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_口语主题库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分析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入手,重点探讨了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1.介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二者密不可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各高校纷纷开设英语口语课,这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英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1953)指出:“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我们的人民往往能容忍外国人在语言和句法上的错误。相比之下,违反讲话规则往往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土人不太可能意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文化的制约作用非常重要,不容忽视。近年来,英语口语教学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改变只注重语言知识积累和语言能力培养的错误倾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口语教学也涉及四个因素: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四者的协调是上好口语课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然而,英语口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口语教材使用不当,口语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口语教学方法趋于极端,学生对口语教学存在误区。因此,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

按照Samovar (1998: 48)的说法,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感知和能够改变交际效果的符号系统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语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十年来,语言教学的重点正从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转向交际能力。交际语言学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法知识能力,又加强培养学生用有限的语言材料处理问题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英语教育的巨大影响之一是,传统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被全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所取代。基于对处理文化差异的关注,文(1999)分析比较了国内外三种交际能力模式(canal & amp;Swain模型1980,buckman模型1990,李小菊模型1997),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该模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交际能力是跨文化的基础。没有交际能力,就没有跨文化能力。它们之间不是叠加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4.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4.1提高教师自身的英美文化素养

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像导演一样,永远是总揽全局的。他们应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教学活动,安排适当的活动内容和方法,并回答问题。Floyd和Carret(1987)认为“外语教师应该是恰当文化内容的传授者和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英美文化素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更深的角度理解材料中所表达的语用意识和语用逻辑,加强对学生交际策略的语用指导并介绍相关的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防止交际失败。

4.2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在使用语言时加强文化敏感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失败往往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和理解表达错误造成的。比如,中国人经常问:“你吃饭了吗?”“去哪里?”“你结婚了吗?”“你的收入怎么样?”在英语中,它的意思是“你吃饭了吗?”、“你要去哪里?”、“你结婚了还是单身?”“你的收入是多少?”英美人听到这样的问题会很不高兴。他们认为对方不礼貌,干涉他们的私事。直接的回答很可能是“这不关你的事!可见,语言交际不仅涉及一系列语言规则和词条,还涉及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和习俗。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适当地、有选择地、系统地将目的语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学生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了解和接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了解西方人际关系和交际的深层次模式,从而学会得体交际。

4.3培养学生对合作原则和合作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Grice在1976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讲座中提出了自然话语的会话含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对话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有进行对话的愿望,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在对话中采取合作的态度。为此,人们必须遵守真实性、充分性、关联性和明确性等一些原则和规范,这就是所谓的“CP:合作原则”。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往往并不遵守上述准则,有时甚至故意违反。对此,Grice提出,当对话受阻时,应引起说话人的注意,并立即补救,以利于正常的交流。Leech(1983)提出了语言交际中应遵守的“礼貌原则”,即说话人在交谈中应少表达不礼貌的信念,尽量表达礼貌的信念。这两个原则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很多同学都无所适从。因此,作者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例如:

示例1:

玛丽:乔伊,我们去踢足球吧。

乔伊:好,我们走吧。

例1说明对话中的所有参与者都遵守CP,有继续对话的愿望,在对话中持合作态度。

示例2:

妻子:亲爱的,你能擦一下窗户吗?

老公:不可能。

从例2可以看出,沟通中的一方完全违背了CP原则,明确表示不愿意合作,于是沟通中断,无法继续。PP原则指出,有时人们不愿意合作,但出于礼貌或其他原因,他们不得不进行他们的交际,继续合作。我们仍然使用例2进行分析。

妻子:亲爱的,你能擦一下窗户吗?

丈夫:嗯...,好的。

但有时候在沟通中,看似对方不愿意配合,但实际上他已经用PP原理解释过了,比如:

示例3:

杰克:迈克,你能关上窗户吗?

迈克:我现在很忙。我正在检查我的电脑。

实际上,我们的交流活动并不总是遵循这两条原则。然而,众所周知,合作原则可以拯救合作原则,我们应该将其充分运用到英语口语教学中。

4.4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流场景。

过去,学生的英语口语往往是通过背诵句子和机械模仿来训练的。语言学家希顿说,“课堂上的交流越真实、越频繁,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之间的界限就越模糊。”因此,在课堂内容中,我们增加了大量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方法,如对话、角色表演、小组讨论、辩论、配音等形式,为他们提供一切说话的机会,营造真实的交流场景,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语境,学生也能从容应对。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可以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信息等多种信息,从视觉和听觉上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静态的知识形象化,将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同时也将社会带入课堂,学生从中不仅能看到生动的动作、手势、表情,还能听到纯正的现场语言交流,从而感受到最真实的文化生活环境。

4.5选择合适的教材

口语教材的使用要考虑到语言知识、应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采用固定教材和补充教材相结合的方法,克服单一教材的弊端。补充教材最好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介绍。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涉及的相关文化知识,精心挑选一些微型研究项目或案例,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然后以报告或安排好的情景对话的形式进行表演,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对本国和外国文化有深刻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口语练习,学生不仅练习了口语,还进一步提高了跨文化能力。

理解,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也是随着口语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多维度的范畴,是指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代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的沉淀,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动、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关系、世界观、人造物品等。(拉里·a·萨莫瓦尔,理查德·e·波特&;斯特凡尼·丽莎:36岁.因此,英语口语课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全球经济的全球化,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成为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只有当学生拥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时,他们才能更自信地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资料:

[1]希顿J.B .写英语语言测试(第二版)[M].纽约:朗文,1989。

[2]李悦娥,范宏亚。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胡文忠。文化与交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文·。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4)。

[6]杨·。论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