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英语教科书

晚清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同治十一年。在香港拍的照片。

这群穿着缎袍,梳着长辫子的孩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他们是伟大作家马克·吐温的朋友。他们受到了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他们是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战争中丧生,包括邓世昌在甲午战争中的大副。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中国电报业和采矿业的先驱。其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其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其中就有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幕僚。其中出现了民国第一任总理。其中有宋美龄的叔叔,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学习。他们的命运离奇而曲折;他们的故事既美丽又悲伤。他们有一个永恒的名字:“养孩子”。

从1872到1875,120名年龄在10到16的幼儿被派往美国留学,是中国最早的官方留学生。这些幼童原本计划出国留学15年,但由于政治文化差异,9年后中途退出,以失败告终。这些年幼的孩子,受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影响,跨越太平洋去拥抱风格迥异的美国文化,自然也遇到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其中的酸甜苦辣颇耐人寻味。

出国难

派遣留学生是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积淀深厚的中国却经历了非常曲折的演变。

魏晋隋唐时期,数百名高僧前往印度学佛,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但是那个时候,留学生这个专有名词还没有被创造出来。隋唐时期,许多日本青年随外交官访华,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们主动留下来学习。日本人称他们为留学生。久而久之,中国人已经接受了这个称呼,称那些出国留学的人为留学生。但自宋元明清以来,由于中国的优越地位和封建王朝的固步自封,很少有人出国留学。特别是清廷奉行的闭关政策,几乎关闭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

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极其有限。即使是像林则徐这种试图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明官僚,也无法准确说出英国的地理位置,甚至认为英国与俄国接壤。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硝烟,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不得不千方百计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最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命题。

但真正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是20年后兴起的洋务运动。办洋务,要办厂,要开矿,要修铁路,要造船,要搞通讯等等。,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懂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因此,派遣留学生被提上日程。客观地说,洋务运动是清廷派遣留学生赴美的助产士。然而,如果没有容容的艰苦努力,派遣留学生在20世纪70年代很难成为现实。

数据过滤= "过滤"容闳

洪榕是广东象山县南屏镇(今珠海市)人。他家很穷。1835年,七岁的洪榕没钱读书,只在澳门上了一所德国传教士办的教会学校。1842年,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的功绩,学校更名为马礼逊学校,并迁至香港。65438-0847年,学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病提前回国,他要带几个学生去美国留学。在布朗的帮助下,容容来到了他非常想念的美国。

他先上中学,然后去耶鲁大学学习英国文学。虽然他获得了一些奖学金,但远远不够。读书后,他经常上班,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擦车;有时我在图书馆工作;美国留学生自己生火做饭,他自告奋勇当服务员。有时候辛苦一天,回家不吃饭就睡了。更让勇勇头疼的是,他数学总是不及格,经常做题到半夜。难能可贵的是,容闳有着惊人的毅力,不达目的绝不放弃,永远努力学习。

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承受超级负担,他腾出时间来锻炼,尤其是踢足球。一身中国农村打扮,长辫子扎到头顶,在足球场上厮杀,引起同学们阵阵掌声。许多美国朋友称赞他是“传奇的足球英雄”。经过7年的努力,容闳不仅中学毕业,还顺利获得大学文凭和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人。

容闳戴上学士帽的时候,特别想念自己的祖国和亲人。面对美国的繁荣和清朝的落后,他突然灵光一闪:如果中国的年轻人来美国接受教育,学习技能和技巧,然后回国建设祖国,“学习西方文明,提高东方文化”,再过几年,中国就可以“成为少年的新中国”。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留学教育计划”。6月1854 165438+10月,容闳婉拒了众多美国友人的挽留,在阔别七年后回到祖国,努力向国外输送留学生。

经过三个月的海上颠簸,容闳于1855年3月登陆香港。如何送留学生出国?真是两个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连普通话都忘了!实在无奈,先去广州学中文,再去香港谋生,希望有一天能见到清廷的一些显要官员,说服他们派留学生去美国。

努力了一年多,一无所获。于是我又来到了上海,先是在海关工作,然后翻译翻译书籍,然后转行经商,开了一家茶叶公司。经过七八年的漂泊,容闳已经颇有名气,深得那些洋务官僚的赏识。1863年,曾国藩给洪榕写信,“我渴望见到它”。结果容闳被收在曾国藩门下,帮他打理洋务。

Data-filtered="filtered "曾国藩

1870年,曾国藩赴天津处理“天津教案”。担任翻译的有机会单独接触曾,于是大胆地向曾提出了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非常同意,当即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得到清廷批准。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容闳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曾国藩和李鸿章计划先派120名留学生赴美,主要学习洋务急需的科技、工程等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我决定选择10到16的孩子出国。从1872开始,每年送30名,直到1875;留学时长15年;所有经费由清廷支付。如果在今天,条件如此优越,机会如此难得,不知有多少人会想尽办法出国。

但当时大多数人都把留学视为一条危险的道路,尤其是美国,离中国很远。很多人认为那是一个非常野蛮不文明的地方,甚至把中国人的皮剥下来给狗穿。特别是青少年被送到国外,要签保证书,普通家长很难接受。因此,容闳想尽办法招募这30名幼童。于是他不得不回到家乡象山县,动员说服村民报名,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结果他还是没有招满。最后他在香港又招了几个人凑成30人,8月1872+01离开上海去了美国。接下来的三批90后,虽然招生遇到的困难略小,但同样困难。但由于容闳的坚持,120名幼童被如期送往美国,终于打开了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大门。这些120的少年儿童大多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这与当时中国的开放格局完全一致。

出国后更难了

到达东部城市哈特福德后,一连串的困难接踵而至,小孩子的兴奋瞬间挥之不去。问题是语言。没有经过英语培训,无法和美国人交流,还三五成群地送他们去美国朋友家,这让我的生活更加混乱。出于爱,他们的女主人经常在他们见面时拥抱他们并亲吻他们的脸颊。这些小孩满脸通红,不知所措。星期天,主人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因为清廷明文规定不准信仰基督教,所以只好偷偷溜走。这自然破坏了他们与业主的友好感情。

至于西餐,他们吃不惯,饿在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带了些腌黄瓜,过几天就被幼童吃掉了。刚到美国的小孩子都是中国打扮,瓜子帽,蓝缎子长袍,崭新的黑布鞋,亮晶晶的黑辫子,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小孩子只要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跟着看,有的甚至会喊“中国女孩”!中国的这些小孩子很尴尬,有些还在哭。

学习上也有很多问题。他们要补习英语,还要专心学中文,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他们写不出来,中国先生就打* * *。现存的一些幼儿写的作文,可以发现他们当时的语文水平很低。每次学汉语,都要先把脸朝着中国的方向,向清朝皇帝顶礼膜拜,然后向孔的遗像磕头,向老师们表示敬意。如果你有一点不听话,你会受到惩罚。年幼的孩子来到美国,留学就是这样的枯燥和缺乏自由。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大部分幼儿都可以去学校学习,清官对他们的控制相对减少。在美国的中小学,孩子们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再加上孩子独特的适应能力,他们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很多美国学生也喜欢和他们交朋友。当年幼的孩子第一次来到美国时,生活中的困惑已经不存在了。

data-filtered =“filtered”和“留下* * *个孩子”图示消息。

而且中国人聪明好学,勤奋好学,使得这些小孩子学习很努力,成绩很好。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常因为过度劳累而生病,其中有三人在美国因过度劳累而死亡。比起在国内读书,这些幼小的孩子的负担要重得多。除了繁重的作业,他们还要接受中式教育。到1880时,大部分幼儿已经中学毕业,有的如詹天佑等考上了大学,有的进入了中专或其他职业学校,成功在望。但是新的政治危机与日俱增。

清* *派* *子弟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上思想上维护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美国的幼儿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过着美国式的生活,尤其是青少年,非常容易“美国化”。久而久之,这些小孩子就不愿意穿汉服了,经常打扮成美国风格。尤其是拖在脑后的长辫子,很麻烦,经常被人看不起。很多小孩子遇到清廷长官就干脆把辫子剪掉,戴上假辫子。

众所周知,在清朝,辫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穿着问题,而是一个效忠清廷的政治问题。清廷官员发现有幼童剪了辫子,就严厉惩戒,同时打清廷。清* * *自然对这些孩子失去了政治信任。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一些幼儿逐渐信仰基督教,背诵圣经,上教堂,很有宗教性。几个极端分子还秘密组成“华人归主”,提出“* * *基督教化”。这就更不能容忍了。

由于担心这些幼童到了美国会信奉外国宗教,清廷多次要求他们不要入教。结果这方面出了问题。从小学到中学,幼儿使用的是西方教科书,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在资产阶级启蒙时期接触了更多的人文社科文化。几年下来,他们渐渐对学习四书五经失去了兴趣,也没那么崇拜孔子了,也不遵守繁琐的封建礼仪了。相反,我痴迷于个人权力、自由和民主。个别幼儿还偷偷和美国女孩约会,自由恋爱。现存的几封留在* * *里的孩子写的情书,充满了缠绵悱恻、激情澎湃的感情。

Data-filtered="filtered "詹天佑。

年轻有活力的孩子也很活跃。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出没于篮球和足球场。詹天佑等人也组织过棒球队,在多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棒球队。主要由中国留学生组织的耶鲁大学赛艇队曾多次击败哈佛大学队。在一直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容容看来,幼儿的这些变化是很自然的。他在《西学东渐》中说:“这些年轻的学生,大多在新英格兰受过教育,习惯于和美女交往,所以他们的见识随着年龄增长。他的一切言行都是被美的同化逐渐改变的。.....更何况,自从他们离开中国来到这里,终日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一旦疲惫不堪,就把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表达出来,明知与旧教育格格不入,为各种健身运动而跳跃驰骋,而止步不前。”

而负责管理和他一起留在* * *里的孩子的清政府的旧式官僚,却把这种新换的幼童视为大逆不道,处处给他们出难题。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最后不允许以1881的幼儿伤心退出结尾。

半途而废——梦想很难实现。

按照容闳的本意,是让留美学生年年送下来,至少送一百年,为中国的现代化培养一批高级人才。为此,他恳求清* * *批准,以4.3万美元的造价在哈特福德修建了一栋三层小楼,作为选拔和管理留学生的办公场所。1875大楼建成后,容容等人搬进这栋大楼工作。同时,还有一些宿舍供住宿,还有学习中文的教室,小孩子可以定期来上中文课。这大大方便了留学生的培养。

但我万万没有想到,由于政见不同,这栋楼成了这些领导留学生的清廷官僚经常吵架的地方。由于清廷对容闳的信任有限,他只被任命为留美学生的副督学,在遇到很多重大问题时,督学说了算。1876年,吴子登成为留在* * * *的孩子们的监管人,洪榕的日子更加难过。吴支持洋务,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思想不开明,性格古怪,官僚习气严重,经常不同意派留学生。他一上任就把年幼的孩子叫进来,严厉训斥,引起了大多数留美学生的不满。

尤其是他不满一些幼童信仰基督教,下令驱逐两名信徒,并勒令其回国。得知回国后没有好果子吃,两个年幼的孩子在美国朋友的帮助下转学到外地上学。后来,他成了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名人。吴子登还为幼儿增加语文课程,注重封建伦理和礼仪教育,对剪辫子者严惩不贷,甚至鞭笞。当时孩子们吓坏了,怨声载道。最后在幼儿的心中,激起了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就是不听吴子登的话,只服从容闳。这使得吴子登大怒,视洪榕为敌人。荣和吴经常吵架,很少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

Data-filtered="filtered "李鸿章

令人不安的是,吴子登频繁给清廷写信,还经常给李鸿章写信,诉说如何“美国化”留守儿童,如何不听管教;谈谈容闳如何纵容年幼的孩子,如何傲慢自大,如何玩忽职守。而容闳毕竟不太了解中国政治,从来没有想过给清* * *写奏折,或者给李鸿章写信说明情况。很久以后,清廷相信了吴子登的话。即使是曾纪泽,一个开明的官员,也认为离开一个孩子是困难的。于是当吴子登在1881要求清廷撤回所有幼子时,很快得到了批准。于是,吴命令所有年幼的孩子分三批从1881 8月21日开始回家。

幼儿被撤的消息,对容闳、这些幼儿乃至教育幼儿的美国老师朋友来说,都是晴天霹雳。因为,再过四五年,一些年幼的孩子就要大学毕业了,还有人会陆续上大学。看着熟了的果子被剥开真的很难受!耶鲁大学朴德校长和一群美国朋友一起,给清总理府国家事务处去信,指出留学生退学的错误,要求改正。但是,清* * *从政治角度收回了幼子。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美国留学的孩子长大后会拍照。

除了因病去世,设法留在美国的,94名幼童安全抵达上海,像囚犯一样被关在一所学校里,连中秋节都不准外出。幼儿说,“只有睡觉似乎才能让死亡结束所有的痛苦和折磨”。经过几天的“滞留”,我终于等来了长官的指示,随意给他们分配工作。比如学工科的詹天佑,被派到广州教英语。但是,这些人毕竟学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比其他人优越。通过他们个人的努力,他们在20世纪初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据笔者初步统计,30名留美学生从事工矿、铁路、电报工作,其中工矿负责人9名,工程师6名,铁路局长3名。5人从事教育工作,其中清华大学1校长,北洋大学1校长;从事外交行政管理的有24人,其中领事和代理人12人,外交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7人从事商业;20人进入海军,其中14人是海军将领。总之,除了那些英年早逝,留在美国,埋葬家乡的人,大部分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