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200-300个故事总结一条铁路的建成
-对铁路竣工的解释
一.工作主题
1928年冬天,17岁的萧红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反帝学生运动。九年后,她用生动代替了
作品以幽默的笔调,描述了她参与示威的过程,以及她当时的心理和情态。她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时代语境中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气息,以不同于传统刻板印象的视角和鲜明的自我立场真实地描述了当时人们的爱国行动。
“走在石头街上,遇到一个日本女人,...我们只是指着她喊。另一方面,我们用自己光荣的情绪去理解她尴尬的样子”,“男同学跺着脚哭,在我听来有点野蛮”,“我的耳朵里有很多种声音,不算大,不算远,也不算响,但是感觉很重,带来压力,好像球从一个小洞里咝咝作响,我自己也不确定”
人之义严,似乎有些软弱可笑。正义的爱国热情,嘈杂混乱的游行队伍,血腥无奈的体育结果,构成了“不和谐”的反差,一场正义的运动,仿佛就是一场游戏。
但是,作品的价值在于萧红对历史的尊重。她的每一笔都真实生动,冷静地再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学生坚决维护民族尊严的热情,而这种热情中也包含着幼稚和迷茫的精神因素。比如萧红参与的示威,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救国斗争轨迹中具有研究价值的节点。
第二,层级结构
全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28年的故事》...一转身就看到几个女同学尿裤子了(因为一天没遇到厕所)。”
这部分写的是“我”参加哈尔滨学生抗日保路示威,第一天的不情愿和无果的过程。可以分为两层—
先写写包括“我”在内的哈尔滨女子中学的学生参加义勇军游行的原因,就是被男同学“抢”进队伍——
“拿着长棍的童子军”“冲进教师室,冲进校长室”“我听到校长室有动静”。这位女校长“像被老鹰抓到的小鸡一样虚弱,她被两个戴着大帽子的童子军拖在胳膊上。”有这么多我从未见过的人,这让我想象军队,马匹和海浪...总之,我对此有点害怕。”“那些男同学还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搜来搜去,好像是对小偷的侮辱!侮辱!他们实际上搜索到了厕所..."
读书声嘹亮的女中学生,就这么不明所以似的,甚至被强行拖进游行队伍。然而,年轻人感到一种兴奋——
“似乎有一件大事在等待着发生,所以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一种庄严而慷慨的情绪。”
接下来,写游行队伍经过日本领事馆、行政长官办公室和教育署。在道隐的办公室前等着,道隐终究没有出来。作者生动地展示了“我”的心理变化——
“但在离学校大门不远的地方,我忘记了对这种侮辱的愤怒。朝喇嘛台,朝火车站。小学,中学,大学校,几千人的队伍...当时觉得自己就在这几千人当中,觉得自己的脚步很坚定。我看到的一切都变得严肃起来,无论是路上的石头,还是已经落叶的行道树。反正我是站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呐喊中的。”周围学生的情绪更强烈地感染了“我”,于是他们高呼口号,体验了学运的辉煌。同时,作者也用冷静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辉煌背后的尴尬——“这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一转身就看到几个女同学尿裤子了(因为一天没遇到厕所)。”
第二部:“第二天没有男同学来抢”...我听到了他们关于受伤和急救车的评论。
这一部分描述了学生会为爱国学生组织“示威”的过程。在抗日修铁路的宣传下,“我”自愿加入宣传队。车队在滨江与滨江县政府的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作者对事件的简洁描述暴露了当局的反动嘴脸,也如实描述了游行队伍的混乱状态和学生与当局的激烈冲突,真实再现了这场学生示威运动给一个中学生带来的兴奋、激动和惊心动魄——
“虽然我和其他人一样害怕,但我觉得这个新的时刻就像手中的花蕾一样即将到来。”“耳朵里有很多种声音,不算大,不算远,也不算响,但是感觉很重,带来压力,就像球从小洞里咝咝作响,我自己也不确定。”女学生是最挤进去的,男学生都是背着上岸的。它们被泡沫和气味所覆盖。他们疯狂的样子很可笑。他们用带着泡沫和渣滓的手套抓头发,有的像得了癫痫的人。她一直在人群中奔跑..."
“对于枪声,人们喜欢看到如此热烈的火花。至于“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对日本完成吉墩路”,这件事本身已经被遗忘,唯一要推翻的是滨江县政府。后来,连县政府都忘了,只有‘打倒警察;“打倒警察…”"
第三部分:“第二天的报纸刊登了那些受伤学生的照片”...这条铁路终于建成了。"
解释一下这次学生爱国运动的结果:没能阻止日本修建吉墩铁路。
三、写作特点
身在其中可以超越,言语朴实,感情深厚。从独特的视角进行极其真实的个人叙事是这篇杂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表现学生运动的作品大多展现了学生运动在时代背景下的进程和重大意义,突出了提高学生的形象,讴歌了学生的优秀品质。65438年至0928年哈尔滨“十一·九”抗日保路运动是哈尔滨学生运动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爱国学生运动。虽然未能阻止日本在东北修建铁路,但仍很好地反映了广大学生维护民族尊严、保护国土主权不受侵犯的决心和责任感。
但作者并没有重点说明事件的背景,突出学生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与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场面相比,作者更关注真实具体的人,尤其是普通人的心态和精神特征。本文从一个不了解当时日本政府侵略意图的普通中学生“我”的角度来审视这场学生运动的过程和意义。无论是游行刚被抓住时的懵懂,游行时被感染而产生的兴奋和自豪,还是学生会主席说教下的热情和志愿,面对与武警的冲突时的兴奋和恐慌...我们没有看到死亡,也没有看到思想觉悟的迅速提高。相反,“至于‘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对日本完成吉墩路’,这件事本身已经被遗忘了,唯一要推翻的是滨江县政府。后来,连县政府都忘了,只有‘打倒警察;打倒警察...”,“我发现这场斗争比开始的时候更有意思。那时候的‘日本帝国主义’,我相信我没见过,但我见过警察,所以我大喊,‘打倒警察!”,“传单在我手里,我让它们随风飘散,只有一张旗和我的喉咙穿过散落的缝”...极其真实,让我们看到作者通过狂野的口号和激情的誓言,用她的直觉和细腻,忠实地审视着自己和时代的冷静与深刻。
(纪)据
2.萧红,一位独特的女作家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却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
她的真名叫张乃英,1911于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她幼年丧母,父亲张廷举是个无情的官僚。只有她的祖父张伟珍给了她爱和温暖,成了她的启蒙老师。1920在爷爷的支持下,我得以进入这个县城的南关小学。1925,她进入了本县第一所女子高中。今年,她参加了我们学校支援5·30受害者的慈善演出,并在一部名叫《傲霜支部》的剧中扮演了一个反抗包办婚姻的女孩。
65438年至0927年,他离开家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市东部特区第一女子中学。在此期间,他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兴趣。1928,11年6月,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修建吉墩铁路示威游行。1930年,爷爷去世,失去了家里唯一的保护人。父亲在继母的唆使下,为萧红包办婚姻,并与第一女中校长勾结,取消萧红在第一女中的学籍,被迫回国。
1928年冬天,萧红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反帝学生运动,这与课堂上的师生斗争不可同日而语。1927年6月,被称为“中国征服者”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策划侵华战争,制定了将满洲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张是被日方诱导签订《满蒙新第五路协定》的吗?草案中,长春至大屯、吉林至武昌五条铁路干线将由日本贷款建设。第五条路一旦建成,将连接南满和中东,日本可以迅速占领沿线的东北三省,直扑西伯利亚。条约虽已签订,张却迟迟不实施。1928年6月4日,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将张杀害,并利用张学良在东北的统治,胁迫其信守诺言。消息传开,延边、奉天、吉林、长春、齐齐哈尔等地纷纷掀起反日护路游行,反帝情绪达到空前高潮。165438+10月4日,哈尔滨东部特区一中、二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政法学院等学校的代表聚集在一中礼堂开会,成立了“哈尔滨市维护路权学生联合会”,决定第二天举行全市学生抗日护路游行。165438+10月5日,2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那时候女中的墙上还挂满了书,一切如常。小红的班级正在上英语课。后来,在一条铁路竣工时,她用生动幽默的笔调描述了他们参加示威游行的情况。
1930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和家庭迫害,他毅然离家出走,先从呼兰县逃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逃到北京,开始了流浪生活。1931,家里安排的未婚夫追到了北京。在此人的欺骗下,小红与其同居,并于1932回到哈尔滨,入住位于正阳十六大道的东兴顺酒店。欠下600多元食宿费后,男子借口回家取钱,一去不返,将即将分娩的小红留在宾馆。为了挽回经济损失,酒店老板准备把小红卖到附近的妓院。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我们得到了肖军、舒群等人的帮助。松花江洪水的混乱中,肖军把小红从东兴顺宾馆抱出来,送到市第一医院,在那里生下了一个女孩。由于小红生了重病,产后经济困难,小军将女孩送给了别人。从这家酒店逃出来后,萧红和萧军相依为命,先是住在道里十一街一家白俄罗斯人开的欧罗巴酒店,后又搬到道里上实街25号院内的一个小房间,开始了清贫却依赖的生活。
65438年至0933年,在东北进步作家的带动和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先后在《大同社》副刊和《夜哨》上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如短篇小说《弃儿》、《两只青蛙》、《小黑狗》、《哑巴》、《夜哨》等。从创作技巧方面来说,由于萧红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初学作家,所以这些作品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情节安排,都透露出作者在艺术上的幼稚。但从作家专注的题材来看,可以看出她的创作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因为受到左翼作家的影响,她在创作之初就把目光投向了广大被奴役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在《王阿姨的死》中,她写了一对农场工人的经历。在《看风筝》中,她写了一个贫穷的老员工的经历。她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看到他们的觉醒和斗争,她感到兴奋。在《夜风》中,她写了牧童长青和他的母亲被地主逼上绝路,不得不起身参加暴动的故事。这位刚刚开始写作的22岁女作家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934 10,萧红在等友人的帮助下,将自己的五篇短篇小说(《王姐之死》、《广告助理》、《小黑狗》、《看风筝》、《夜风》)与萧军的六篇短篇小说组合成小说集《跋涉》,由哈尔滨五华印刷社自费出版。
1934年6月,萧红和萧军离开哈尔滨,经大连到青岛,住在舒群旁边的观香山下观香路1号的一栋二层小楼里。9月,我在这里写完了小说《生死场》。
这部小说的构思始于哈尔滨时期,前半部分的片段在1934年4-6月的《哈尔滨国际协会文艺周刊》上连载。这本书有十七个章节。在第一节《麦田》到第十节《十年》中,作者以一种感性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的贫苦生活。他们受到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对蓝天,脸对黄土。辛苦劳作后,他们又累又跛,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饱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在这种生活中,有些女人生下畸形的孩子。萧红以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的悲剧命运。女主角王婆,一个贫农,一个吃了很多苦的老太婆。她的第一任丈夫虐待她,然后她干脆抛弃了她和她的孩子,独自跑进了海关。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但这个丈夫死于贫穷和疾病。她不得不嫁给第三任丈夫老赵三。她年老时,她的儿子因反抗政府而被反动政权枪决。她觉得没救了,一气之下自杀了,但在快要下葬的时候,她又复活了。金枝,另一个来自贫苦农民家庭的女孩,只有17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她梦想着年轻和幸福。但是生活给她带来了什么?情人是一个粗鲁的人。她还没进门就怀孕了,还被她妈和同村的女人讽刺嘲讽。婚后,丈夫怀疑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了他,甚至把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还有一个来自贫苦农民家庭的年轻女子,岳影,她原本是村里最美丽温柔的女子。因为瘫痪,她成了丈夫的负担。不给她食物和水,她下半身腐烂生蛆。她整天不停地呻吟和哭泣,所以她活活腐烂了。作者通过描写小说中三个人物的命运,向读者展示了北方贫困妇女的悲惨遭遇,并激励她们憎恨黑暗的现实社会。第11节《年轮翻》到第17节《残缺的腿》描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自称“王”的日军踏入这个小村庄。被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直接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你是想做被征服的人,被杀,被抢,被强奸,还是想站出来反抗?在作品的后半部分,萧红用一般女作家难以驾驭的英雄主义笔调,描写了这些被压迫的农民逐渐觉醒和挣扎的故事。他们的亲戚被枪杀,他们的邻居被绑架,村里的寡妇越来越多,妇女被强奸,甚至一只鸡也被抢走。就是这些苦难的农民,白天看着破旗宣称“王道”,晚上秘密组织。陷入困境的王婆倔强地站了起来,她为窗外的秘密社团站岗。赵三成了志愿军的秘密宣传员,没日没夜地挨家挨户宣传。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她的孩子送回父母家加入志愿者。就连和一只心爱的山羊生活了一辈子的胆小瘸腿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和领队一起加入了志愿者。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人民宣誓的那一天,用悲凉的气氛来衬托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
《生死场》是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抗日小说之一。它的出版是鲁迅先生关心和帮助的结果。1934 10六月初,住在青岛的肖军开始给住在上海的鲁迅先生写信。10年底,因好友被捕,萧二人匆匆离青赴沪,在路抚仙坊的一个亭子里住下后,开始与鲁迅先生频繁通信。165438+10月30日,萧军和萧红在内山书店第一次见到了鲁迅先生。之后萧红的创作和生活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关心和帮助。萧红把《生死场》手稿交给鲁迅,鲁迅认真修改,及时介绍给黄源,建议在生活书店出版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但在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书报审查极其严格。《文学》杂志虽然愿意出版,但还得送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书报审查委员会审查。扣留稿件半年后,这些文化剑客得出结论:不准发表。他们对侵略者奴颜婢膝,却对自己的同胞和进步作家如此霸道恶毒。他们的行为激起了鲁迅的愤怒。为了支持反映抗日斗争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在鲁迅的安排下,《生死场》终于在1935和65438+2月由上海荣光书店出版,并亲自为其作序。萧红自己为书的封面做了一幅封面画,画的是一幅中华民族的地图,在东北三省被一条直线大致切断,就像一把锋利的斧头,象征着东北三省正在被日本侵略者蹂躏和毁灭。
从写作技巧来看,《生死场》虽然比几年前在哈尔滨写的短篇小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有明显的不足。正如鲁迅先生在萧红《生死场》序言中委婉指出的:“叙述和景物描写,胜于人物描写”,除了人物不够鲜明外,结构有时显得松散而不完整。但这位流亡东北的青年作家创作的作品,填补了当时上海文坛抗日小说的空白,使上海和大后方的读者了解了东北人民的疾苦和斗争。正如鲁迅所指出的:“北方之民,生而强,而往往对死的斗争有深刻的认识”(鲁迅《萧红作序(生死场))。每一个热爱祖国的读者,看完之后都会对东北同胞产生深深的同情,同时又有一种战斗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