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中只看中文的损失是什么?

蔡的的回答(84票):语感,我觉得只看中国小说不看外国原著会失去一些语感。当然,只看中文也能获得很好的语感,但多看外语会给另一种语言带来新奇和刺激。而且是很好的语言训练。我们先来对比两个小段落,一句出自乌塞恩小说,两种不同的翻译——第一,在这个一切如梦的世界里,会深感遗憾。世界上的一切,世界上的人,人的内心都会消失,因为他们的一部分美好本来就是这种不幸形成的。其次,在这个一切看起来都像梦的世界里,人们会永远后悔活着。我不抱怨世界上的事物、生物、感情会消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它们的美。我们来对比两个大段。里尔克的《麦芽笔记》中有一段话,如果开始得太早,就不能为诗歌写任何东西。你要耐心等待,一生收集意义和甜蜜,越长越好,说不定最后能写出十首好诗。因为诗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情感(人们很久以前就有足够的情感)而是体验。对于一首诗,要看到很多城市,很多人,很多事;你必须了解动物,感受鸟儿如何飞翔;你必须知道每一朵小花在早晨绽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忆起我们在异乡走过的路,意想不到的相遇和预见已久的离别。我们必须能够回忆起那些无知的童年时光,以及不得不让他们难过的父母。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快乐,但我们并不理解。回想童年疾病,症状总是诡异的出现,带来那么多深刻而沉重的变化。我们必须能够回忆起那些在安静沉闷的船舱里度过的日子,海边的早晨,大海本身,以及旅途中寂静而繁星点点的夜晚。仅仅记住所有这些事情是不够的,还要回忆起许多个爱的夜晚,每个夜晚都不同于其他夜晚,回忆起分娩时妇女的哭喊声和分娩后虚弱、苍白的睡眠。你还必须陪伴垂死的人,你必须坐在死去的人旁边,听着开着的窗户边断断续续的噪音。光有记忆是不够的。如果回忆太多,一定要能够忘记,要有很大的耐心,静静的等着回忆再来。因为记忆本身并不真的存在。直到它变成了我们身体里的血液,变成了我们的眼神和表情,变成了我们与自己不可分离的无名,一行诗的第一个字才在难得的瞬间从它们身上浮现出来,然后脱颖而出。——许昌翻译他的第二首诗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感性——感情早就够了——他是体验。为了一首诗,你必须看到许多城市,人和事物,你必须知道动物,你必须感受鸟儿如何飞翔,你必须知道小花朵如何在早晨开放。你必须能够记得陌生地区的道路,意外的相遇,看到即将到来的分离——记得还没有理清的童年时光,记得一定很难过的父母,当他们给你带来一些乐趣,但你不理解他们——这是其他孩子喜欢的乐趣——记得如此罕见如此深刻多变的儿科疾病,记得在安静封闭的房间里的日子,记得海上的早晨。你也必须记得许多不同性别的夜晚,记得产妇的哭喊声,记得柔软苍白的熟睡和痊愈的产妇。然而,你必须和垂死的人呆在一起,你必须坐在一个小房间里看着死去的人,窗户开着,沙沙作响。光有记忆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忘记它们。如果记得太多,一定要有很大的耐心,等他们再来。因为记忆本身并不重要。只有当它们变成我们身上的血,眼睛和手势,无法形容,不再与我们区分,才会发生,在非常罕见的时刻,一首诗的第一句话会出现在它们中间,从它们身上走出来。-我忘了是谁翻译的了。回头看两个译本,语感是不一样的。有机会的话,看看汉英翻译,看看外文版,想想你会怎么翻译,然后对照翻译,这样会锻炼语言的敏感度。有机会可以看看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我相信》,这在中国小说中并不多见。或者,看完卡波特的中文书《一个回忆往事的圣诞节》,中文翻译的很好,再去看英文,体会译者的用心。这是很好的语感训练。文学类的阅读,当然可以随便看,看翻译也无所谓。但如果你想读得更深入,或者你想按照世界标准认真写作,读英文小说,那应该是一门课程。语感,简单来说就是有些人的叙述有吸引力,有些人没有。字里行间的魔力在哪里?这种感觉需要被捕捉。知乎用户回答(51票):回答已编辑修改。鲁迅在《青年必读》中说:“我看凭据,总觉得会静下心来,带着真实的生活离开;看外国书的时候——除了印度——经常接触生活,想做点什么。.....我以为我应该少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鲁迅全集》,第三卷,盖华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这段话经常被误解和批判,但它的意义还是显而易见的。鲁迅同志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愤愤不平,这并不奇怪。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他说这话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读过《中华之书》了。不信你看看鲁迅的《中国文学史大纲》和《中国小说简史》就知道了。同时,鲁迅的外语功底过硬,眼界非常开阔。像《摩罗诗论》这样的文章,完全可以证明他的学术能力和基础。事实上,就对当今世界思想的贡献而言,英语比汉语大得多。只读中文不是不可以,但势必会限制你的思想和眼界,损失可以概括为“井底之蛙”或“鼠目寸光”。不过,这么说的前提是你对自己有足够高的要求。一个卖水果的(不是贬低他们,只是举例)可能不用担心他想看什么书。对于一个学文学的人来说,如果只懂语文,就很难完全理解语文的美好和意义,也就是“就在这山中。”如果你阅读不同语言的书籍,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通过比较,每种语言的特点就会很清楚。最后,我在《鲁迅先生关于小说的书》中,以“多读外国小说,少读中国人”为题引用的,没有找到出处。相反,我看到冯唐《活到老》第一卷里的那些书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看法还是和鲁迅一样:喜欢小说,就多读外国小说,少读或者不读中文。这段话是作者的个人解释(因为没有直接引用,而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如果有人能找到鲁迅书中的原话,请告诉我。很有可能作者把鲁迅的“少读中国的书”解读为“少读中国的小说”。还是那句话,你看看鲁迅的《中国小说简史》,就知道他从来不“少读中国小说”。来自知乎用户的回答(9票)如果原文是中文的,当然要看原文,但我知道主旨是问中文阅读外国文学有什么损失。简单来说,损失是由于文化差异和译者水平的限制。从中文翻译过来的作品已经不能完全表达原文的意思,所以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是重点。所以想看外国文学,有能力看原著就找好的翻译书,很多出版社都会比较靠谱。换句话说,中国第一家是上海翻译,第二家是外文出版社,他们在介绍方面更专业。人民文学出版社就不用说了,比较靠谱的———————————————题目好可爱。个人感觉无论看什么文学作品,原著都是最好的。翻译不靠谱,没有那种特别的手感。翻译的再好,也只是大同小异。了解日本源氏物语。丰子恺先生和台湾作家、学者、翻译家林先生对这部日本的《红楼梦》作了精美的翻译。但我个人觉得日本还是有太多学者研究不透,更别说翻译出来的中文了。-另一条华丽的分界线-是的。—————————————————题目的意思终于明白了。其实当时大先生多少是在讽刺自己国家的文学水平。文学的层面当然包括文学和道家。即文章的形式和思想。大老师要我们多读外国文学,就是说外国小说比我们自己的先进。所以要吸收。看国产小说没前途。所以,这是基于大先生的时间。现在不行。要知道,大先生在五四时期,五四运动有一点就是崇洋媚外,排斥内部。完全忽略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后,就是大先生没有注意到传统文学的优秀部分。所以告诫年轻人少读中文(国内文学)。我觉得21世纪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外有很多经典作品。只有多读书。阅读原文。读经典。不分国界。Kornephoros的回答(5票):喜欢看科幻(偶尔幻想)。很久以前的《科幻世界》每一期我都一定要买,最喜欢的是《科幻世界》的翻译版。后来看了原文科幻,发现很多外国科幻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作品,他们的名字在中国科幻杂志上连提都没提。感觉就像一个新世界在你面前打开了一扇门,外面是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比尔·程的回答(2票):我只看过轻小说,其他的我不知道,所以我只用中文说这个。首先,你没有机会看到插画的好处。然后,还有很多梗,没有笔记看不懂。最后,我觉得如果真的读文学,不仅要读原著,还要在写作时充分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生活。只有和作者在一个平面上,你才能真正理解文中的意思。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就像古诗不能翻译成英文一样,一些外文书籍通过翻译可能会失去一些优雅和匠心。苏飞的回答(4票):——这是中西小说比较研究吗?这是一个问题。我曾经说过:在我的小世界里,什么是好文学?总之,她是一门艺术,让你抛开一切名利道德的枷锁,直面人生的真相。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编一本文集,可以收藏哪些?从二分法来看,我认为中国的小说语言优越,西方的语言思想优越。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四大经典小说就不用说了(学过三国,觉得不可思议,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它的魅力。其他的小说,如古代神话、人间传奇、唐代传奇、宋代故事、明清讽刺鬼神的故事、谴责狭邪的小说,五颜六色,各有千秋,天天在白话文里暴露阉割,半夜读起来像个春风。不考虑翻译,西方优秀小说的内在现代性在中国大多是缺失的,这是时代风格、历史发展和思想家探索推理的不同造成的。所以读它有启发作用。其实如果两者都有,港台文学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不过大陆的影响力毕竟不大。至于鲁迅的原话,请参考@蔡。翻译问题请参考@ Lucky lasia。一曰:取法,只能得之;取法,唯得之。* * *鼓励。补充:我很欣赏@苗伟对“语感”的分析。但如果仅以西文为准,不用“一手”会更有说服力。试从中国人的角度举几个例子。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她觉得悲伤由此而来,无法割舍。突然,一股巨大的快感袭来。冷雾和雨水都渗透进了她的身体。沈从文的一生:我要疯了。对抽象很着迷。我看到一些符号,一块形状,一根弦,一段无声的音乐和没有文字的诗歌。我看到一种最完整的生命形式,所有这些都在抽象中存在,但在事实面前消失了。谁能用青竹当弓箭射向云端永不坠落?我的想象,像一支长箭,射向天空,一去不复返。长箭所记录的是在蓝色和宁静的广阔虚空中。智者善用其智,就能从这云雾天空中读到一篇小文章,其中有叹息与沉默,有色与香,有爱与怨。没有作者姓名。没有岁月。没有故事。不...但是,内容极其柔软。虚空无声,读者灵魂中有音乐。虚空是明亮而蔚蓝的,但读者的灵魂是明亮而干净的。废名《摘花》我学会了从高处摘花,轻赌到桃花源畔去摘一朵花,于是一口喝下。我害怕我会是一个仙女,我很可能会跳下水死去。明月出来吊我,我庆幸自己还是个凡人。此水不显尸,好月照溪。卞支林的《远方的组织》想在高楼里独自阅读《罗马衰亡史》,突然报纸上出现了一颗罗马灭亡的星星。报纸掉了。地图打开了,记住了远方人的命令。送的风景也是黄昏。醒醒,我很无聊,去看看我的朋友。)这是一个灰暗的日子。灰色的大海。灰色的路。它在哪里?我不会在灯下测试一把土。突然听到一千遍门外是我的名字。好累!我的盆船没被戏弄吗?朋友带了雪和五点。我觉得如果说“语感”或者“节奏”的话,诗歌探索的质感和密度会远远好于小说。叶的回答(1票):我假设鲁迅先生配得上的不是同一部小说的中译本和原文,而是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从这个角度看,王先生是对的。如果你能多读一种语言,你的选择会一下子多很多。再加上中文领域,好的作品真的很有限。只等翻译入门,你的阅读视野就大大受限了。我是科幻/奇幻短篇小说的粉丝,也就是说这方面的优秀英文作品太多了。另一方面,可以把《三体》的华人圈拿出来说一说。如果你真的热爱科幻/奇幻文学,我真诚的告诉你,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学会看外国小说,终身受益。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1。不是所有的外语都会被翻译。2.不是所有的外语都能翻译好。就西方文学而言,英文译本比中文译本更可靠。现在几点了?至于怎么看,看个人需求,能力,时间成本。邹的回答(2票):人们心里都在唱一首歌,而你只看了歌词,却丢失了旋律。爷子的回答(2票):有一句话:不读英法德,不谈文史哲。鲁文回答(0票):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的理解是,远方的朋友可以教给我们不同的知识。。。所以多看外文书是好的,需要回答(0票):我看不懂英文。齐新的回答(0票):如果外语水平优秀,可以阅读原文。如果外语不好,请老老实实选择好的中文翻译。知乎用户回答(0票):敢不敢...离题...如果你关心这个问题,觉得原版外文书很难,但把它扔给想看的学生...见@魔鬼爸爸和吴君毅的《用你的英语!遮住你的脸...我很想运行这个问题...奥卡姆拉佐的回答(0票):我总觉得翻译过来之后失去了原文的一些语境和语义,一些只有在这样的语言文化背景下才能理解的小东西也失去了。而且语言反映的是思维方式,读译文有时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原文所呈现的思维。魏玉茹的回答(0票):深受其害!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每天都去图书馆。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只能阅读中文。结果长大后只喜欢读中文。读文言文很容易,但读英文小说让我很头疼。长大后语文永远是我最好的科目,我还是不听。英语永远是最差的。现在我不得不强迫自己看外国小说。Ps:中外小说有很多不同。中外小说的组合会比我这种总看中文小说的人灵活~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外国人也不太注意文档的噪音。。为什么要看外文书?。中国,你看完所有的书了吗?抱歉。。屠呦呦蒙蒂的回答(0票):我想说:等我们看了那么多鲁迅的中国小说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