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亚夫谈英语教学。

曾在美国私立中学任教,参与教育部九年义务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制作,是中国英语课程标准课题组核心成员,还参与拍摄了多套有影响力的大型电视英语教学片,包括《走遍美国》。

他就是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席龚亚夫。

1969年,龚亚夫,16岁,去黑龙江建设兵团,开拖拉机在山上运石头。半夜,当所有的工作伙伴都睡着了,龚亚夫就起来读夜书。五年时间,他自学了高中课程。1974被推荐到首都师范大学,成为英语专业学生。

65438到0977,龚亚夫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京郊某中学当老师。上课的教室是由生产队的马厩改建的。他是学校的第一位英语老师。后来经过努力,龚亚夫进入了教育科学研究院。期间担任博士后导师、访问学者导师,承担多项院级、国家级研究项目。

40年来,他一直在全国各地上课。我走访了经济发达地区,也走访了中国的贫困县,为的是了解不同地区教师的生活状况、想法和困难,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内容。在很多英语老师心中,龚雅夫是个“大师”。他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英语学习,越早越好?

许多家长和老师认为语言学习应该越早越好。有些家长非常希望孩子在开始学习母语的时候就能接触到英语。

龚亚夫说:“很多家长认为越早学英语越好。他们都认为,如果你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那就太晚了...事实上,你在小学或幼儿园就开始学习了...不会有本质区别。

核心问题是真正实质性接触语言的频率,也就是你接触语言的程度,而不是你开始的早还是晚。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就是让他们用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

英语教学:质量比语言更重要。

学外语的时候,是不是只学单词、语法、句子、结构?一个人掌握了很多单词,学会了各种句型,通过了各种证书,就是一个好的外语使用者吗?外语老师应该教学生什么?

龚雅夫认为,外语教育要把语言学习、人的思维、人的性格培养结合起来。一个人有人品有能力比学本事更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一个人能否感同身受,关心他人的问题。"语言是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反映."

他举了个例子。一所名校的校长带着一群孩子去欧洲参加合唱。但是,这些孩子到了欧洲,不在公共场所排队,不在餐厅抢食,不遵守公共秩序...从语言能力来看,这些孩子可以用英语交流,不仅可以问路,还能看懂食品上的标签。但如果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使语言再好,天赋再强,依然不会受欢迎。

教材越简单,学生能学到的越少。

老师们经常很困惑。为什么学生每天总是学不到课本上的这个东西?其实教的越少,学的越少,因为学生接触的太少。目前教材的教学内容太少,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龚雅夫说:“学习语言是一个生态过程,不是播下十颗种子,让它们整齐划一地生长;不是学五个字,全部掌握后再学下一批。语言学习是一个U型的过程,就像妈妈教孩子学说话一样,孩子会忘记,但是不用担心,继续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掌握很多..."

中国的英语教育还在走弯路。

在传统的英语学习中,很多人会纠结于微妙的发音和动词、宾语、介词的使用,但真正的母语学习并不是这样。比如你在美国被警察拦下来的时候,你解释了很多,但是警察从来不说:“站住!你有五个介词错了!”

龚雅夫说:“作为一名中小学英语教师,从1987到现在,我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已经30年了。可以说我走了20年弯路。”

中国的英语教育很多还停留在,今天教学生几个单词,明天教学生几个句子结构,按照一个系统的知识来设计教学,不断纠正学生的发音。这种抓小放大的模式会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窄。

试想一下,一个英语发音很差的印度人是如何进入当时全球500强的管理层的?归根结底,发音不是一个人最关键的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