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分析

外研社出版的新标准英语教材《教材分析》。

B3M5:攀登珠穆朗玛峰:值得冒险吗?

关于珠穆朗玛峰的课文,同学们初中已经学过了,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其案文如下:

这篇文章呈现了很多关于珠峰的内容,Para1是珠峰的基本信息(事实和危险),Para2是登山者的基本信息(登山者的成就),Para3肯定了人们攀登珠峰时所表现出的勇敢精神。对于初中生来说,把文章学到这种程度就够了。下学期再研究这个题目的时候,深度和难度自然增加不少。以下为教材原文:

从教材排版可以看出,左边的Activity 1是喜马拉雅山的地图和资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可以直接根据教材信息提问。除了梳理地图上的身高、阵营、事实等基本信息,老师还可以深入挖掘,比如:

Q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上有这么多营地?珠穆朗玛峰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营地?)

Q2:如果没有登山者的营地会怎么样?没有营地的登山者会怎么样?)

这两个问题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珠峰的危险性,老师在这个导入环节也不需要停留太久(5分钟以内),本质上是对学生预习的考验。完成后,他们可以直接进入主题,学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是专栏,体裁是议论文,讨论的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是否值得。文章标题后有问号,表示这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或者有争议,或者背后的原因需要讨论。有些作文会在题目后面打一个问号,比如必修一中为朋友点击?还有必修三的好书,烂电影?而富兰克林的经历:有多少是真的?这三篇课文在标题后面都有问号。老师可以对比这些文章,讨论题目中的问题是如何讨论的。

通读全文后,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零件1:第1段简介

第2部分:第2-3段声子

第三部分:背后的理论

第四部分:第7段结论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文章的主干。为什么文章的结构是这样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分析:

Para 1是文章的引言部分,四句话,前两句很有铺垫和氛围。什么样的体验会让人花了好多钱之后生病甚至失去生命?第三句是yet引出的转折,进一步拓展了这种体验的含义,意思是“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愿意再体验一次。”前三句这么丰富之后,第四句就点出了主题。这种写作手法也是英语文章中常见的套路,在Para 1的前几句做介绍或铺垫,最后一句点明主题,开启下面的语句。阅读时,Para 1的最后一句往往非常关键,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子。

第2-3段分别以马洛里和艾伦为例。这两个人对攀登珠穆朗玛峰有相似的看法。在本文中,他们所说的大量内容都是以直接引用的方式呈现的,对原话的引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马洛里从中获得了“纯粹的快乐”,艾伦也能够深入自己的内心,发现...可见,两人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内心的满足,哪怕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老师要注意,这两个人是典型的“T型”性格,与不喜欢冒险和极限运动的人完全不同。但是学生在生活中缺乏类似的经历,可能无法理解这种想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方便地展开后续教学。

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的意思很难理解,“马洛里将于1924年死在山上……”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这里的过去时和将来时,不做详细说明,只需指出1924的时间是过去和未来,马洛里当时并不知道自己会在不久的将来死去,这样学生就可以更顺利地理解文章。

平日里,我们教给学生的教育,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珍爱生命,那么为什么他们的权力凌驾于生命之上呢?第4-6段是对以马洛里和艾伦为代表的攀登者(第2-3段)行为的理论解释。

Para 4的第一句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攀登珠穆朗玛峰只有两种结果————完全成功/失败(死亡),驱使登山者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这座山峰。这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因是什么?第二句话后面是一个解释:冒险可能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我们中的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冒险...很明显,珠穆朗玛参与者就是这种愿意冒险的人,他们天生的基因就是这样。这种人被称为“T型”。这是心理学家弗兰克得出的结论,他在第5段具体解释了这种人格。这类人本质上认为自己是专家,有处理各种极端情况的专业能力,所以不在冒险,价值体系和我们不一样。

第6段给出了另一个公式解释:收益越大,寻求风险的欲望越强,两者成正比。那么什么是利益呢?登山者能获得什么样的收益?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从马洛里和艾伦那里寻找答案。受益就是上面说的内心满足。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回到上一篇文章中进行讨论,因为本文中的例子并没有脱离理论分析,例子只是为了说明背后的理论,所以这种论证是有实际意义的,无论缺少哪一个都会显得单薄,没有说服力。

第4-6段提到的心理学家的话和科学研究,都是为了增强“T型”理论的说服力,不是随便说说的。在短文中,这样的证明方法会更加科学严谨。

这部分也有一些比较难的单词。例如,老师需要向学生解释单词majority的意思,意思是大多数。这个词还会出现在标题“成年年龄”中,这是享有全部民事权利的年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词汇学习。高一的时候词汇会更简单,意思会更普通。高二的时候会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可见,词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越深越好,应该立足课堂,以“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标准,循序渐进地讲解。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词汇,不要让词汇成为阅读的障碍。高中词汇学习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需要根据单元话题和语篇学习的需要对词汇进行讲解。如果他们按照字典上的词条一条一条解释,一次性灌输给学生,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浪费时间,不符合记忆规律,学生印象不深,记不住。

第7段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并不是把这些价值理论强加给读者,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讨论来掩饰这件事,给读者呈现一种对普通人来说并不那么普遍的价值,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老师可以在读后感部分让学生讨论值得冒险与否的问题,相信学生学完之后会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该牢记: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需要把它们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明白。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