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弘的学术成就。

《为什么错案可以复制》,《人民法院报》2003年4月26日第2065438+期。

《刑事司法的大趋势》,《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严查胜于严惩》,载《法律咨询》2009年第4期。

《反腐败:在严惩、严查和严防之间》,载《人民检察院》2009年第7期

《论法律语言的统一与规范——基于证据法》,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用品格证明人身危险性的探索——评刘丽霞博士新著《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

《论推定概念的界定标准》,法律第10号,2008年。

《论推定规则的适用》,《人民司法》2008年第18期。

《从自然推定到人工推定——对推定范畴的反思》,《法律研究》2008年第4期。

《论推定规则适用中的举证责任和标准》,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从‘硬讯问方法’到‘软讯问方法’”,人民检察院2008年第17号。

《论职务犯罪侦查权的优化与整合》,载《人民检察院》2008年第20期。

《享受法律》,《法律信息》2008年第10期。

《证据审查鉴定的原始理论论纲》,《法学家》2008年第3期。

《证据科学还是证据法》,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奥运规则专题报道之一:奥运、法治与民主”,发表于《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15期。

《提高渎职犯罪的风险成本》,载《先锋》2008年第6期。

《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何家宏、何然合著),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2期。

《从法律到法治》,《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5期。

《论证据法的功能——与陈瑞华教授商榷》,载《法律与商业研究》2008年第2期。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检警关系》,载《人民检察院》2007年第23期。

《论职务犯罪侦查的专业化》,《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论司法证明的基本范畴》,《北方法律》2007年第1期。

“多活树,少谈林——兼论‘中国法向何处去’”,《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关于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载《人民检察院》2007年第5期。

《论证据的基本范畴》,《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基于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法学家》,第1期,2006。

《人权语境中的好人坏人——从钟南山院士被盗谈起》,人民检察院2006年第17期。

“从司法证明模式的历史演变看我国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法学家》,2005年第4期。

《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和证据可采性标准的规范》,《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3期。

《刑事司法的十大发展趋势》,《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从正义女神的蒙眼处说起》,人民检察院2005年第1号。

《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答刘金友并与张卫平、王民元商榷》,《法律研究》2004年第6期。

《秘密侦查立法之我见》,《法学杂志》2004年第6期。

《论检察机关执法理念的更新》(何家宏、刘维军合著),载《人民检察院》2004年第3期。

“文件审查与司法公正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论法官造法》,《法学家》2003年第5期。

“2002年调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3年第1期,何家宏、刘品新、刘维军。

“侦查中的陷阱、诚信与法治”,《山东公安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何家宏,。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研究”,载《比较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何家宏;姚永吉;

《刑事证据立法与刑事侦查理念》,《山东公安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中国需要“法治足球律师中国”,编辑部邮箱2002年第9号。

《法律不是专政的工具》,载《山东人大工作》,2002年第3期。

《刑事证据立法与刑事侦查理念》,《山东公安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足球黑哨之我见》,《法学杂志》2002年第2期。

“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纳规则”,《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之我见》,《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1期。

“入世、足球与法治”,载《比较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001年物证技术与侦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2002-何家宏、李学军、刘品新。

“司法介入的提法引人注目,但不准确”,载《足球世界》第2期,二东,何家宏,2002;

《论科学证据的采纳与接受》,载《中国司法鉴定》,第1期,何家宏,刘小丹,2002年。

“什么是诱惑侦查”,载《法治与社会》2002年第11期,何家宏,。

“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是科学证据时代的呼唤”,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6 54 38+0 65 438+0-何家宏、刘浩洋。

“2000年调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1 1-何家宏、刘品新、陈璧。

《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构想》,《法学家》,第6期,2001。

《论刑事司法与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载《犯罪研究》第1期,20065438。

《论司法证明中的推定》,《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2期,2001。

《司法证明的同一性》,中国刑法杂志,第1期,2001。

《刑事证据的可采性和可采性标准》,人民检察院,2001 10。

《零口供与沉默权》,人民检察院第4期,2001。

《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法学研究》第6期,2001。

《论司法证明方法的特征与类型》,《公安大学学报》第3期,2001。

《沉默权制度与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证据标准》,载《中国刑法学》2000年第3期。

《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载《上海政法大学管理学报》2000年第6期。

关注家庭暴力,《今日中国》(中文版),2000年第3期。

《论证据法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法学杂志》2000年第2期。

《论司法公正概念的相对性》,载《中国司法》2000年第4期。

《普法》,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3期。

“让证据走下人工神坛——对证据概念的误解分析”,《法学研究》第5期,1999。

《执法人员与公诉律师——美国检察官职能述评》,《人民检察院》第5期,1999。

《论司法公正》,《中国法学》第2期,1999。

《自由心证与认证制度——证据学师生对话》,载中国司法1999第1期。

“监督,还是干预?——论大众传媒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载《中国司法》第9期,1999。

《女性“失贞”综论——来自女性热线的报道见证人李昌钰》,《人民公安》第7期,1999。

《司法证明方法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演变——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外国法律翻译评论》第4期,1999。

《公正执法与科学执法》,《上海政法学院学报》第3期,1999。

“毒树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师生关于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的对话》,中国律师,第3期,1999。

《陪审团制度改革的思考》,《中国律师》第4期,1999。

“毒树的果实一定有毒吗?(3)师生关于举证责任和标准的对话,发表于《中国律师》第5期,1999。

“毒树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四)——师生关于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对话,发表于《中国律师》第6期,1999。

“毒树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五)《中国律师》第7期,1999。

《神证、人证、物证——论司法证明方法的演变》,《山东公安学院学报》第2期,1999。

《论陪审团制度》,《法学家》第3期,1999。

“李昌钰:一流的美国法医学家”,《科学文化》第5期,1999。

“美国总统克林顿致大会的贺信”,《法学家》,第5期,1998。

《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外国法律翻译评论》第4期,1998。

《我与推理小说的缘分》,《法律与生活》,第65438期+0998,第65438期+0。

“现场勘查之王——美籍华人物证鉴定大师李昌钰博士”,《法律与生活》第2期,1998。

《加拿大警察一瞥》,法律与生活1998 11。

《证据意识漫谈》,《法学杂志》第3期,1998。

“一扇没有窗帘的窗户——美国华裔超级大侦探李昌钰纪实”,《中国司法》,第3期,1998。

“1997物证技术调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8,第1期,孙;何家宏;刘品信;王保国

“证明的自由”,载《外国法翻译评论》第3期,1997,作者乔纳森·科恩,何家宏译;

《港ICAC访谈录》,华夏星火,6号,1997。

《证据调查方法初探》,《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997期,第1期。

《证据调查方法初探(续)》,《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2期,1997。

“为‘自由心证’正名”,《法学杂志》第6期,1997。

《米兰达忠告》,人民检察院,第4号,1997。

《日本的刑事侦查制度(上)》,公安大学学报,第2期,1997。

《日本的刑事侦查制度(二)》,公安大学学报,第4期,1997。

《日本刑事侦查制度(三)》,公安大学学报,第6期,1997。

“1995物证技术与侦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996,第1期,作者:许、何家宏、石。

“中国审判案例英文版述评”,《法学家》第5期,1996,作者德里克·罗德利;何家宏。

《法国刑事侦查制度(续)》,公安大学学报,第1996期,第1期。

“证据调查的对象和制度”,《法学杂志》,第6期,1996。

“建立‘证据调查’的构想”《法学家》1996第6期。

《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点》,《外国法律翻译评论》第4期,1995。

《法国的刑事侦查制度》,公安大学学报,第4期,1995。

《法国刑事侦查制度(续)》,公安大学学报,第5期,1995。

《法国刑事侦查制度(续)》,公安大学学报,第6期,1995。

“外国法院科学鉴定制度初探”,《法学家》,第5期,1995。

“1994年物证技术与侦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5,第1期,许·;何家宏。

“物证技术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展望”,载《法学家》第5期,1994,许·;何家宏。

“物证技术在强化执法职能中的重要作用”,《法学杂志》第2期,1994,许·;何家宏。

《美国检察制度分析》,《法学家》第4期,1994。

“美国检察制度的历史考察”,《论法治》,第3期,1994。

《美国刑事侦查制度》,公安大学学报,第5期,1994。

《美国刑事侦查制度》,公安大学学报,第6期,1994。

“从洛杉矶事件看美国司法制度的弊端”,《法学杂志》,第5期,1992。

《国外侦查制度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第1992期,第1期。

《国外侦查制度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第2期,1992。

《英国的刑事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第4期,1992。

十年调查》,法学家第2期,1989。

《美国枪检史上著名案例》,《法学杂志》第3期,1989。

《侦查方法的历史考察(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第1989期,第1期。

“刑事诉讼证据属性新论”,《法学家》,第6期,1988。

《遗传密码指纹在刑事鉴定和亲子鉴定中的应用》,《法学杂志》,第1988期,第1期。

《侦查方法史(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第6期,1988。

《刑事侦查中的同一认定》,《法学家》第5期,1987。

《论刑事侦查的基础理论——与刘、许商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第5期,1987。

《从一起奇案谈同一认定的两种基本认知方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第1987期,第1期。

《同认定类之我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第1986期,第1期。

《同一认定与刑事侦查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第2期,1986。

《墨刑新解》,《法学杂志》第2期,1986。

《防卫过当的定罪》,《法学杂志》第4期,1985。

“在运动中把握法制的协调发展”。1984,第10号。

“美国测谎业一瞥”,《法学杂志》,第3期,1984。《扭曲的灵魂——涉外犯罪证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虚拟现实――证据大讲堂实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犯罪的密码——科学考察纪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换位思考――多媒体对话,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证据的语言――法律新思维记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从通俗到深刻――论法治文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从观察到思考――评《重要涉外案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从他山到故土——刑事司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从相似到相同――刑事侦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从应然到实然――证据法探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窄路人生——黑蝙蝠与白蝙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人生的误解——龙眼石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生命的怪圈——神秘的古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人生黑洞——股市背后的罪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生活中的爱情——两种血型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第4版)(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

《一个巨人的血案》(独唱),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

《黑蝙蝠与白蝙蝠》(独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

《两种血型的人在股市中的幕后恶》(独唱),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

《毒树之果》(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

《证据法》(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

《邦德邦德证据科学论坛论辩实录》(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新刑事侦查学》(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

《证据法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简明证据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法律英语》(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

《外国刑事司法制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新证据法》(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

中国的陪审制度在哪里――基于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侦查与物证技术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

《享受法律的命运》(索罗),法律出版社,2005年。

《公共安全研究丛书》(编辑),法律出版社,2005年。

《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视野下的刑事司法大趋势》(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

《证据调查》(第二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刑事证据全集》(第2版)(已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外司法制度研究》(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

《证人制度研究》(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西方奇案》(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

《司法鉴定概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检察证据教程》(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

《证据法》(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

《调查研究丛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

《外国证据法》(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

《上帝的见证》《人与物证的见证》(solo),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

《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日法学家对话》(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

黑蝙蝠与白蝙蝠――证据的困惑(单行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外国证据法选译-补充卷》(编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

《电子证据法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

《刑事审判认证指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

《外国证据法选译》(编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

《证据论坛》(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

《法源杂谈》(独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

《当代美国法》(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

《证据侦查实务教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新证据法》(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

《证据调查》(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

《当代西方犯罪与犯罪记录》(编辑),法律出版社,1998。

《从强迫性精神错乱中觉醒》(索罗),法律出版社,1997。

生命的怪圈——神秘的古画(单飞),法律出版社,1997。

《欧美刑事司法制度》(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

《审问与忏悔》(译),人民出版社,1992。

《血弹道指纹探秘》(译),人民出版社,1991版。

李昌钰,《犯罪鉴定学硕士》(单行本),法律出版社,1998。

《人生的误解――龙眼石之谜》(单行本),法律出版社,1996。

性学知识集锦(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法律英语实用教程-美国法律体系概述(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人生黑洞——股市背后的罪恶(单行本),法律出版社,1996。

犯罪证据全集(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疯女孩(solo),大众出版社,1995。

美国刑事司法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

《中美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英文版)(单行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

同一认定——刑事侦查方法之谜(单行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外国刑事侦查制度》(第一作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人工生育及其法律道德问题研究》(已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英国警察》(第一作者译),人民出版社,1989。

《私家侦探与私人保安》(第一作者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版,《侦查人员出庭凭证的范围和程序》(最高人民检察院2009年立项)。

“刑事诉讼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会项目,2009年)

“检察制度比较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2007年重大项目)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项目)

“侦查机关强制采样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径研究”(北京市刑事侦查研究会2007年项目)

“证据审查确认原则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刑事错案实证研究”(2006年福特基金会项目)

“证据审查确认原则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陪审团制度比较研究”(司法部2004年项目)

“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2004年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办公室的项目)

“刑事审判证据制度研究”(2000年国家重点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

“刑事审判认证系统研究”(2001福特基金会项目)

“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计划项目)

“中外司法制度研究”(司法部项目)

“证人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检察机关执法理念的转变”(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