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是什么?几号了?

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6月31日有一个“万圣节”,在字典里解释为“万圣节前夜”,中文翻译为“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被称为“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将165438+10月1定为“万圣节”。“圣”的意思是圣人。传说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将这个节日向前移动了一天,即65438+10月31。他们认为这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的开始,严冬的开始。当时人们相信,在这一天,逝者死去的灵魂会回到故居寻找众生,从而获得重生,而这是人死后获得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害怕死去的灵魂来夺取生命,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熄灭火和烛光,让死去的灵魂找不到活着的人,并装扮成怪物来吓跑死去的灵魂。之后,他们将重新点燃烛光,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当时凯尔特部落也有在6月310杀活人纪念死者的习俗。

到了1世纪,占领凯尔特部落领土的罗马人逐渐接受了万圣节的习俗,但焚烧活人祭祀死人的野蛮做法被废除了。庆祝丰收的罗马节日与凯尔特人的仪式结合在一起,戴着可怕的面具,装扮成动物或鬼魂,以便赶走在他们周围游荡的恶魔。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人用奇怪的服装来庆祝万圣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圣节的意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活跃、欢乐,喜庆的意味成为主流。死者寻求替身转世的想法逐渐被抛弃和遗忘。今天,大多数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和图片,如女巫和黑猫,都有友好,可爱和有趣的面孔。

“万圣节”一词的出现

许多民族在万圣节举行庆祝晚会,这一天也被称为“万圣节”、“万圣节前夜”、“万圣节前夜”或“万圣节前夜”。最后,约定演变成了“万圣节”,中文翻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习俗-不给糖就捣蛋。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不给糖就捣蛋”,但这一习俗并非起源于爱尔兰,而是始于九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当时165438+10月2日被基督徒称为“万灵日”。这一天,信徒们在穷乡僻壤跋涉,挨家挨户乞讨由面粉和葡萄干制成的“灵魂面包”。据说捐蛋糕的人相信教堂僧侣的祈祷,希望得到上帝的保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挨户乞讨的传统已经演变成一种游戏,孩子们提着南瓜灯挨家挨户乞讨糖果。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威胁说不请吃饭就捣乱,但主人自然不敢怠慢,反复说:“请吃饭!请吃饭!”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还有一个南瓜雕成灯笼的故事。这来自古代爱尔兰。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杰克的人,他喝醉了,喜欢恶作剧。有一天,杰克骗魔鬼爬上一棵树,然后在树桩上刻了一个十字架,威胁魔鬼让他不敢下来。然后杰克和魔鬼达成了一个协议,让他从树上下来,条件是魔鬼答应施一个咒语,让杰克永远不犯罪。杰克死后,他的灵魂既不能上天堂,也不能下地狱,他的鬼魂只好借着一根小蜡烛在天地间游荡。

恶魔和鬼魂跳舞

2004年10月30日,10,一名罗马尼亚男子手持气球。

孩子们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万圣节活动。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中,这种小蜡烛被放在一个挖空的萝卜中,被称为“杰克灯”,而古代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它是由南瓜灯制成的。据说爱尔兰人到达美洲后不久,就发现南瓜在来源和雕刻上都优于萝卜,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万圣节是孩子们玩乐的好时机。在孩子们眼里,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装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耍。“南瓜灯”看起来很可爱。做法是把南瓜挖空,在外面刻上微笑的眼睛和一张大嘴,然后在南瓜里插上蜡烛,点燃它,让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张天真的笑脸。

收拾好东西后,一群群打扮成怪物的孩子手里拿着“南瓜灯”跑到邻居家门口,威胁着要喊“不给糖就捣蛋”、“要钱还是要吃的”。如果大人不给糖果,不给零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会照他们说的去做:好,你不给,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给别人的门把手涂肥皂,有时给别人的猫涂颜色。这些小恶作剧经常让大人哭笑不得。当然,大多数家庭都很乐意招待这些天真的小客人。因此,在万圣节,孩子们总是吃得饱饱的,口袋鼓鼓的。

万圣节最受欢迎的游戏是“咬苹果”。在游戏中,人们让苹果漂浮在一个装满水的盆子里,然后让孩子们用嘴咬苹果,不用手。谁先咬谁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