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世界语,学英语还有用吗?
为什么拉鲁·扎门霍夫创造了世界语?
世界语是由拉·路·扎门霍夫创造的。那么,他为什么要创造世界语呢?
扎门霍夫出生在波兰小镇比亚里斯托克。当时,这个小镇位于有争议的土地上,部分属于沙皇俄国的管辖范围。那里生活着许多民族,这些民族之间经常有斗争。在这种环境下,他很痛苦,因为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带给他的只有痛苦。语言问题深深地伤害了他的心。扎门霍夫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出生和度过童年的地方,为我未来所有的理想目标确定了方向。住在BiaRistock的居民由四个不同的民族组成:俄罗斯人、波兰人、德国人和希伯来人。这些民族都讲自己的民族语言,对待其他民族的人也不友好。多愁善感的大自然在这样一个城市里比在任何地方都更能感受到不同语言带来的不幸,并且每走一步都深信语言的多样性是唯一的或者至少是主要的原因,使人类大家庭分离,使人类相互敌视。人们想教育我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人们教导我,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但是,在大街上或者生活的院子里,一切都让人觉得“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具体的“俄罗斯人”、“波兰人”、“德国人”、“希伯来人”等等。这种感觉总是强烈地折磨着我的灵魂,尽管很多人可能会嘲笑我是一个‘为世界感到痛苦’的孩子。因为那时候在我看来那些‘大人’都有某种无所不能的力量。我经常对自己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把这种丑陋赶走。”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zamenhof试图创造一种世界上所有人都使用的语言。Zamenhof提醒人们,学习一门外语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使用谐音不仅可以节省时间、金钱和精力,还可以用各民族最优秀、最优秀的文化使全人类更加富裕。人们只要学会两种语言:母语和国际语言,就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也可以在国际语言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国际语言不仅可以使专家和商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直接,而且可以消除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的陌生感。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改革开放。为了参与国际交流,许多人学习外语。但是一个人能学会各种外语吗?如果人们学会了一门国际语言——世界语,就可以用世界语与各个国家的人交流。此外,世界语比其他外语更容易学。如果你努力学习,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它。你为什么不学世界语?
你知道世界语吗?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已知的语言有4200多种,其中四分之三没有相应的文字。人类的这种多语现象,长期以来给各族人民之间建立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不便,甚至成为人与人之间隔阂甚至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语言差异一直是困扰人类追求进步的文化障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文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17世纪以来,培根、笛卡尔、数学家莱布尼茨等思想家率先提出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国际语言,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之后经过几代有识之士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人工国际语言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到本世纪末,已经公布了300多种语言方案。然而,只有波兰人扎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唯一被普遍认可的理想国际语言。世界语的诞生和成功实践,宣告了人类面临的世界性语言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全世界人民有了一个不受国家、民族、宗教、信仰限制的交流工具。
世界语于1887年由波兰犹太人、眼科医生和杰出的语言大师zamenhof博士创立。出版时署名为“世界语”,意为希望。日语翻译在中国叫“世界语”。世界语也被称为国际辅助语言。辅助语言是指使用世界语并不意味着排斥或取代任何民族语言。世界语的作用只是辅助说不同民族语言的人无障碍地相互交流。所以,世界语的性质是中性的,没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只有国际性,它的拥有者只属于全人类。
世界语作为一种音标,其特点是发音规范、音调优美、语法简洁、单词易记、表现力丰富。据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说,他只学了两个小时就能用世界语阅读文章。所以世界语一直被誉为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言。当然,世界之所以能从众多国际语言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保持着持久旺盛的生命力,除了自身在语言结构上具有易学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发明者赋予了语言固有的人文理念。
扎门霍夫不仅将世界语视为一种技术语言工具,而且在世界语产生之初,他就将世界语与促进全人类平等、互助、友谊的理想和宗旨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阐明的,“让我们为世界语工作的,不是它的实用性,而是国际语言本身所蕴含的神圣、伟大、庄严的理想。这个理想——大家都能充分感受到——是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公证。从世界语诞生的那一刻到现在,这个理想一直伴随着它……”。
正是植根于这种人文理念,世界语才会从一种语言发展成为一种崇尚和平与正义的世界主义,一场世界性的世界语运动。因此,世界语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交流语言,而且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从追求实现人与人之间广泛理解和友谊的美好理想出发。
早在19世纪初,世界语就从俄罗斯、日本、法国和英国传入中国。从此,世界语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亲切地称为“国际普通话”。近代以来,许多文化名人和革命家对世界语的推广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如蔡元培、鲁迅、黄遵生、陈独秀、钱、楚图南、胡愈之、巴金、娄石屹、、孙、叶莱士、、艾青、吴张羽、车耀先、徐守真、杨秋真等。其中一些是世界语。
1939年12月9日,毛泽东主席为世界语协会举办的世界语展览题词,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把世界语作为一种形式,体现为真正的国际主义和真正的革命的方式,那么世界语是可以学的,也是应该学的”主席的题词不仅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世界语的关心,也为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世界语事业有了显著发展。1950年,国家级世界语刊物《中国报道》创刊。次年3月,“全中国世界语协会”成立。1963年7月,“世界语宣传报道展”在北京举行,陈毅副总理欣然参加。后来,在第一次世界语工作座谈会上,他发表了长篇热情洋溢的讲话,语重心长地说:“我钦佩世界语工作。这个部门的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必须做,必须大发展。”
几十年来,由于广大世界语工作者的奉献和努力,世界语的推广在教育、出版、广播、影视、对外交流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世界语出版尤其富有成果。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外书刊,其中《毛泽东文选》(1-5卷)、《毛泽东诗集》、《鲁迅小说选》、《中国文学作品选》、《韩石词典》、《韩石词典》等重点图书的出版,为推动我国世界语的创作,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中国世界语协会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相继成立了地方世界语协会,开展了各种宣传普及活动,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语运动模式。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世界语运动在中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类世界语教学推广活动蓬勃开展,全国数十所高校开设了世界语课程。一些省区还批准将世界语纳入研究生入学考试和职称评定的外语考核科目,进一步拓宽了世界语的实用领域。另一方面,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文化和科学交流不断加强和扩大。自1986年以来,中国成功举办或承办了多次国际世界语大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表明,世界语运动在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世运”大家庭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如今,世界范围内的世界语运动方兴未艾,世界语的实践覆盖各行各业,尤其是文化、教育、旅游、商业、科技等领域。随着世界语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积极学习和使用世界语。面向21世纪,作为联合国认可和推广的唯一国际语言,相信世界语将对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产生更加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回答者的观点:
如果你学世界语是作为一个实用工具,因为英语基础广泛,使用人数众多(甚至是汉语),我劝你不要学世界语;如果你想推广这种语言,那就赶紧学吧。毕竟它是没有国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