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手抄报信息(约100字)

关于环境保护的信息

环境保护是人类在现代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有必要大量宣传,以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认识,加强环境意识。

其次,我们应该回收废物,减少砍伐森林树木。我们还应该加强白色污染的治理,少用塑料制品。

最后,我们应该提高清洁度,使城市更加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工作,保护好环境。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开展垃圾分类装袋,不仅可以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可以更好地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的时候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

尽量使用可替换笔芯的钢笔,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和垃圾。

外出就餐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意味着播种过剩垃圾和环境问题的希望。卫生间垃圾的回收与综合利用(二)科普。

想到喝纯净水

如今,喝水正成为一种潮流。虽然媒体不止一次的介绍过喝水的坏处,但是“喝水”这个家庭还是在一天天的扩大。

饮用水不仅指纯净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然而,喝着我们从小到大喝的自来水,却变得相对“非饮用水”。不排除目前饮用水大行其道,炒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反映出目前的水污染已经到了难以下咽的程度。

据悉:“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个城镇的调查显示,全国日排污量为人民25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819,生活污水199.1989。经过对全国854个镇的调查,每天的污水排放量达到365.3亿吨,其中5.5亿吨是工业废水。

另外,在上海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大家面前。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在50年代中期(1958)之前是一条鱼虾横流的清澈河流。1962水质开始污染,1963开始出现22天黑臭期,65438+。

水污染的危害不言而喻。水污染和水质恶化给人类健康、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洁身自好的人,能给人带来郁郁葱葱的花草,鸟语花香,宁静舒适,风景如画,环境优美,给人带来宁静,愉悦,祥和。但是今天被污染的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让美丽的山川永远留在人间,让清澈的水源源不断,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意味着为过剩的垃圾和环境问题播种希望。从喝纯净水,想到垃圾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是浴室里的科学。

2.2005年,中国内地刮起了一场“环保风暴”,总投资超过1179亿元的30个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三峡集团公司的3个项目,都是部级单位。原因是这些项目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项目。

环境恶化中国的环境问题,没有回头路,不是从今天开始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非常严重。比如淮河流域。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占80%,整个淮河常年像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875亿元。

根据中科院的计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5%,这一方面意味着9%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意味着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我国沙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中国18个省、自治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且荒漠化仍以每年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增长。

七大水系中,无利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中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许多是由水污染引起的。比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的交汇处。但由于水污染,最缺水的时候要靠运水车昼夜不停地跑,把农村河道里的水输送到城里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654.38+0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要330立方米的用水量,产生230立方米的污水;每创造6543.8亿元的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很多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将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否则10年中国将无水可用。

中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100%。酸雨频率上海为11%,江苏为12%。在中国中部和一些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和温州,酸雨频率超过90%。

我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的二氧化硫最大允许排放量为12万~ 14万吨。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65438±0.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65438±0.0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长65438±0.04.7 %。以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治污的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到21万吨以上,排放总量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的灾难。

65438年10月27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如其来的环境危机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对经济和社会系统造成最大的破坏。

有句话叫治污进退两难。为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治理环境,环保投入必须达到65438+GDP的0.5%以上。但是,这是在环保已经很好的条件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治理环境,环保投入必须占GDP的3%以上。过去20年,中国每年环保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近几年才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消费”,投入大,对GDP的贡献小。因此,一些原本用于环保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如果真的要治理,需要大规模的投入,眼前的经济难以承受。

有人计算过,云南省滇池周边的企业20年来只创造了几十亿元的产值,但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需要几百亿元,这是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只有500亿。但要控制其造成的污染,即使干流达到最低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这不仅需要花费一个可怕的数字,而且至少需要100年才能恢复到70年代的三类水质。

从微观上看,过去20年,国内制造业只能在两个方面挖掘潜力: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没有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和成本。最简单的,比如水泥生产,每吨水泥需要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行业每年排放废水超过100亿立方米。如果要处理,每吨需要1.2~1.8元。增加5%的生产成本。而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那么高的利润率。所以在环保问题上只能打游击战:要么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要么白天把污水放进处理池,晚上没人的时候排放到河里,这样能省不少钱。在市场的无序竞争中,这5%的成本。它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盈亏、生死。

中国环境执法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情况下,环保部门对一个非法偷排事件的取证需要50万元,而最终落在违法企业身上的罚款只有5万元,其中还包括正刮得很猛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评擅自开工建设,最终罚款只有20万元。对于一个投资超过1亿元的项目来说,20万元的罚款不过是9牛一分。这样的处罚对违法行为的力度有多大?所以环保法一直被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必然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国内物价指数快速突破两位数。所以,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其实都是无法承受的。

四大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在执法过程中对环保部门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了四个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明令禁止的高能耗、重污染项目,如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在一些地方实际上已经呈现蔓延趋势。

其次,在招商引资中,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不管项目会不会污染,只要投资就批。一些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第三,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有待提高。一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用客观事实和科学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他们把项目环境可行性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少数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或篡改数据,或隐瞒事实,严重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失去了第三方咨询机构最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不足。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的,以有限的政府权力监管大量的建设项目显然是不够的。

其实环评遇到的阻力是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的。

掀起一场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大国,在环境上回旋余地不大,在全球资源和市场基本瓜分完毕后,也是一个崛起的国家。中国没有可能像某些先驱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极其恶劣的时候。

但是,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必然会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的道路。

世界各国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相似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GDP快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在重化工业时代;但是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居民对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到达转折点后,污染水平会随着GDP的增长而突然下降,直到污染水平回到环境容量以下,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个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不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国家太大,不可能像芬兰那样,在制造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全球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20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到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河水清澈,坐船可以到达四乡八镇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我惊讶的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最常见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工业不发达,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让环境恶化到无法忍受的程度。即使要控制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很大的投入和经济基础。

中国在污染治理方面任重道远,需要依法行动,制止恶性环境事件的发生,减缓环境恶化的步伐。

3.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环保理念?

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发展观?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我认为不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可以实现对立统一。

我相信所有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都有一颗真诚的心,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更好地生存。我们不应该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而开采自然资源的人。他们也有一颗保障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有强烈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全人类的长远生存,而积极主张发展的人想的是解决目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当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多年来,在各种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普通大众有了一定程度的环保意识,这是各种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环保。我们当中还有很多人是有环保意识的,但是出于对自己切身利益的考虑和贪图享受,不愿意自觉遵守环保标准。比如我们这些不愁吃穿的人,为了品味野味,为了穿高级皮草时尚,为了炫富,推动和刺激了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应该受到指责的消费者是那些衣食无忧的人,而不是那些没有温饱,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该指责他们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却成为日益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紧迫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产生的各种垃圾还没有超过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以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已经超过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是怎么发生的?是解决温饱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抑制人们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所以,当我们宣传环保,揭露环境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都市人当中,倡导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念,过一种简朴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贫穷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够简单了,已经简单到难以谋生。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发展问题?

我们应该反对教条主义和极端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上看起来是正确的,极其混乱,但实际上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它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在偏远贫穷落后的地区,当地人为了生存,打猎、砍树、烧荒地。正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到达他们身上,所以他们还在遵循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不打猎不砍树,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我们的一些环保主义者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经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不能砍伐这里的原始森林,杀死野生动物,在这里的河流上修建大坝,保留这里的原始风貌。你可以通过发展绿色旅游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不高,旅游业真的是绿色的吗?发展旅游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吗?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1.以前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尤其是那些过去很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这是谁的错?2.因为游客想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本不存在的野生动物交易应运而生;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猎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己的消费;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这是谁的错?3.以前,当地人淳朴真诚;现在,随着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游客、各种光怪陆离的离山文化、各种假冒伪劣商品、五颜六色的骗子,当地百姓从欺骗手段中获益良多,民风不再淳朴真诚;这是谁的错?

云南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央视报道过。然而,这份报告只是简单地指责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有多少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没有幸免。我不反对在这里发展旅游业。我想说的是,发展旅游业并不是环境保护和发展的灵丹妙药。也许,发展旅游业会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其实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所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得到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发的问题。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什么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点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偏远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他们把环境保护理想化、教条化,使之失去生命力。这种人自己吃自己喝,无忧无虑地在城市里享受现代文明的好处。他们中的一些人去过偏远贫穷落后的地区,更不用说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有几个人去过,那只是开着豪华越野车走一趟。他们就是想借此机会为城里人预留一个吃喝玩乐探索的后花园。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可能要回到原始社会才能达到要求。这种思维只能束缚我们,让社会停滞不前。

有一次我去云南独龙江旅游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和清澈的小溪河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地居民恶劣的生活条件也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这些游客来说是青山绿水,但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里的人来说,却是走进了荒地。”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只需要在这里服务两年的人的话。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会怎么样?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像是一记耳光,让曾经喊着环保的我清醒了很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看成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才是真正的自私和教条。我们反对的是不顾长远利益的盲目过度的破坏性开发,对能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入文明的已经做了生态评估,兼顾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科学合理的开发不会被随意指责和叫停。其实,只要科学合理地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反而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有的恶劣自然环境。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远的是四川都江堰和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是浙江千岛湖和云南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目前最迫切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指责和停止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提高生活在城市、文明生活、衣食无忧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对环境的破坏很少,而且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有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条。相反,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现代都市人,为了享乐,刺激了一些奢侈品行业的发展,比如皮草、高档木质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器皿等。这些行业的发展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的毁灭性打击,现代文明城市人才确实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和间接杀手。

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没有栖身之所和食物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杀它是为了享受皮毛和野味,穷人杀它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这两种行为都应该受到指责吗?

5.什么样的环保是“理性”的

——评查尔斯·克劳萨默《拯救自然,但只为人类》。

随着环境的普遍恶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各种关于环境保护的建议、提案、规则和法律,一些人建议选择它们。比如某大学英语书上的一段文字,鼓吹这样一种观点,叫做“理性环保主义”,理性地宣称人类“保护环境不是为了自然,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所以人类应该“只有在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的时候,才做出紧急调整”。为了赢得支持,该理论“并不要求人们为其他生物做出牺牲”。

人类的确是为了“自己”保护环境,但问题是如何保护。这篇文章声称,我们应该“在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时做出紧急调整”,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再也活不下去了,才考虑保护环境。是谁让环境不堪忍受?的确有地球自身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让环境变得不适合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将环境视为“免费资源”的错误观念,却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迫,任由环境继续恶化,绝对不是一个“理性”人的正确态度。

事实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因为制造污染获得的收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的成本。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作者不必立即买单,他将没有兴趣消除这些污染。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愿意为他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却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为他人甚至是他的后代创造了巨量的“外部不经济”。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奇怪之处是“不要求人为其他生物做出牺牲”。想象一下,如果让人们为其他动物做出“牺牲”,那“牺牲”会是什么——可能只是一些钱,或者只是改变吃野味的爱好。我们知道,当生物之间发生冲突时,要么两败俱伤,要么总要有一方做出“牺牲”。既然人类不“牺牲”,那就得让其他生物牺牲。他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很简单——献出你的生命。

作者说他热爱北极驯鹿(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说的),但为了开采石油,他不惜破坏阿拉斯加的驯鹿繁殖地——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战争。且不说开采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无法避免战争;即使战争可以避免,但因为人类的石油更便宜,北极驯鹿无法繁殖,在种族延续和金钱之间选择金钱是否理性,确实值得考虑。

同样,作者热爱斑点猫头鹰(希望他喜欢的生物越少越好),但为了伐木工人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伐森林,灭绝斑点猫头鹰。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持有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找不到新的工作,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不伐木就无法生存,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他们不得不“卖掉”斑点猫头鹰。

在作者眼里,只要人类的利益与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即使可以以人类为代价换取其他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类比其他生物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环保理念。在这种“理性”的环保理念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理性”的影子。透过浮夸的包装,只能看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唯我独尊”的霸气态度,以及为了一点点经济利益而让其他生物灭绝的可怕漠视。

作者说,对不立即对人类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物进行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只有在付出很小代价就能实现的情况下才是好的。但是,有没有什么和环保相关的东西是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就可以达到的呢?几乎没有。换句话说,作者不会支持对人类健康和安全不会立即构成威胁的事物进行环境保护。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性环保主义”吗?这种“理性环保”,其实就是等环境恶化到我们等不下去了,再齐心协力缓解一个环境问题。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产生的速度。我们本可以把一些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但那些“理性环保”的人,却要等到污染失控。可以说,这个“理”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什么样的环保才是理性的?那是作者视为“感性”的环保处事方式。保护环境,我们必须热爱自然,而不是把它当作我们“利用”的对象;保护环境,就要把环境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让它们一天天扩大。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性的环保。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

2月2日国际湿地日

3月12:中国植树节。

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四月的一周:全国爱鸟周。

4月22日:地球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月4日:侵略受害者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

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7月11:世界人口日

8月9日:世界土著人民国际日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

65438+10月4日:国际动物日

6月10日:国际减灾日

65438+10月16:世界粮食日

65438+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穷日

65438+10月24日至30日:裁军周

165438+10月16日:国际宽容日

165438+10月11-18: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65438+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自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