长冠,尾巴双卷,昂首挺胸,神态不凡,威严妩媚。一般战士的风度:有的嘴唇上翘上翘,心里好像有气;有的眉毛圆圆的,眉间的肌肉扭成结,似乎有超人的勇气;有的浓眉大眼,宽口厚唇,憨厚老实;有的舒眉眼睛漂亮,微低着头,性格优雅;有的眼神专注,警惕;有的人高昂着头沉思,有的人低着头沉思。虽然都要刻画“思考”二字,但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势磅礴,略显傲气,而后者由于表现手法的不同,安静而优雅。兵马俑表现了古代的军事主题。他们既没有选择双方交战、士兵交战的战争场景,也没有选择士兵修剪守备防御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它捕捉到了士兵们全副武装,站成一排,等待战斗的冷面场景。虽然我在这个秩序井然的静态军营里,但艺术家们在一个个陶俑的雕塑上,力求做到“偶然而安静”。使那些盔甲锋利的武士人物,眉毛扬起,站得笔直,表情坚定勇敢。他们似乎蓄势待发,他们似乎处于战争状态。还有那些御驾的人物,手臂向前伸着,抓着发髻绳,望着前方等着他们;马拉的陶马,耳朵竖着,眼睛睁得大大的,鼻子尖叫着,跃跃欲试;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持弓,在马前戒备,一旦下达命令,便驰骋沙场。正是这几千个充满生活气息、表情各异的陶俑,构成了整体的静态军姿,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生动,越静越动”。只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让人感觉到其巨大威慑力量的深度是不可预测的。如此宏伟的阵式和构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秦始皇二号兵马俑坑呈弯尺形,位于一号坑东北,三号坑东。东西长96米,南北宽84米,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排列更复杂,兵种更齐全。是三坑中最壮观的军阵。是由骑兵、战车、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种部队。二号坑有1.7万平方米的展厅,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现代遗址展厅。二号坑有陶俑1300余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四个斜门,北面有两个斜门。雕像坑位于西边,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周边长廊有60个竖弩俑,阵列中心由八道路以东160个蹲弩俑组成。弓弩手在阵中采用拉伸阵的排列,站立和跪姿时轮流射击,以避免缓慢紧张的危险。第二个单元,位于坑的右侧,由64辆战车组成(战车由木头制成,只留下遗物)。每列8次,* * * 8列。车前有4匹马大小的兵马俑。每辆车的后面,都有三个士兵和身影,中间是御手拉马尔,另外两个分别站在车的左右,手持长柄武器。第三单元,位于中间,由19战车,264步兵俑,8骑士俑组成,分为三列。每匹马前站着一个骑士小雕像,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拉着弓。除了三个骑手,每次骑完还有8~36个步兵俑。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由108个骑士俑和180个陶鞍马俑排成11排,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1和3列为6辆战车。每匹马前,立着一个胡服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持弓。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大量古代骑兵的影像资料。在服装和身高上,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明显不同于步兵和战车俑。它戴一顶小圆帽,扣在下颌下,两边有扣,一件紧袖、有领、右翻领的上衣,裤裆裤,踝靴,短而小的铠甲,无肩无手甲。衣服短小轻便,盔甲简单灵活。骑兵俑的特殊服饰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青铜车马的发现让世人耳目一新。其工艺之复杂,做工之精湛,技艺之出众,都令人叹为观止。秦岭第二辆铜车是豪华车,带顶篷。汽车靠近一个广场。它宽78厘米,深88厘米。它的宽度只比第一辆车长4厘米,深度比第一辆车长40厘米。二号车厢罩着类似乌龟罩的天篷。雨棚不仅罩住所有车辆,还罩住车辆前方的“驾驶室”,形成一个封闭的车辆。这样车主和“司机”就可以传递命令了。2号铜车属于车的类型。主人可以骑也可以躺。如果你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厢里,完全可以享受到“软卧”的舒适。即使是千里之行,也能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2号车厢的设备比较有特色。车里露出了画得很漂亮的坐垫。考古学家曾经在车玉所底部发现一个很大的方形铜板,大小和舆论的底部差不多。铜板表面绘有各种鲜艳的几何图案,在下部四个角和中间有八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架。这种大型彩绘铜板无疑是古代汽车上的“文胤”,类似于一种软垫产品。如果车厢是双线的,会更加平稳舒适,功能和现代的“软卧”没什么区别。可以说2号车属于中国最早的“软卧”车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青铜车马由3462件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为1241 kg,其中金铸件3 kg多,银铸件4 kg多。一号青铜车马铸件数量不会相差太多。两辆车加起来零件不下5000个,让人拍手称快的是这里的零件都是铸造的。这5000多个零件,如遮阳篷、雨伞、车辆、青铜马、青铜俑等。,大的2平米,小的0.2平米,都是一次浇铸。以雨棚和伞面的铸造为例,不仅面积大,而且厚度也不一样,厚的部分0.4厘米,薄的部分只有0.1厘米。再加上顶篷和伞面,都有一定的弧度,让高难度的顶篷和伞面都能一次性铸造成功,别说200年前的秦朝,就算是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今天。青铜马俑的铸造也让我们同时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八匹铜马和两个官人的铸造已经达到了传神的程度,整体造型、神态、性格、气质都可以和秦俑坑中最好的将军人物相媲美。青铜马俑铸得如此精准,形神兼备,实属罕见。比如一匹青铜马的笼头由82根小金管和78根小银管连接而成,每根扁平的金银管只有0.8厘米长,一根金银管以母针的形式连接,细如现代表链,灵活自如。令人惊讶的是,挂在马颈下的流苏,竟然全是细如发丝的铜丝。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后,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没有锻造痕迹,粗细均匀,说明很可能是拉丝制成的。特别是由铜线构成的链节,在铜线两端通过对焊进行焊接,对接面缝合紧密。这么细的铜线(0.5 mm)是用什么方法做的?采用什么样的焊接工艺?至今仍是一个谜。总之,青铜车马的铸造技术是古代青铜冶炼和铸造的一大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没有现代化的冶炼铸造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大小规格各异的金、银、铜零件,堪称一大创举。总之,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型战车和骑兵俑,首次向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古代骑兵、轻型战车和弓箭手的图像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秦始皇三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520平方米。门前有一辆战车,里面有68名勇士。从三号坑的布局来看,似乎是总指挥部,指挥着左、右、中三军。三号坑中的陶俑大多没有头部,兵马俑的头部也不完整,甚至一些破碎的陶坑已经消失。不难看出,三号兵马俑坑遭受了严重的人为破坏。三号坑对古代军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春秋战国以前的战争,指挥的将领往往要冲锋陷阵,冲锋陷阵,所以往往要走在马前卒的前面。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和作战方式的改变,统帅的位置开始向中国军队移动。秦战把司令部从中国军队中分离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总部独立出来研究制定了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得到了进一步保障。这是古代军事战术成熟的重要标志。3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影像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武器和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点。为研究古代指挥部的形制、占卜和战斗的仪式、指挥将领的制度、所依赖的服饰和装备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观过兵马俑的人可能还记得少数兵马俑脸上的残画。事实上,当年的兵马俑都有明亮和谐的绘画。陶俑的长袍上涂有猩红色、橙色、白色、粉绿色、绿色和紫色。裤子被涂成蓝色、紫色、粉紫色、粉绿色、朱红色等颜色。大部分甲盘呈深褐色,大部分甲盘和甲带呈猩红色。同时,A组和装甲带的一部分被涂成紫色。陶俑的脸、手、脚都是粉红色的,显示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脸部画的特别精彩,白色的眼角,黑色的眼睛,甚至眼睛的瞳孔都画的惟妙惟肖。陶俑的发髻、胡须、眉毛都是黑色的。整体色彩艳丽和谐。同时,陶俑的绘画也讲究色调的对比。从个人来看,有的穿绿色长筏,绿色短裤。整体来看,比如探险队20辆战车后面的一排陶俑,第一个穿着红袍,第二个穿着绿袍,第三个穿着紫袍,第四个穿着白袍。不同颜色的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马涛也有明亮和谐的绘画。比如《探险队20》中出土的一批陶马,在某些部位还保留着鲜艳的色彩。四匹马看起来都是白蹄波尔多马,但地方颜色有明显区别。比如马的身体是紫红色的,前体腔和腹部是绿色的,生殖器是涂成黑色的。马腿表面也是枣红色,里面是粉绿色,蹄子是白色的。马前腿内侧的两只小夜眼也涂成了白色。马头的颜色是精心绘制的。脸颊和眼睛以下部分为白色,鼻子为紫红色,鼻孔为粉红色,嘴唇下部为紫红色,舌头为粉红色,牙齿涂为白色,鬃毛和马尾为黑色。总之,马涛的色彩是生动而绚丽的,这使得马涛的静态形象更加生动而富有艺术气息。

秦俑彩绘主要有八种颜色:红、绿、蓝、黄、紫、棕、白、黑。如果加上不同深浅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中黄、粉紫、粉绿等。,会有十几种颜色。测试表明这些颜色都是矿物质。红色由朱砂、红丹和赭石制成。绿色是孔雀石,蓝色是蓝铜矿,紫色是铅和蓝铜矿的合成,棕色是褐铁矿,白色是铅白和高岭土,黑色是无定形碳。这些矿物质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要颜料。在兵马俑中使用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中国的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就能够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绘画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秦俑的绘画技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陶俑的表面都是经过处理后再上漆的。因为陶俑是没有上釉的素陶,有很多毛细孔,表面不可能光滑。但绘画要求毛孔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能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陶俑的表面似乎在烧制前均匀地涂上了非常细的泥,并经过压延,从而减少了毛孔,提高了光滑度。同时,烧制后的陶俑似乎经过了化学和物理处理。从陶俑的断面观察,也证明陶俑表面在烧制前涂抹过细泥,有的部位不止一次涂抹。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胶状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之间的紧密粘合,使画作不易脱落。绘画技法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脸、手、脚都是先做一层赭色,再涂一层白色,再涂一层粉色,使色调尽可能接近人的肤色。长袍、短裤、鞋子等的彩画。采用一种颜色的平面绘画,但袖子和袖口之间、甲片和甲带之间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对比,表现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和眉毛是用黑色画细毛来处理的。总之,绘画工艺复杂,技法多样,着色精美,充分展现了绘画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绘画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些绘画技巧被汉代继承。彩陶俑和马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颜色的运用,巧妙地展现了秦军的力量。

入场开放时间:旺季(3月1至10月底)90元,学生证45元;淡季(65438+2月1至次年2月底)65元,学生证35元。目前2号坑封闭维修。游客可以参观一号坑、三号坑和青铜车马。建议听导游的。60元,馆内中文导游,讲座次数不限;如果省钱的话,也可以在其他游客请来的导游后面听,但是因为馆内不允许使用扩音器,听的人太多就没有效果了。英语日语导游90元/次。3月16-165438+10月14:8:30-17:30 165438+10月15-3月15: 8: 00另外还有914、915路公交车到东广场兵马俑,单程行驶时间为1-1.5小时。从临潼区出发,可乘坐101、914、915路公交车,车程约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