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过滤假说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要想顺利进入负责语言的大脑区域,语言输入的多少和学习者的情绪过滤程度起着关键作用。”
可理解的输入对于习得是必要的,但这是不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克拉申提出了“情绪过滤假说”。他把学习者的情绪状态或态度作为过滤语言摄入的过滤器。
低情绪过滤让更多的语言输入自由通过,高情绪过滤把部分或全部语言输入挡在门外。笔者认为,可以将“情感过滤假说”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学习,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奖励,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到激活,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该假说认为,拥有大量可理解的输入环境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学好目的语,二语习得的过程也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只有经过情感过滤才能成为语言“摄入”。克拉申认为,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是动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影响不大。
性格。自信、外向、愿意在陌生的学习环境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学习进步很快;情绪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强的人,情绪障碍高,投入少;另一方面,很容易获得更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