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生的应试学习压力。

汉斯·塞耶:“压力就像相对论一样,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科学概念,但很少有人完全理解它。”在压力文献中,本质上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定义和研究压力,这三种方法也代表了三种典型的压力理论模型。一种是将压力概括为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从这个意义上说,压力是外在于人的。这种方法被称为压力的“工程模型”,也称为压力的“刺激理论模型”。在相关的研究中,压力被作为一个自变量,着眼于什么样的环境能使人产生紧张反应,试图找到刺激与紧张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数量关系。该模型促进了应激源的研究。所谓应激源,就是能够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刺激、事件和情境。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心理社会因素、生物生态因素和人格因素。根据事件对个体的重要程度,可分为积极压力源和消极压力源;根据事件的强度,可分为危机应激源、重大应激源和日常应激源;按时间可分为急性应激源和慢性应激源;根据个体控制感的高低,可分为可控压力源和不可控压力源。从这个定义来看,高考压力是一种压力源,是引起个体反应的一种情境。这个压力源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取决于个人如何看待它。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这是一个主要的压力源,因为这是大多数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的人生选择。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开始面临高考,所以从时间上来说,这种压力源是慢性的。对于不同的个体,它可能是一个控制性的压力源,也可能是不可控的。第二种方法将压力定义为人体对需求或伤害入侵的生理反应。它认为压力是一个因变量,是对威胁性或破坏性环境的生理反应。这种方法被称为应激的“生理模型”,即应激的“生物反应模型”。Cannon和Selye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压力这个词。这些生理反应是非特异性的,即刺激是多样的,但反应是相同的。塞尔耶将这种生理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它包括三个阶段: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在第一阶段(警戒期),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增加。后期会开始反击,生理机能会增强。如果压力持续存在,个体会产生防御性反应或抵抗(抵抗期),并努力适应压力。此时,身体保持高度觉醒状态。生物体容易发生适应性疾病,如溃疡、动脉硬化和免疫系统受损引起的疾病。第三阶段,如果压力持续,适应所需的能量就会耗尽,进入一般适应综合征的最后阶段——适应的崩溃,就是衰竭期。按照这个定义,高考压力就是学生面对高考时的一系列生理反应。高三考生经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经常容易感冒,去医院的次数也比平时多。这是因为当面对压力时,人会有一种生理反应。当面对压力时,身体的免疫能力会下降,容易生病。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也非常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特别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第三种方法将压力概括为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时,压力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的存在或这些交互作用下的认知和情绪反应。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心理模型”,也被称为压力的相互作用理论。Lazarus,Cox,Folkman,Mackay认为压力状态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特定的和有问题的相互作用的内部表征。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法妥善应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威胁时,当应对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时,当他们对威胁感到焦虑或沮丧时,压力就产生了(Lazarus,1966,1976;考克斯,1990).这样,对压力的体验被定义为:首先,意识到他们很难应对对他们健康的要求和威胁。第二,应对很重要,应对困难会让人焦虑或抑郁。该理论侧重于压力和应对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强调认知因素在压力产生中的作用。随着对应激状态的了解,会有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其中情绪反应是应激很重要的一部分(Cox,1990)。按照这个定义,高考压力就是面对高考,学生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学生如何应对高考压力,会影响他们的压力。在交往中,情绪反应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高三学生在高考压力下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有的人害怕,有的人焦虑,有的人在这种压力下容易生气和愤怒。这也是家长经常反映的问题。无论如何,每个学生都会遇到高考的压力,而这种高考的压力会给每个人带来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不同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这取决于学生如何应对高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