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种翻译?

一、翻译的类型和翻译的特点翻译活动的范围很广。就其翻译方法而言,有两种:汉译英(简称“汉译英”)和外文汉译英(简称“外文汉译英”)。就其工作方法而言,可分为口译和笔译。口译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译和部分译,如抽象翻译。以上翻译各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色。

翻译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外交和场合的口头和情景演讲和文件。有时,口译和笔译经常同时使用。比如建交谈判、国际公约谈判,都需要口译员将内容和结果翻译成文字,文字就会变成公报、公约、文章、备忘录、协议。有时候是先翻译,再出文件。有时候,演讲前会翻译好稿子,然后现场翻译。

翻译的内容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翻译:首先,翻译具有政治性和政策性。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翻译的内容大多是国家的立场和政策。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地位及其国际关系,并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翻译是有时效性的。口译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紧,需要译员当场完成翻译过程。翻译也有时间限制。有时候前台在和某个国家谈判建交的时候,后台同时在翻译建交公报,然后根据前台的谈判情况进行修改,随时打印校样,提交前台使用。很多时候,领导出访时要用的发言稿,在出访前不久交给口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有时我国领导人出席国际峰会时,会根据进度和情况,在会场亲自手写即兴演讲稿或修改预先起草的演讲稿。写好后,立即从会场传来,由会场外的翻译同志翻译成外文。为了保证翻译,他们经常要翻译尚未正式发表的演讲稿和其他文件,而且他们绝对不能向外界透露文件的内容。

2.翻译是指书面翻译。翻译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外交和场合的演讲,如国际会议上的演讲、宴会和招待会上的祝酒词,以及外交谈判中使用的贴纸、声明等官方外交文件,各国之间的照会、信函、公报、协议、条约等。以前用手动和电动打字机做翻译工具,后来用文字处理器。现在,电脑被用作“枪换枪”。翻译的结果是书面翻译。它是对外供应、公开出版和长期保存的,必须经得起检查、推敲和推敲。政府或外交部声明、领导人讲话、祝酒词等政策性很强。国际会议的公报、协议、条约、议定书和文件具有国际法律性质。所以对翻译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正确、准确、完整、严谨,还要求流畅、优雅。翻译出来的中文是真正的中文,不是欧化的中文;翻译出来的外语应该是真正的外语,而不是“中国外语”。这就要求翻译人员有较高的语言素养。翻译的时间限制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翻译技巧,还要熟练操作电脑,快速打字。翻译是默默无闻的英雄,不像口译员“露脸”“周游世界”。因此,他们需要有事业心、责任心和勤奋。外交翻译人员的短缺或素质低下肯定会影响外交工作。这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口译口译,也叫口传,是现场翻译。口译的主要任务是在我国领导人或外国领导人的谈判、会谈、谈话中担任现场口译,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讲话或出访介绍中担任即兴口译。在双边会谈中,这种翻译通常采用交替传译。同声传译通常用于国际研讨会、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年会和其他会议。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人员,除了具备翻译的一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对于从事口译的同志来说,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翻译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听。只有理解了原话,才能翻译。因此,口译员拥有敏锐的听觉是极其重要的。口译员有很好的听力,也需要很好的听力条件。做交替传译的同志往往或坐或站在领导的后面或旁边,做同声传译的同志大多坐在会场上方的同声传译隔间里。这个位置有助于译员听得更清楚。但译者有时要在各种环境下翻译。在大型新闻发布会上,口译员需要从远处理解记者提出的问题。领导出访,译员有时要在机器轰鸣声或嘈杂的地方翻译。做同声传译的人并不总是有隔音效果的同声传译箱,有时还要在会场直接面对参会人员的角落里做同声传译。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听力效果。对于这些影响听力的因素,译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能为力的。为了保证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口译人员应提前到场,做好准备。如果可能的话,选择一个更好的位置。对于同传来说,要提前做好准备,检查耳机是否插对,按钮位置是否正确。但更重要的是主观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比如多听各种口音的人说英语的磁带,总结规律,熟悉口音。扩大知识面,熟悉情况,谈论问题,有助于我们根据听到的近似声音进行“智能猜测”,从而正确理解原话。

1.在交替传译中,演讲者会每隔几个词或一段话就停下来,让译员翻译。在活动中,这种翻译方法主要用于中外领导人的会见、会晤、会谈、对话、磋商、谈判、访问等场合。现场翻译时间紧,不给译者考虑的时间,要求翻译反应快,语言水平高,语言转换能力强。在大多数外交会谈中,特别是会谈、对话、磋商、谈判和交涉中,中外领导人主要讨论双边关系,就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他们的谈话往往很有政策导向,有时也很敏感。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必须准确、完整、无漏洞,并从政策角度进行衡量。有时候在私下随便聊的时候可以转的更灵活一些,比如参观,看演出,用车用餐等。

2.同声传译是指在举行国际会议时,演讲者发言,译员翻译。演讲者不停地讲,而译员则一边听一边翻译。同声传译始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那次会议第一次雇用了官方同声传译人员。1919到二战结束,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和法语进行同声传译。1945年,联合国成立,规定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后来又增加了阿拉伯语。由于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省的国民党集团窃取了。当时美国纠集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也没有出席多少国际会议。所以在那个时期,新中国基本没有自己的同传。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国民党团代表于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其驱逐于联合国一切机构”。此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和各种国际会议,因此迫切需要同声传译人员。65438至0979,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总部委托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联合国口译员培训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国际组织和会议正式培训口译员和笔译员。目前,中国有一批长期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工作的同声传译人员。国务院很多部委都有自己的同声传译人员。

四、笔译和口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不同特点。翻译可以查字典,找参考资料,和同事讨论,反复研究体会原文,对文字进行琢磨、推敲、斟酌。但是,在口译中,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演讲者都应该听清楚,同时俯身于演讲内容,记住演讲的原话原句,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他们没有时间思考,查字典,查资料,和别人讨论。而且,人们经常有口音和不同的说话风格。有的喜欢用简单明了的短句,有的喜欢连用复合句;有的口齿伶俐,口齿伶俐,有的口齿不清,口齿不清。有的说话慢条斯理,有条不紊,有的说话像机关枪一样,语速很高,句与句之间没有停顿。但无论如何,人们都期望译者能够快速、完整、准确地翻译。口译员工作时必须保持高度集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分心。否则,翻译必然会被省略。他们还必须学会在听的时候记笔记,并开始在头脑中把所听到的内容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换句话说,译者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认真听讲、做笔记和思考翻译。这确实是一项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听力和理解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和良好的反应能力。同样,口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也各有特点。沟通时,倾听和表达可以分阶段进行。当有人发言时,口译人员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听,努力理解和掌握发言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同时适当做一些笔记。如果你没听清楚,你可以让说话的人再说一遍。或者自己重复一遍,请说话人确认。说话时语速适中,不拖拖拉拉,不拖泥带水,不胡编乱造,不懂装懂。当你真的不懂或者想不出相应的词时,可以问在场的中外人士。同声传译要求边听边说,边听边翻译。他们不能等说话人说完一句话再翻,因为那样就来不及跟上了。译员和演讲者之间只有一两个短语和最多半个句子的差距。出版社翻译完一句话,译者也要尽快翻译完。而且不管前半句怎么开始翻译,都要尽量把后半句连接起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基本上就通顺了,不会断句,也不会把词组和短语杂乱无章的堆砌起来。同声传译虽然也能扔掉一些啰嗦重复的东西和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但也不能不抓住中心意思。同声传译的速度是由说话人决定的,译员只能适应。简而言之,翻译必须准确、完整、流畅。同声传译很难做到准确流畅。所以只要不丢失主旨,能翻译出七八成,就能接受,能接受。语言不一定要完全忠实于说话人的说话风格,要学会把长句切割成几个短句进行翻译,但一定不能是一句话。

与同声传译相比,交替传译更有优势。当译员听不懂时,他可以礼貌地要求演讲者重复一遍或适当地解释一下。同声传译的译员不能在演讲者不理解或错过某些单词时要求他重复。与同声传译和翻译相比,交替传译的另一个优点是译员还可以借助声调和手势来解释意思,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坐在同声传译隔间里的同声传译人员和在幕后从事翻译的同志都不会用手势。做翻译的时候,如果译员不认识一个字或者词,可以稍微解释一下,只翻译意思。要求与讲话者同步讲话的同声传译人员永远没有时间解释。可以说,交替传译可以比同声传译和翻译更灵活、更丰富。三者相比,翻译对翻译质量的要求最高,其次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但从翻译时间的角度来看,这个顺序还得反过来。同声传译人员考虑和思考的时间最少。口译员也可以边听边记笔记和思考。虽然翻译往往有时间限制,但是思考的时间相对充裕,也可以查字典,请教别人。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和翻译不仅有很多相同点和要求,也有很多不同点,对从事不同翻译工作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在联合国系统、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口译员和笔译员是分开的。他们属于不同的部门。比如在欧盟,从事会议翻译的属于会议翻译总局,从事翻译的属于翻译总局。中国外交部翻译室的绝大多数同志一直都是通才,他们也做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翻译。当然,鉴于年龄、翻译水平、工作需要等诸多因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来说,年轻同志多做口译,老同志多做翻译。还有一些同志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语言功底深厚,可以手把手地交流、口译、笔译。但不管你侧重哪方面,每个同志都必须从事翻译,因为翻译是基础。有了翻译经验的积累,才能练就出口翻译所需的快速翻译和熟练的语言转换技巧。另一方面,只有不断从事口译,不断接触生活语言,跟上形势发展,才能不断丰富语言,提高翻译水平。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译者要努力成为会沟通、会口译、会翻译的“多面手”和“三会译者”。

5.从中文翻译成外文和从外文翻译成中文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程序。除了中文翻译,首先要理解原文和原话的意思,然后用外语表达出来。然而,把中文翻译成外文则正好相反。首先要理解原文和原话的意思,然后用中文表达出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他们的外语学得多好,都不能说得像母语一样好。一般来说表达起来比理解起来更难。因此,联合国在语言专业人员的聘用上有一个规定,就是翻译和审校要始终以母语为目的语(在联合国机构中,中国人只做外译,外国人受聘做外译)。多年从事《毛主席文选》和外交文件翻译工作的专家程振秋在1990年2月召开的全国汉英翻译研讨会上发言说:“国内外翻译家都认为,一般情况下,翻译应以翻译成本国(民族)语言为基础。”他还引用了我?f?芬利的话:“……对于这个国家的职业翻译家来说,普遍的共识是,除非双语(记住这意味着什么),否则翻译家应该只翻译成他们的母语,或者,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是:“在我们国家,职业翻译家同意,除非他们是双语的(包括双语的所有含义),否则翻译家应该只做把外语翻译成他们的母语,或者……翻译成他们通常使用的语言的工作。“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图亚特?贝茨(e?Stuart Bates)也认为真正精通双语的人并不常见。因此,在国际翻译领域,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大多是把外语翻译成本国语言。但由于世界上懂中文、能做翻译的外国人并不多,在中国的翻译绝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是两个方向。汉语翻译成外语很难,汉语翻译成外语也很难。两者相比较,国内大部分翻译人员将其翻译成中文的难度更大。

参考资料:

/question/709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