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
清华食堂大厨托福630即将考取北大学士学位。
央视国际2004-5-14
北京日报讯(记者虞海燕):托福考670分满分不容易,清华高材生考600分也不容易。然而,一个为清华学生一天三顿切菜卖饭的农民工,第一次上台,却是一个惊喜——清华校园人才济济,但学生食堂的师傅张立勇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所以这是新鲜事。他的艰辛,他的刻苦,他的坚韧,感动了清华学子。在水木清华的BBS上,那是第一次一个农民工的坚韧和好学兴风作浪。
张立勇,29岁,做了10年的农民工,现在即将拿到北大国际贸易的毕业证。
从包装盒上的英文说明开始
张立勇和成千上万的千千农民孩子一样,在大学时有一个“跳出农场门”的梦想。然而高二的时候,他看着漏雨的土坯房,看着整天为他和妹妹学费发愁的父母。他做了一个小男人的决定:中断学业,出去工作。
当他第一次走出赣南山区崇义县的一个小山村时,他妈妈把十几本高中课本放在一个干净的帆布包里,说:“勇敢,爸爸妈妈对不起,没有让你读完高中,考上大学。”张立勇说:“别难过,我只是暂时推迟了上大学的梦想。”
他南下广州,先在一家竹艺厂落脚,每天12小时在流水线上。很快,他进入了一家中外合资玩具厂,这里的玩具全部销往国外。订单是英文的,纸箱上的字是英文的,目标尺寸也是英文的。如果你不懂这些外文,你就无法确定玩具的大小、颜色和填充物,更别说入手了。
张立勇从他的帆布包里拿出一本高中英语课本,买了一本英语词典作为助手,对照包装盒上的英文,一个个蹦出汉字。每听懂一个英语单词,他就像喝了蜂蜜一样,对英语的兴趣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秋天,工厂来了一批外宾,穿着蓝色西装的翻译熟练地和他们开玩笑,边走边介绍。张立勇一句也没听懂,但他的眼里明显流露出羡慕。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另一种设计。
后来,张立勇买回了英语学习材料。工作生活的苦与累,伴随着英语的学习,在家乡变成了一股甘甜的小溪,流淌在异乡游子的心里。
清华校园里有一个特殊的学生。
1996年6月7日,21岁的张立勇在叔叔的帮助下,来到清华大学15号食堂当切菜工。
第一次走进清华西南门,他觉得清华校园真大,清华学生真幸福,他真幸运。山里的孩子能在清华的怀抱里,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
在清华校园转了一圈后,他意识到一个问题:贫富无法选择,学习和偷懒取决于他。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学的年轻人,对得起清华。
张立勇以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为突破口,开始自学。但是自学的难度是他始料未及的。靠着微薄的月薪,他请不起老师,于是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丈夫。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要在菜墩和窗口前站八九个小时。一天下来,他腰酸腿软,筋疲力尽。他不看几页就睁不开眼睛。怎么能这样下去呢?后来,小张发现喝热水治好了困意。每次看书前,他先灌一壶开水,故意烫舌头让它疼,以此来驱散睡意。
他每天晚上都学习到后半夜,宿舍只有一盏嵌在天花板上的日光灯。10同宿舍的兄弟们支持他学习,渐渐习惯了开着灯睡觉。过了一段时间,他搬了出来,租了一间5平米的平房。床前贴着“年轻人的字典里永远不会失败”的座右铭。学习英语的时间表贴在桌子上。早上起床学习1小时,午休学习40分钟,晚上7点半下班学习到凌晨一两点。
八年来,他每天都坚持按照作息时间来。打牌、看电视和其他爱好已经让位于学习英语。寒冷的冬天,没有暖气,他正围着火炉看书。炎炎夏日,蚊子嗡嗡作响,他摇着扇子写着。后来,教学楼的公共教室里增加了一个农民工。第一次去教室看书,怕被学生认出来。他去的次数多了,也渐渐融入了清华的学生社团。
看了半年英语课本,听了半年英语磁带,自我感觉良好,但就是在人前开不了口。晚上,他来到文婷旁边的清华校园英语角,俯身倾听别人。一个男生走过来,用英语和他打招呼。他哼了一声,笑了。根本不是对话,而是一个个跳出来的单词。“这就对了,我能理解。只要大胆说,就会慢慢精通。”男孩的鼓励促使一个芽开始说英语。
清华,北大,人大英语角,从此多了一个农民工。八年来,他几乎每周都坚持去一次。他大声地向每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打招呼,大胆地与他们交谈。曾经刻板甚至不着边际的词汇和句子从他的嘴里流了出来。口语和听力也在不经意间从量变到了质变。
他说:“学英语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就像刷牙一样。刷牙时,先张嘴,再用牙刷和牙膏刷牙。学英语得张嘴。”
北京是他的移动英语词典。
很多人都问过他同一个问题,他的英语怎么能学得这么好?张立勇说,除了严格按照英语时间表学习英语,除了大胆说英语,我们还应该知道,北京是一个移动的英语字典,英语无处不在。
每一个广告牌,每一个导向牌,每一个酒店名字,每一个地铁站口,只要有英文,他都记得。哪怕是泡一袋方便面,他也能学会五个字:盐、糖、味精、脱水蔬菜、调料包。滴水穿石。这座英国建筑一砖一瓦地建在这里。
当张立勇在卖馒头时脱口而出一句英语时,他开始吸引清华学生的注意。
那天中午,学生们下课晚了,窗口挤满了人。有同学迫不及待地递上碗:两个馒头!三!我要三个!张立勇被哭喊声和摇晃的饭碗弄得眼花缭乱。他脱口而出:“请你等一会儿好吗??请你等一会儿好吗?”声音不大,却清晰有力,同学们都愣住了。超细品,谁卖馒头,会说地道英语?伸进窗户的手和碗缩回。“谢谢你的耐心?”张立勇笑着补充道。
有一天,两个同学在饭窗前讨论,英文单词里有面包,为什么没有注意到“馒头”?是的,这是馒头。张立勇接受了我们。还有一次,两个学生在争论bean是否可以指豌豆。橱窗里的张立勇说:“bean是豆子的总称,pea就是豌豆。”两个学生听了,点头称是。
从那时起,张立勇开始有意识地在窗口用英语卖大米,窗口前总是排着长队,甚至连不喜欢馒头的学生也在排队,只为了和张立勇通英语。
不久,张立勇参加了那年的托福考试。分数是630分。奇怪的是,他没有申请出国留学。原来考试只是为了测试学习英语的结果。清华学生印象深刻。一时间,在水木清华的BBS上,关于张立勇的话题成了热门话题。清华学生把他比作《八条龙》里隐藏的少林寺“扫地僧”:“还是我们清华的卧虎藏龙。少林有‘扫地僧’,我们清华有‘馒头神’,同样震撼。”
有同学留言说,做这样的“馒头神”,不如给清华英语系做点贡献,当个临时助教什么的。有的说齐白石先生没学位没文凭的时候,徐悲鸿请他去美院当教授。清华一向看重真才实学,应该给食堂卖馒头的张师傅一个机会...
张立勇没有成为清华英语系的助教,但是有很多人请他去当老师。
在与张立勇的一次长谈后,两位进入清华后几次失败的学生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们尊称他为张老师,回去后成绩上来了。
他是一名初三学生的英语教师。他在教孩子的时候,屋外响起了家长的麻将声。张立勇对父母说,不要怪孩子不好学,劝他们放下麻将,捡起英语。很快,班里的学生英语成绩上升,考上了重点高中。做生意的父母在与外商打交道时逐渐使用英语。
去年暑假,清华大学餐饮服务中心举办了首届餐饮服务人员英语培训班,张立勇被中心主任聘为唯一的讲师。刚开学的时候,大部分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服务员,都能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一个农民工带动更多的同龄人学习。
以此类推,张立勇去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习了三年国际贸易,并获得了大专文凭。金融、贸易、国际商法,枯燥难懂的专业课,他只是一门一门啃下来,最难的是微积分。他连高中的数学都没学全,却也拿到了。
他还自学了计算机课程,并广泛阅读与新闻采访相关的专业书籍。去年下半年,张立勇开始写一本关于如何学习英语的书,暂定名为“自学英语——勇敢者的游戏”。现在,书稿已经完成一大半,好几家出版社找他商量出版这本书。
今年春节前,张立勇收到了一封来自澳洲的电子邮件。寄信人的名字叫蒂姆。他一年前在清华学习,在英语角和张立勇成为了朋友。回到中国后,蒂姆从未中断过与张立勇的联系。在信中,蒂姆写道,“馒头之神”,你是我所知道的中国最伟大的年轻人。
长得又帅又帅的张立勇说,他的计划是再过几个月拿到北大国际贸易学士学位,实现自己迟到10年的梦想,然后考虑出国开阔眼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