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英语的区别是什么?
这同样适用于传统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家,传统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只是对资料来源的外部和内部批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认为他们的活动等同于特定的技术。
这句话是典型的30字复合句。就内容而言,它主要提供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它适用于...历史学家,另一个是历史学家的具体情况;在结构上,它是一个主要条款,有两个由世卫组织指导的条款。虽然结构复杂,信息量大,但这个句子在英语中并不杂乱无章,因为句子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晰: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面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两个分句的语义相对独立,与主句融为一体。如果这句话改成: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史学家,也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史学家。传统历史学家(或前者)。把历史仅仅看作对来源的外部和内部的批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或后者)把他们的活动等同于特定的技术。有着完全相同的意思,只是表达有点平淡和别扭,说明英语表达非常重视句子结构,恰当的安排句子结构往往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从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句子一般不要写得太长,修饰语太多或太长会导致注意力分散,语义模糊。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的直译:
也适用于将历史仅仅视为对史料来源的内外批判的传统史学家,以及将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史学家。
这个翻译很忠实,但是在表达上不像中文。译者很难翻译,读者也很难阅读。现在让我们调整翻译:
也适用于传统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史学家。传统史学家(或前者)只把历史看作是对史料来源的内外批判,社会科学史学家(或后者)则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的研究方法。
显然,调整后的译文给人的感觉更加清晰流畅。巧合的是,它更接近改写后的英语句子结构,这说明汉语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结构来提高表达水平,只要意思清楚正确,就可以在表达上有更多的自由度。
2.英语有很多长句,汉语有很多短句。因为英语强调结构,汉语强调语义,所以英语句子往往较长,汉语句子往往较短。上面例子的翻译已经说清楚了。理解了这种差异,翻译自然会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些主动权,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得其意,忘其言”。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换,关键是要做好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按照意群分成几个小段落。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如,它们不能补偿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因此不能说明一个贫困的年轻人如果在更好的环境下成长会有多能干。
这句话31字长。从结构上说,它是主句(他们没有...)+并列谓语(and not...)+宾语从句(一个贫困的年轻人怎么可能...)+条件状语从句(had he...);从字面上讲,有四层意思:你不能…所以你不能…你会有多有才…如果…根据这句话的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小段:
例如,它们不能补偿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因此不能说明一个贫困的年轻人如果在更好的环境下成长会有多能干。
由于每个段落都包含一个意群,在切分之后,我们可以试着把它翻译成:
比如他们无法弥补巨大的社会不公,所以无法解释一个物质条件很差的年轻人,如果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会有多大的才华。
这个翻译可以说是很清楚了,中文基本上还过得去,但是仔细检查一下。我们还是发现汉语表达中有英语的影子,就是句末表达条件的“如果……”这个词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的区别。
3.英语更侧重于前面,汉语更侧重于后面。所谓前重心,就是先说结果再说细节。后面重心是先说细节再说结果。由于中文大多侧重于后面,所以上面的翻译应该修改为:……一个物质条件很差的年轻人,如果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会是多么有才华。让我们看另一个例子:
③方法论是指一般历史工作所特有的概念,还是指适用于历史研究各个分支的研究技术,人们对此没有一致的看法。
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分析,这句话可以分为五段:没有...)+子句(其中...)+后置定语(特征为)...)+选择性并列子句(或...)+后置定语to...从语义上讲,主句讲的是结果,从句讲的是细节。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译的表达顺序正好与原文相反:
方法论是指一般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独特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适用于各种具体领域的研究方法,人们众说纷纭。
如果按照英文表达的顺序翻译,中文几乎不可能通顺。因为不懂道理,有些考生在翻译这句话时,不得不曲解“没有约定”的意思,翻译成“没有人同意”的一厢情愿。“没有人赞同意见”等等。整个翻译太煽情了,连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可见如果不了解语言表达的差异会有多大的危害。
4.英语更被动,汉语更主动。稍微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被动结构在英语中经常使用,但在汉语中很少使用。面对这个矛盾,当然不能机械地把每一个被动结构都翻过来,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处理。现在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④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这些过程相提并论,它们需要某种特殊的训练。
这个句子有三个被动结构:...是想象出来的...,...被比较...,...被要求...在第一个被动结构之后,有一个动作发送者。这种被动有时可以转变为主动,只要前面提到行动发送者:许多人想象...=许多人认为...所以更容易翻译:“很多人认为……”这是第一种被动变主动的情况。第二种情况是汉语可以不加任何改动地从被动翻译成主动,句子中的第二个被动结构就属于这种情况。be compared with可以直接翻译成“与...相比”,因为“与...相比”在汉语中显然是错误的。第三种情况,需要对整个句子进行较大调整才能正确处理:虽然句子中第三被动结构后面有介词by,但单纯互换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显然是不可行的。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用词造成的,比如他们的代词是什么意思?动词required在句子中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
5.英语有很多代词,汉语有很多名词。前面的例子中,除了③,其他的都有代词:① it,② they,④ it和they,可见英语中经常使用代词。汉语虽然也使用代词,但使用频率明显没有英语高。为了在翻译中找出一个句子的确切含义,往往无法知道代词的指称,因为谓语动词的意义在主语未知的情况下往往是不确定的,代词指称错误会影响翻译。比如①中的it指的是上面提到的fal1acy,②中的he指的是本文提到的测试,④中的it是形式主语,he指的是上面提到的“这些过程”,“这些过程”确切地说是指“这些科学人的过程”(这些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因为这些代词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往往不得不简化为名词。这看似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实际上是考验你对句子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善于从文章中寻找线索,表达句子的确切意思。现在让我们看看例4的中文翻译:
很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不能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相比,认为这些思维过程必须通过一些特殊的训练才能掌握。
注意他们把代词翻译成名词“……思维过程”;Be required翻译成“精通”,不仅被动,而且词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接下来英汉表达的区别。
6.英语更延伸,汉语更推理。例如,require这个词经常出现在英汉句子中。我们的感觉是,我们明明知道这个词,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或者明明知道它不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含义。原因可能很复杂,但英语中的两个俗语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个是“你通过一个词所结交的公司来了解它”(了解一个词的意思取决于它周围有什么词);另一句话是“词语没有意义,但人们对它们有意义”。换句话说,单词在特定的环境下往往会有新的含义。从原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新义一般是原义的延伸;从译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延伸变成了推论。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⑤尽管历史学家有多少,历史的定义就有多少,但现代实践最接近于这样一种定义,即认为历史是再现和解释过去重大事件的尝试。
“再创造”在字典里解释为“再创造”和“娱乐”,但“再创造”和“娱乐”都不符合句子的意思,因为历史既不能“再创造”,也不能“过去的重大事件”。从常识来看,recreate翻译成“reproduction”更符合客观事实;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成:
虽然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但现代的实践最符合这样一个定义,即历官被视为对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释。
注意代词one翻译成名词“定义”。英语为什么用“一”而汉语为什么用“定义”又涉及到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另一个差异。
7.多查英文,多重复中文。如前所述,英语更注重结构,汉语更注重语义。这种差异导致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个概念时的差异:英语要么改变表达方式,要么使用不同的词。比如刚才提到的那个用代词代替名词,避免重复使用单词定义。在示例①中,查看...as和equalize...实际上是指“想”或“关心”...as”,在例③中。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没必要有这个变化。重复的时候就重复,只要意思正确。前面例子中的翻译或多或少有些重复,这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英汉表达的区别。
8.英语更抽象,汉语更具体。所谓抽象,其实是指一些人们无法理解的表达方式。如果英汉翻译的都是一眼就能看懂的句子,那就失去了这种题型的意义,所以考生觉得很多英汉句子很抽象是很正常的,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翻译中不能有让人看不懂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英语有很多抽象的内容,汉语有很多具体的内容。请看下面的句子:
③尽管听起来很奇怪,但宇宙膨胀是基本粒子物理学中一些受尊重的观点的科学合理的结果,许多天体物理学家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确信这是真的。
这个结果在三个方面是抽象的:一个是共识,另一个是受尊重的想法,第三个是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首先我们来看看Result,谁的字典里的意思是“后果,结果”。用这个意思来解释暴胀宇宙理论似乎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文章告诉我们这是从大爆炸发展而来的观点,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推论”;受尊重的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可以用语言之外的方式去理解,因为“受尊重的理论”显然不是清晰的中文,“公认的理论”会让人一目了然:至于十年的大半年,更好这个词一开始用的很奇怪。按照“知其友而知其言”的原则,我们应该从“部分”和“十年”这两个词中引入“更大”这个词,意思是“十年的大部分”。用“得其意,忘其词”的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地道的中文表达:“78年”。虽然宇宙膨胀听起来很奇怪,但这是基本粒子物理学中一些公认理论的科学可信的推论,许多天体物理学家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已经有七八年了。
把抽象变成具体,需要深厚的英语和汉语功底,只有努力学习,反复练习,才能做到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