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称呼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变,一般要遵循什么?
(1)要注意民族和地域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称呼人的时候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在日本,女性也可以被称为“先生”,比如“马伊娜先生”。中国民族语言中的称呼比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家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区分尊称和谦称。但是有些民族语言就没那么讲究了,比如英语中的“阿姨”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阿姨、姨、姨”等等。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遵循各民族的习惯,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仪。如果没有,会让别人不开心,甚至闹出笑话。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也要注意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各种方言,所以也要注意方言间称谓的异同。比如在中国大陆使用最广泛的“同志”称谓,在港澳台地区几乎没有,所以在这些地方与人交往时,不宜使用“同志”的称谓。
(2)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与书面语相比,口语通俗、随意、更亲切,书面语正式、庄重。在现代汉语中,同一个物体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称呼方式,口语和书面语。比如用口语称呼爸爸,生硬,不自然,不友好。但在口语中,书面语中的称呼可以出现为其他称呼语,如“我爷爷”、“你妈妈”,这要看具体语境。
(3)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差异。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便称呼自己熟悉的人,甚至可以叫别人的昵称;情侣、恋人私下也可以用昵称,比较亲切,可以增加感情。但在公开场合,尤其是会议上这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叫别人的小名、绰号并不严肃和放肆,应以“一位同志”或“一位同学”相称。对不熟悉的人、长辈、领导、老实的人不要用“绰号”、“谥号”,否则会显得不尊重。因此,在使用称呼语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运用。
俗话说,嘴甜不吃亏。嘴巴甜可以为自己赢得尊重和赞美。但是,在称呼别人的绰号时,要记住,人的绰号是人的一种特性,不好的绰号是别人最忌讳的称呼。不要说他们,因为说多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