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和实现;人类经济活动是创造、转化和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和实现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经济学两种。
3.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从某一侧面自发地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以突出某一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经济学有意识地用科学的方法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是科学经济学。
4.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法。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发展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资源最优配置和最优再生背后的经济规律和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最优配置和最优再生的层面。停留在资源最优配置和最优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经济学。
5.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就要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统一经济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范式的框架下,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一、基本概念
1,经济学在现代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基开始,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并被应用到各个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的积累和创造。
二、经济研究的对象
由于经济思想和理论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然会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其研究对象可以概括如下。
1,财富,
2.历史还是制度,
3,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程度,
4.人和财富的融合,
5.人类的选择行为,
6.宏观经济行为,
7、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研究的合流
8、广义对象
广义客体论有两种观点:横向分析。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理论、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科学。它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经济理论、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纵向和横向分析。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六个方面,即起源、流派、理论、方法、问题和政策。
第三,代表人物
1,亚当·斯密
英国人亚当·斯密是公认的“经济学之父”,著有《国富论》1776。《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著作,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市场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同时主张政府不作为,不干预经济发展。
在《国富论》的指导思想下,早期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府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空间。新工业革命的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使现代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2、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的创始人马克思
在《国富论》之后的100年,自由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的弊端逐渐显现。德国人卡尔·马克思认为,一国经济的代表是其劳动力,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对工人极其苛刻。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预言资产阶级将被无产阶级取代,国家的概念将消失,社会各个阶层将被革新,资源将被重新分配,最终出现一个理想的* * *资本主义社会。
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20世纪,亚当·斯密倡导的自由资本主义呈现出种种病态和危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导致商品生产过剩,破坏了经济的供求平衡。垄断资本主义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大幅度减薪甚至裁员。这一措施直接导致了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下降,商品需求更加紧张,最终导致供求关系的崩溃。20世纪初美国的大萧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主张国家在宏观层面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税率、增加政府支出来平衡供求结构。凯恩斯主义打破了“看不见的手”的教条,成为二战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凯恩斯本人也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
第四,学术派别
1,历史派
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英法。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民族主义者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分为两个阶段: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以W. Rochelle为创始人的旧历史学校的活动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他们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法传统经济学,反对用历史归纳法进行抽象演绎;用历史反对理论,否定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用民族主义反对世界主义;反对用培养生产力来追求交换价值;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自由放任。随着20世纪7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先后出现了g .冯·施穆勒、A·瓦格纳(1835 ~ 1917)、L·布伦塔诺(1844 ~ 1931)等代表人物。
2、边际效用学派
这是65438年到2009年在几个西欧国家70年代初出现的庸俗学派。它以崇尚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为特征,在其发展中形成了两个学派:一个是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或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c·孟了、f·冯·维泽尔和e·冯·鲍姆-巴维克;一种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学学派或洛桑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帕累托。美国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代表是J.B .克拉克,他在边际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这个学派的主要目的是鼓吹主观唯心主义,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称为“边际革命”,即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这个学派使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3、新古典经济学
主要代表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了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折衷地综合了供求理论、生产成本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边际生产率理论,建立了以完全竞争为基础、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的理论。他用渐进的观点分析经济现象;用力学中的均衡和数学中的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价格决定;用主观心理动机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在静态和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中引入了时间因素。他用均衡价格理论取代了价值理论,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了各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的分配理论。他推崇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平衡。这一理论体系的实质是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抹去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和其他许多矛盾。新古典经济学从19年底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家奉为典范。
4、机构学校
这是19年底,20世纪初,美国出现的各种历史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t .范布伦、J. R .康芒斯、W. C .米切尔等。他们将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变迁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姿态出现,主张改良主义政策。
5、瑞典学校
此外,北欧出现了以k . wick sell(1851 ~ 1926)为代表的瑞典学派,提出了与马歇尔不同的理论体系,强调投资与储蓄的平衡,提出了自己的利息理论,在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6、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
古典经济学在19世纪初达到顶峰,也开始了它的庸俗化进程。这反映了西欧工业革命初期阶级矛盾的特点。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是将古典经济学庸俗化的创始人。说阉割了劳动价值论,发展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交换价值的庸俗观点;他还从效用价值论出发,转向生产成本论,进而建立了“三位一体公式”的分配理论。他还提出了“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市场规律,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存在供求脱节和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马尔萨斯将斯密的理论庸俗化,同时与李嘉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他抓住李嘉图在价值论上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攻击,试图否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利润源泉理论。穆勒和麦卡洛克作为斯密和李嘉图的追随者出现,以注释和通俗化的形式将古典经济学庸俗化。
动词 (verb的缩写)其他信息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也相应产生和形成。
1,重商主义
16 ~ 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导致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国内市场的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大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重商主义最初是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16结束后,英法出现了许多宣扬重商主义的作品。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超越才能获得更多的金银财富。所以主张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然而,对重商主义的研究仅限于流通过程,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重商主义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从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上半叶,是早期重商主义,从17世纪上半叶到18世纪下半叶,是晚期重商主义。早期主张严禁金银出口,对外贸易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代表是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塞拉、英国人约翰·黑尔和法国人安·德·蒙特克莱尔。后期重视扶植工厂手工业的发展和扩大商品出口,允许货币出口和发展殖民地转运贸易,主张降低价格和对外竞争,但要求对外贸易要超过需求,获得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德国的詹姆斯·斯图亚特和菲利普·威廉·冯·霍尼克。
2、古典经济学
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增长的工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此时,封建制度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与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需要从理论上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使财富迅速增长,探索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于是,从流通过程研究生产过程的古典经济学应运而生。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配第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和利息的范畴。布阿吉尔贝尔认为,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
3、阶级经济学
19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加剧。工人运动的高涨和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传播极大地冲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这种形势下,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古典经济学批判者的姿态,抛弃了古典经济学的外衣,或者建立了新的庸俗学派。
4、课本
保罗·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被广为流传,并被翻译成日语、德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葡萄牙语、俄语等多种语言。据悉,销量已达654.38+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现在很多国家的高校都把经济学当做专业教材。
该书对经济学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专门的论述。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能看出,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有新的见解。这本书在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也别出心裁。他在每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整章的主题,使读者不是在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本带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部巨著的出版,为其理论的普及和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里程碑式的经济学教科书持续几十年并不罕见。自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后,从65438年到0776年,西方经济学中产生了三个公认的里程碑。第一本是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最早出版于1848。该书多次再版,成为19世纪下半叶英语世界的必读经济学教材。第二部分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最早出版于1890。这本书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直到1948才出现了第三部巨著《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