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中的范长江生活

范长江,1909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现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范长江从小就跟着表哥和爷爷学习读书写字。他经常模仿祖父的样子和语气,摇头晃脑,背诵老祖宗范仲淹的名言。1927年初,没能进黄埔军校的范长江进了中法大学重庆分校。中法重庆分校是由党员吴创办的一所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范长江在这里逐渐接受了反帝反军阀的思想。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在街头做反帝反军阀的宣传演讲。“南京事变”后,范长江参加了事变后的示威游行,与镇压示威游行的反动军阀进行了斗争。他被四川反动军阀通缉,被迫离开重庆,来到武汉。为了生计,范长江参加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训练团,当了一名学生兵,随贺龙调到南昌。1年8月,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江在随部队途中被国民党反动军队围困,与部队失去联系,转战南京。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的主持下,在《国语大词典》编纂部得到了一份剪贴材料的工作。同年秋,在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下,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范长江在北大期间,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充实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他经常思考: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为现实服务?在一次课上,他问了教授两个问题:第一,全国人民要求抗日,政府不要求。我们做什么呢第二,一个人饿了没钱,但是店里全是吃的。能吃吗?答案是:这不是哲学的问题。哲学主要是了解各个学校的情况,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教授的回答再次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了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房,投身到真正的抗战中去。在日本军国主义觊觎中国,全民抗战不可避免的当下,范长江从一个记者的政治敏感中意识到,中日一旦开战,沿海地区必然长期防守,抗战大后方必然在西北和西南。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方进行调查研究。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旅。他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而下,在四川作短暂停留,经过甘肃的江油、平武、松潘、西固、岷县,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在兰州短暂休整后,他深入西部的敦煌、玉门、西宁,到北部的何琳、婺源、包头等地采访。

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的范长江西游记,硕果累累。他沿途写了很多旅行通讯,真实记录了西北人民生活的艰辛,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关系做了深刻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他的旅行通讯还记录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更重要的是,范长江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痕迹,字里行间明显倾注了对红军的同情,甚至是敬意。范长江的通讯相继在《大公报》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大公报》刊物数量剧增。不久后,当这些通讯被汇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时,出现了读者抢购的热潮。“不到一月,几千本初版就卖完了,但继续购买的买家还是很热情。”几个月之内,这本书出版了七个版本,风靡全国。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津,被《大公报》聘为正式记者。他先后撰写了《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百灵寺战后》、《记住西门》等著名时事通讯。1936 12月,“Xi事件”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去Xi、延安等地采访。”我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去Xi了解中国的政治。“当时西北对外交通完全断绝,范长江利用各种私人关系,冒险飞往兰州。他说服甘肃省主席、51军军长于学忠给了一辆军用卡车,并派了几名武装警卫陪同他去Xi安。

1937年2月2日晚,范长江终于冒着风雪到达了Xi安。2月4日,在《大公报》Xi安发行处同事的协助下,范长江通过陕西省主席邓宝珊的介绍,来到杨虎城将军的住处。在百忙之中,周恩来同志热情接待了27岁的《大公报》战地记者范长江,他是从绥远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闯进Xi安的。通过采访周恩来,范长江深入了解了Xi事件的真相和中国* * *产党关于和平解决Xi事件的主张,澄清了事实真相。

就在范长江准备发表安事变报告的时候,被张、杨释放回到南京不久的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安事变后的形势。

《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连夜刊登了范长江写的文章——动荡的西北大局。这篇文章像一枚炮弹,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Xi安事件的真相,而且明确传达了中国* * *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在朝野引起轰动,人们争相购买。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他上午的报告完全相反。他勃然大怒,斥责南京《大公报》社总编辑张季鸾,并下令此后严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为了更多地了解陕北的情况,范长江要求周恩来去延安采访,他得到了批准。2月9日,1937,在中国* * *产党高级领导人薄谷开来、罗瑞卿等陪同下,范长江到达延安。当天下午,抗日军政大学(红军大学)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范长江先后接见了林彪、廖承志、朱德。当晚,毛泽东在范长江工作的窑洞会见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当时* * *产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回沪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以记者身份正式进入延安的人。虽然只在延安呆了一天,但他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火热的抗日情绪。率先打开国民党新闻封锁大门的范长江,在上海《大公报》上不断发表他的《告别绥远》、《宁夏入关》、《陇东不通》等三万多字的长篇通讯。从这些简讯中,全国人民第一次看到了伟大的中国* * *产党,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在报道中国* * *产党的过程中,范长江对* * *产党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中国的未来看得更清楚,也更明白自己作为记者的使命和任务。1937 165438+10月8日,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范长江、中国文化运动先驱胡愈之联合全国进步新闻工作者,成立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记者节。

1939年5月,在重庆曾家堰50号的“周公馆”,在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严密监视下,为介绍人,范长江秘密加入中国* * *产党,并指定与、李克农单向联系。从此,范长江从一个民主的爱国者进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中央和平谈判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范长江被周恩来点名从华中解放区飞赴南京,担任代表团新闻处主任,并担任中国对外发言人。此时,他不仅频繁发布代表团的各种宣言,还会见经常来访的各界人士,向他们解释中共中央的政策,回答各种问题,成为中共促和的一个窗口。1949 65438+10月31,北平和平解放。时任新华总社总编辑的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新闻单位,创办了北平解放后的第一份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范长江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当范长江准备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时,北平市委书记彭真把范长江等人叫到会上。彭真说,市委刚进城,事情多,人手不够。设想一下,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两版,再出四版。范长江等人认为国民党的《华北日报》出了四版,我们是赢家。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两版容量太小,很难安排很多内容。长江还说要下四版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差错,保证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完不成任务就要处罚。

长江带领的团队很年轻,但他很快就把大家集合到了一起。他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的记者和编辑,在指点他们的作品时,他仔细考虑政治思想和方针政策,仔细推敲文理,甚至写得工整。他要别人做的事,他会先做。1950年6月,樊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就在范长江声名鹊起、成就斐然的时候,“文革”开始了。范长江遭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被长期监禁,遭受酷刑。

1970 10 10月23日,范长江的尸体在范长江被关押的河南确山一处农村水井中被发现。尽管大多数媒体都对年仅61岁的范长江进行了评论,但事实上,范长江的死因仍然是个谜。妻子沈璞,沈钧儒之女。

长子范素素

二儿子范东升是文革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一届本科生,现在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三子范小军

四儿子范,曾任农业部副部长,现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范长江参加南昌起义,是第一个在国统区报道红军的记者。抗日战争期间,他是活跃在各个战区的战地记者。周恩来同志在信中写道:“听到你们在前线载满英雄的消息,带着光荣的伤痕回来,不仅令人振奋,而且令人难忘。”解放战争中,他跟随毛泽东到陕北,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了胡宗南二十多万人。

1949 65438+10月31,北平和平解放。长江带领一批“记者”,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当时他是新华总社的总编辑,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新闻单位,组建了北平解放后的第一份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时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的庄莉同志回忆说:“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同志叫我和长江等人开会。他说市委刚入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两版,再出四版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长江都相信,国民党的《华北日报》出了四版,我们是赢家。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少于四个版本,两个版本的容量太小,无法安排。长江还说要下四版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差错,保证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完不成任务就要处罚。”

长江带领的团队很年轻,但他很快就把大家集合到了一起。他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的记者和编辑,在指点他们的作品时,他仔细考虑政治思想和方针政策,仔细推敲文理,甚至写得工整。他要别人做的事,他会先做。1950 1,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此时,该报正处于稿件短缺的时期。当时上映的是前苏联的电影《巨变》,描述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长江抓住这个机会,提出报纸工作也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凡是能发出去的,都要发出去采访、发稿。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赢在俱乐部之外”。很多人对这个决定半信半疑,但长江坚持。几个月后,稿件源源不断,报社的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人民日报社记者金峰回忆:“1950年初,范长江来到人民日报社担任社长。他不定期召开“飞行会议”,经常突然召集全体编辑人员开会,随时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批评或表扬某一位工作人员,或请大家对当天的报纸发表评论,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当场回答。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向一个编辑或者记者提了一些问题,经常让人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很尴尬。每个人都很紧张。不知道长江同志今天会不会点。其实这是社长对编辑记者的现场考试,是严格的职业培训。长江同志提出的问题并不刁钻古怪,这点记者和编辑应该都知道,但这种方式毕竟太特殊太尖锐,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他从不批评我们这些新同志。他只要求我们好好完成报道任务。

范长江对一些工作疲惫的老同志颇为粗暴,批评他们以老资格吃饭,工作不求上进。有些人不习惯他雷厉风行的风格,不满意他尖锐的批评。也许这是长江的缺点,但也是他的性格。"

范长江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要清醒认识人民日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报社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兢兢业业,不能就这么算了。韬奋在办报刊上是多么的周到细致,几十年来一点都不含糊。不要以为“我以前在老区也是这么干的,那时候还被人夸呢!”要知道,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你的位置也不同了。以前可能的,现在不可能了。他还说,光靠中央党报的品牌和地位吓唬人是不够的,还得你真的有引领舆论的能力才行。

范长江五十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许多观点仍然不过时,有许多真知灼见。他认为“新闻是广大群众想知道、应该知道和不知道的重要事实。”他指出,“新闻是一份报纸的生命和灵魂。”“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情不是新闻,必须是事实。”以及“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范长江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有健全的人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说:“在困难的时候,记者能够坚持真理,本着富强不屈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他还说,如果一个记者能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就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在范长江声名鹊起,成就斐然的时候,血腥的“文革”开始了。长江遭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期被囚禁和折磨。1967年,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范长江以“反革命”的罪名锒铛入狱,成为范长江厄运的开始。1969年3月,被认定为“反革命”、长期被囚禁的范长江,带着第一批接受劳动改造、接受锻炼和批判的500人,来到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博山林场鲁庄林区(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所在地)。范长江在这种情况下度过了近两年。197010 10月22日晚,对范长江的批判一直持续到深夜。确山五七干校大门前五六十米,是范长江经常挑粪灌溉的菜园。菜园旁边是一口井,深7米,直径1.4米。1970 10 10月23日上午,五七干校的监督员发现范长江不见了。早上7点多,范长江的尸体在菜园旁的一口井里被发现,漂浮在水面上,身上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西装。至于死因,不是投井自尽,就是掉下去,还是别的,谁也说不清。五七干校医院,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上午10左右,监工在隔墙里叫来了芦庄大队加工厂的几个工人,把范长江的尸体从井里捞出来,用塑料布包好,抬到干校七八百米外的一个山沟和下水道里,匆匆埋了。他的死仍然是个谜。

1978 65438+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范长江同志举行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胡耀邦同志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范长江同志曾为纪念鲁迅写过一首诗:“冷眼看虎狼,俯首甘为孺子牛。层层迫害越强,欺凌越冷清。数百万手无寸铁的士兵,举着一张纸。坚持真理,勇敢战斗,火炬先生处处闪耀。”

这可以成为我们坚持真理、诚实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1935 5月1,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向西到重庆、成都,在那里写了一篇游记,于5月10在报纸上发表。7月14,从成都出发,开始我的西北之旅,结束于6月1936。

1936年8月,他将这一实现中所写的通讯整理成书《中国的西北角》出版。这些通信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下的腐败黑暗和各族人民的悲惨生活。更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他的传播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新闻传播写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样本,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项。1935年,中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作为天津《大公报》的特约记者,到贫穷落后的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和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发表了一系列反映当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社会各界抗日激情高涨和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关注。范长江也因此成名。后来在中国为新闻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直到1970去世。曾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他也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37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杰出代表。以他的名义设立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鼓励新闻工作者探索新闻事业的未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范长江新闻奖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中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杰出成就的最高荣誉奖,也是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常设性国家新闻奖项。

这个奖项从1991开始每三年举办一次,但是从2000年开始,这个奖项每两年举办一次。

2005年,根据中央《全国文学新闻出版奖管理办法》精神,与韬奋新闻奖合并,组建长江韬奋奖。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2009年10月9日,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运山出席并讲话。范长江同志亲友、原工作单位和家乡代表、部分老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长江韬奋奖系列获奖者等出席座谈会,百余人欢聚一堂,缅怀这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中国记协主席、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全、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范长江亲属代表范、范长江故里代表、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代表栾在座谈会上发言,座谈会由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主持。

65438年6月+10月65438+2009年6月是我国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者之一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周年。范长江,1909,四川省内江市农村人。少年时期追求革命和进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期间,深入大西北调研采访,公开报道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西北角》、《向上航行》等经典作品。1939年加入中国* * *产党,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重要领导职务,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8,他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日子,被国务院定为“中国记者节”。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已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