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各自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我们学语文的时候,文化背景知识的问题很少。比如“访草堂”“引虎出山”等成语,不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一般来说,辞职下海、就业“双向”选择等新词的含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学习英语时,人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一个句子或短语,即使你对每个单词的意思了如指掌,也很难翻译出它的真实意思,即使翻译出来也是面目全非,有些翻译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例如:他昨晚高兴极了。很多译者翻译成“他昨夜去了七重天”、“他昨夜去了极乐世界”或者“他昨夜升天了”。人们常常用中国文化知识把七重天与汉语中的“升天”、“死亡”等概念联想在一起,必然会产生上述荒谬的翻译。原因是译者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在历史上总是与某种文化联系在一起。所有的语言本身只有在语言交织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语言和文化总是一起学习的。”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既是社会人,也是文化人。“言语的使用总是指特定的文化,言语行为不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也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这种社会文化对人们的言论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有了客观存在的约束。“因为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其言行不受这种文化模式的制约,很多活动都是在潜意识的控制下进行的。因此,“了解其他文化是交流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也指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层面,表现为语言差异。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对英语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要真正掌握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不仅要理解英语单词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外国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甚至风俗习惯的知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只有从文化差异中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文化差异引起的词汇歧义对英语翻译有一定的影响。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积木,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所以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最为突出,涉及范围也最广。”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都烙在语言上,所以两种语言中几乎没有绝对对应的词汇。大多数词汇表现出的差异不是概念意义上的差异,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会给英语翻译带来很大的影响。

戒指。嬉皮士,yippies,“我”一代,热狗,英语中的overkill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即使翻译成“嬉皮士、雅皮士、自我生成、热狗、杀鸡取卵”,仍然无法表达英文原意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社会文化差异往往使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宣传包含“说谎、欺骗”等文化含义,而中文的“宣传”没有这样的含义。橄榄枝象征和平,但中文的“橄榄枝”与和平无关。精神文明具有很强的宗教意义,而“精神文明”本身与宗教无关。再比如我们经常把粥解释为“粥和粥”。其实两者之间也有文化差异。英国人吃的粥是用燕麦片加牛奶或水做成的,而我们平时吃的粥或粥多是用大米、小米或其他谷物加水做成的。显然中国的粥没有粥的内涵。此外,还有很多词,如地主、资本家等,在西方国家往往有积极的含义,但对中国人来说是强烈的。

贬义。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个人权利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个人本位的法律观。一方面,这种由商业社会引发的以生命力为主要诉求而存在的人文精神,体现了自由、公平、竞争、奋进的思想内涵,极大地影响和冲击着东方传统法律文化意识的地位。这种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强调个人。个人主义是英美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表达了崇尚个人奋斗的价值观。但汉语中的“个人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实用理性”与“中庸”互不相容的词语的汉语词典意义,往往表述为“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观念和做法,这在中国传统中有所表现。

从文化上来说,对于这样一个“比喻谋利”的小人,当然要指责、惩罚、判刑。所以,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就个人主义而言,理解的角度大相径庭。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文化差异,即使它们都是同一个词,从它们自己的角度翻译出来也会差之千里!

第二,缺乏民族文化背景知识是英语翻译的最大障碍。

"拥有知识是翻译的前提."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积累和创造了许多具有自己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生动的语言。这些语言具有鲜明的文化知识内涵。它们只表达一种语言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从形式和内容上不容易找到相应的比较现象。英汉翻译中需要了解原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典故和专业术语,以消除或减少文化差异对口译和翻译的负面影响。比如:

(1)1959年3月,卡西姆正式用图纸摧毁了巴格达的外壳。有很多人把“摧毁巴格达条约的外壳”翻译成“瓦解巴格达条约(组织)”。

显然,这些人对这一相关历史情况一无所知。事实是,卡西姆当时退出条约后并没有“瓦解”条约,只是将条约改名为“中央条约组织”。这句话的准确翻译应该是:“卡西姆在

1959年3月,正式退出《巴格达条约》,从而将条约组织名称改为‘中央条约组织’”。

(2)你知道蜜蜂靠偏振光导航,苍蝇靠后翅控制飞行吗?这句话的障碍在于“偏振光”这个词。人往往会受到自己专业科技知识的影响。

无知误以为是“极光”。但对于蜜蜂来说,“偏振光”指的是从不同的方向呈现不同特性的“偏振(振动)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更准确:“你知道蜜蜂是借助偏振光飞行的吗,而苍蝇是靠后翅来控制飞行的?”?

约翰可以放心了,他不吃鱼,还玩游戏。有的译者看了文意,不假思索地翻译:“约翰可靠。他不吃鱼,打游戏。”这样的翻译往往给人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

亲密的感觉。原因是“吃无鱼玩游戏”出处不明。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激烈的宗教斗争中,旧宗教规定信徒可以在大斋期吃鱼。新教徒推翻旧宗教政府后,拒绝在大斋节吃鱼以示对新教的忠诚,所以“玩游戏”就是有规则可循,所以改成了“遵守规则”。一旦掌握了这样的文化历史背景,这句话就很容易翻译成“约翰是可靠的,忠诚的,顺从的。”

瞬间。"

(4)有一月的小鸡。没有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正确翻译这个词是非常困难的。小鸡指的是鸡还是宝宝?原来,一月是乔叟《商人的故事》中的主角。他的名字叫一月。当他60多岁时,他娶了一位名叫梅的年轻漂亮的姑娘,并生了一个儿子。所以有一月小鸡的说法,中文叫“老儿”。

以上例子只是英文翻译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学习中,不仅要努力提高语言本身,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第三,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制约着语言翻译。

“每个民族都有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建构,任何人都必然携带着自己国家、民族、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决定了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走向,并由此构成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人的特点和差异。这种差异会对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英语中有很多和汉语完全不同的固定搭配、习语和成语。能否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并在不同的文化心理下灵活运用,是英语翻译的难点之一,也是英语翻译必须克服的障碍。请看下面的例子:

(1)月亮在上面,寒冷而美丽,音乐提醒肥皂的日子里,他的生活包含母亲和玫瑰,干净的思想和衣领。如果把“母亲”放在这句话里,“玫瑰”、“净念”、“净领”不一定理解为“母亲”、“玫瑰”、“净心”、“净领”。为了正确翻译这篇文章,我们必须了解西方人的心理特点,进一步理解语义,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其翻译为“母爱”和“爱”

爱情”、“理想”、“生活”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这句话应该翻译成:“一轮。

迷人而清冷的月亮高悬,优秀的音乐让他回望过去,如亲切的母爱,幸福的爱情,崇高的理想,生活中丰富的人生。"

那个商人私下向他出价500英镑。“玫瑰下”不能理解为“玫瑰下”。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和心理特点分析,玫瑰是爱情的东西,当然是其花下的私人约会。所以“玫瑰之下”的意思当然是:私底下,偷偷摸摸,偷偷摸摸。商人答应私下给他500英镑。

不同的主观理解和世界观往往影响着词义在不同文化间的传递,其翻译往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或一知半解。英语成语“胆小如兔”(胆小如兔),汉语则说“胆小如鼠”。再比如:形容“笨”,英语成语有“笨得像鹅”,而汉语说“笨得像猪”。英语中鹅可以用来形容和指代“傻子”、“白痴”,有贬义,而“鹅”在汉族人的观念中往往是美好和纯洁的象征。在中国,猫头鹰被视为不祥之物。人们认为猫头鹰的叫声预示着它们会死去,而在英语中,猫头鹰是聪明和机智的象征。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在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用花来比喻的例子。然而,作为同一种花,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主观认识,它的隐喻象征意义也是不同的。比如中国人认为荷花有一种除污的高尚情操,而欧美人却因为主观认识的差异,将其比作“异化的爱情”。

英语和汉语分属东方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他们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各有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模式和趋势。同样的事情,“由于民族之间心理感受的不同,在语言上会有不同的意识知觉,而这种意识知觉的不相容必然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差异。”

的语言效果。西方人对“狗”这种动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在我们的传统习惯中,“狗”往往是坏人坏事的隐喻,所以与“狗”相关的成语都含有贬义,比如“狐帮,狗与人打架,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另一方面,英国人倾向于认为狗是积极的,比如幸运儿。一只顶级狗(胜利者);每只狗都有它的一天(每个人都有他的一天),而不是“狗会有他的一天”。有人把“狗不吃狗”当成“狗不咬人”,其实是“舍友不打架,兄弟不相残”更多的宠物含义是“爱屋及乌”,和中文“爱屋及乌”的意思很像。可见,对动物“狗”的理解,在不同民族语言中体现为明显的偏爱和厌恶的社会效果。“龙”的例子更是如此。在中国人眼里,“龙”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它情有独钟。对“龙”的特殊偏爱是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我们称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将来成功。男人应该是全能的。但龙在西方文化中是厌恶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和凶猛的敌人。正是因为龙在英语民族文化中不被人喜爱,经常被用作贬义词。所以我们看到英文的“the old dragon”,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是无法翻译成“老龙”的,这是事实。

意思是“魔鬼”、“万恶之源”。当你在国外报刊上看到有人叫“龙”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他当成中国真正的龙帝,而是当成那些专门打人的可恶凶狠的坏警察的贬义词。

以上都充分说明,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为一种语言吸收和同化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提供了条件,但能否被同化仍受民族心理的制约。

总之,英语和汉语虽然有相同和相似的表达方式,但更多的是表达方式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中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中的许多误解和困惑。在英语翻译中,为了消除表面意义的混乱,避免误解,克服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学习“文化”。

一方面,经常阅读一些关于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书刊。只有不断掌握西方国家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换句话说,英语文化和各个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对原文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其译文的表达也会“忠实”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