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昂立英语
引言一个多世纪前,邓世昌对国家前途充满焦虑,随波逐流。在闭关锁国的年代,他勇于“师夷长技”,致力于建设现代化海军,身先士卒。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他在紧要关头受命。面对日军这个强大的敌人,邓世昌和200多名勇士感觉自己好像死了一样。他的“忠诚不是唯一”的行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他不朽的军事精神为后人所钦佩。1996 65438+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新型远洋综合训练舰命名为“世昌”号,以展示中国海军的实力。记者李文/图:家境殷实却立志从军来到广州海珠区宝岗路。顺着路牌,记者从繁华的市区街道拐进了一条普通的背阴小巷——龙贤里。这里是邓世昌1849的出生地。在城市高楼大厦的包围下,一座青砖灰瓦、气势磅礴的岭南清式祠堂建筑显得宁静而庄严。这是邓世昌人的祠堂,是在1894年邓世昌海战殉难后,清廷帮助修建的。邓氏宗祠呈滑道状,有三条道路、两个入口和三个庭院。它开阔明亮,饰以石对联和雕花木雕,显得古朴凝重。花园里有一棵邓世昌自己种的苹果树。1994年,邓世昌殉难100周年之际,经过全面修缮,邓世昌纪念馆正式位于邓氏宗祠,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见物思人,身处祠堂仿佛能看到甲午战争中英国人挥之不去的灵魂,可见一个民族的不幸与不屈!十几岁的邓世昌,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封建社会末期,大清帝国的统治日益腐朽,他骄奢淫逸,沉迷于“天界”。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门户,最先受到外来侵略者的入侵,也最先感受到西方军舰枪炮的震撼。它不仅仅是一座遇见风暴的城市,更是一座开创氛围的城市。邓世昌的父亲邓焕庄是茶商,往返于广州和上海之间做生意。茶叶生意在当时是有利可图的,邓家是小康之家。与洋人做生意,生意上的甜头显然影响了邓焕庄的价值观,当时的思想开明通达,也直接影响了邓世昌。还健在的邓世昌的侄孙邓全敏告诉记者:“世昌叔叔的父亲桓庄公专门请了一位外教给世昌叔叔教算术和英语。”除了邓家的经济能力之外,能够聘请“外教”不仅是因为当时大多数人还墨守成规,而且在一个读四书五经为正统的时代,邓的做法相当超前,这也是广州商人务实精神的体现。受家庭影响,又跟随父亲奔波于广东、上海之间,耳闻目睹时局动荡,邓世昌从小就“刚毅有志气”。少年时,邓世昌随父移居上海,目睹黄浦江上越来越多的洋船欺行霸市,萌生了忧患意识。他发出:“中国与西方长期贸易往来,西方人日日控制风浪,对中国的厄立特里亚了如指掌。如果中国不从西方练海军,一旦邻国有难,如何防御!”叹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境殷实的邓世昌没有走上当时推崇的客家正道,也没有继承父业,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自己的前途上,他采取实事求是而不是功利主义的原则和目标,着眼长远,“注重天下之学”,潜心学习,这在当时被斥为“洋术”、“蛮夷之语”,当时有“好男儿不当兵”之说,邓世昌走了一条独特的报国之路。今天看来,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远见是令人钦佩的!可贵:以洋人为师,从严治军。作为中国近代培养的第一批优秀海军将领,邓世昌“执事尽责”,“执政勤政”。他能刻苦钻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重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运用到自己的队伍中。1879年,清政府听说邓世昌熟悉管理战船的技术,把他调到北洋水师。仁镇南炮艇管带。1880年,海军从英国购买的两艘快船完工,邓世昌随丁赴英验收,帮助起航回国。这一次他在国外度过了大约10个月,邓世昌利用这个机会观察了西方海军的发展,研究了海军战术,在回国的路上,他和外教一起驾驶了“洋卫舰”。这次接驾该舰后,邓世昌的舰驾技术更加娴熟,随即被提升到“洋尾舰”的位置。1887年,清政府在英德订购的致远等四艘战船完工,邓世昌再次出国接船。这一次,邓世昌再次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考察了英德两国的海军建设。在回家的路上,为了熟悉新舰的性能,邓世昌定期和舰上的官兵一起排练。一天之内,他换了好几次位置,或备战,或进攻,或灭火,或阻水,都是靠旗语指挥。一路上的演习,不仅让我熟悉了新船的性能,也积累了实战经验。邓世昌为此立功,回国后被授予连长军衔,掌管致远舰。此后,他一直和致远在一起。在北洋水师服役期间,邓世昌深刻认识到,要发展海军,必须认真学习西方海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所以他极力主张向国外购舰,用西方的方法练兵。邓世昌不仅敢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且坚持学以致用,靠自己打动后人。比如他第二次乘船回国时,坚持绝不依靠洋人,依靠中国兵乘船回国,不仅为清政府节省了数十万两白银,而且沿途不断指挥演练,成为真正的战船大师,可谓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队伍。在他的悉心调教下,“致远舰”“使舰如马,炮如钹,皆宜。”成为北洋舰队中训练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主力战舰之一。在治军方面,邓世昌不仅重视锻炼训练,而且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此,徐克在《邓庄公被杀黄海》中写道:“军中,风正兵出。.....说到忠孝,极为褒扬,令人落泪。”作为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发生在100多年前,就是中日黄海之战。1894年,明治维新后积蓄力量的日本密谋侵略中国,竭力在我国领海寻找战斗机,肆意挑衅。同年9月,中日之间终于爆发了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大决战。北洋军舰突然遭到日军袭击。面对日寇的挑衅,邓世昌奋起保家卫国,力劝战斗,并发出“如有不测,与日本舰队同沉”的誓言。战斗中,邓世昌沉着冷静,认为“日船靠吉野,若为船,则我军可聚事。”主动面对日本主力舰。“致远”号舰体受重伤后,他毫不退缩,鼓励官兵:“我们的人民参军是为了保家卫国,置生死于度外。最近几天,只有死亡!”为此,指挥“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本先锋指挥舰“吉野”号冲去。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的举动,敌人惊恐万分,纷纷跳海逃命,而“致远”号却不幸遭雷击,军舰沉入黄海,邓世昌和舰上全体官兵坠入茫茫大海。在这生死关头,邓世昌上演了一出感人至深的英雄悲剧。追随者刘忠扔给他一个救命稻草。但邓世昌带着2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那场面不是一个“轰轰烈烈”可以评论的。自古以来,战死沙场是军人的最高荣誉。邓世昌以“义无反顾”的行动践行了他作为军人的不朽军魂。海战失败后,举国悲愤。威海民众自发下海打捞英雄遗体,当地流传着“通商汉奸李鸿章战死邓世昌”的歌谣。光绪皇帝听了,含泪写了一副对联:“今天下泪,有强大海军之力。”还谥号邓世昌为“刚强贤良之士”,谥号为“少保亲王”,并由御笔亲属题写了奏折和碑文。李鸿章也在《大东沟水师阵亡将士纪念碑》一书中向他致敬,说:“邓世昌、刘也功不可没。”清廷还送给邓母亲一块用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0.5公斤黄金制成的大匾,以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两百万元拨给邓家,以示养老。在邓世昌纪念馆可以看到这些印章和悼词的复印件。回顾这场历史天空下的海战,它给中国带来了屈辱的悲剧,但屈辱使人觉醒,使人发奋图强,锐意进取。这场海战也成为中国的新起点。对于日本来说,海战的胜利强烈刺激了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以至于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帝国主义四处侵略,几乎踏足东亚。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1945年,日本侵略者终于被打败,无条件投降。戏剧性的是,这一年,邓世昌的孙子们亲自出席了日军在中国广东的一次投降仪式。从这个角度来看,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时间来检验这段历史,对日本来说将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关于甲午战争,查史料,清政府其实在海防上花了一定的钱,但为什么中国还是失败了?原因很多,但共同的目标是落后,国家当时的政治腐朽和整体腐败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在近代,中国和日本的情况差不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日本更好。但从65438年到60年代,日本抓住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发展迅速,而中国闭关锁国,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双方强弱分明,再次用事实证明战争是实力的较量。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日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局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日两国都从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了出来。但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两国人民不仅不会忘记,而且会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对于正处于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来说,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在发展中保持足够的清醒,坚持改革开放,大力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增强国力。唉,日本侵略者入侵并偷走了邓公。现在在广州,邓世昌的侄子邓全敏还活着。邓波是目前邓世昌家族中最年长的后裔,他的祖父邓友昌和邓世昌是堂兄弟。邓波出生于1918。虽然已经90岁了,但老人的脸还是红红的,身体硬朗,走路也很稳。对于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邓波说,“全靠当年在部队的艰苦训练。”当鲍静的记者打电话来见邓波时,这位老人担心他的家不容易找到。他坚持和记者约好,走了很远的路才把记者接回家。在老人家里,挂着邓世昌的遗像和他参加纪念邓世昌的各种活动的照片。这位老人对他的叔公邓世昌非常健谈。邓波不仅为记者找到了许多文字材料和照片,还向记者讲述了许多关于邓世昌和邓氏宗祠的故事。邓波说,邓世昌在邓家祠堂种的苹果树很有灵性。有一年,一场巨大的台风吹断了粗大的树干,大家都以为这棵树完了。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干枯的树干上又长出了新的枝条,长得很好,现在比碗还粗。不仅如此,更有趣的是,干枯的树根上还长了一对罕见的灵芝。“人们都说灵芝是吉祥之物,是石长恭英雄气概的创造,预示着社会风调雨顺,国家昌盛,人民平安。”邓波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几乎所有关于邓世昌坠海的描述,都有一个故事,他的宠物狗“咬了他的胳膊,使它不沉下去”,邓世昌把他赶走了,但他的狗“又咬了他的毛”,但邓世昌决心和船上的官兵过不去,决不做独生子,然后压着他的狗和他一起沉入海底。但邓波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曾听奶奶说过,这只狗是邓世昌去英国接船时带回来的一只西洋狗。那是一只警犬,耳朵很大,头很高,身体很瘦,很有人情味。邓世昌很喜欢,经常带在身边,但只有那次海战,邓世昌不知何故没带。但是那天晚上,狗焦躁不安,发出很大的声音。后来他的家人告诉他“你师父死在黄海了”。听了这话,狗冲出了家门。过了很久,狗狗湿漉漉的回家,带着红流苏的帽子回来,然后就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家。邓波说他是从他祖母那里听来的。邓世昌在战争中牺牲后,他的祖母去上海看望邓世昌的家人,但当时他的祖母收到了邓世昌家人的来信。邓波说,他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也专门记录了这件事。虽然这个故事与历史不同,但男人忠于自己的狗却是不争的事实。邓波说,邓世昌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敬仰,也为他的对手所崇敬。侵华日军侵华,广州沦陷,很多祠堂被侵华日军用来驻军。只是唐门的日寇没有一个闹事的。相反,一些日本敌军军官却三三两两偷偷去祠堂祭拜邓世昌。“当时,我哥哥邓懂日语,被派到广州从事抗日间谍活动。他得知日本军官曾祭奠过石长恭后,打听日本侵略者的情况。有一天,日寇竖起大拇指说:‘邓世昌是中国顶级的民族英雄,我们崇敬他,军部也命令他不得入祠堂’。”在今天辽宁丹东的大鹿岛,也建有邓世昌墓。据说一位名叫井上幸雄的日本企业家专程来到鹿岛,在邓世昌雕像和邓世昌墓前敬献了花圈。据说他的祖父在一艘日本船上作为大副参加了中日海战。他遵从祖父的遗愿,怀着负罪感祭奠了甲午战争中的勇士。花圈上写着:“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两地不同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具有崇强的民族精神和向强者学习的进取意识。纵观日本历史,认同强者,积极向先进学习,可能是其数次战败后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这种务实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先进的精神,其实是值得我们人民学习的。开放的心态,面向未来,积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使我们整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赞:先辈传承邓世昌忠义,感动后人。当时除了在广州修建祠堂纪念邓世昌外,在甲午战争时期的山东威海也修建了邓世昌雕像、墓地、神社和博物馆。邓世昌殉难一百周年,在天河公园建了邓世昌纪念碑。在墓地的中央矗立着一座用花岗岩雕刻的全身雕像。邓世昌身披斗篷,挺胸抬头,左手拿着望远镜,右手拿着指挥刀,凝视着远方。2月28日,1996 1996以中国近代著名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邓世昌命名的万吨级新型远洋综合训练舰“世昌”号缓缓驶离上海黄浦码头。这艘国防动员舰的诞生,是我国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一次重要探索。为战时国防动员状态下商船快速转变为军用辅助船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和成熟的经验。这艘新型综合训练舰具有航海训练、直升机训练、医疗救护训练、交通运输、国防动员演习和综合使用六大功能。我们的后代没有忘记我们祖先的遗产。老邓曼·全敏告诉记者,他经历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军衔是上尉。1945年日军宣布投降时,正是他亲自参加了广东博罗县一家日企的投降仪式。当时,邓波可以一口气说出参加日本投降仪式的8名军官的职务。“我当时的兴奋无法用语言表达,”邓波说。“回望世昌大叔未了的志向,对黄海的仇恨,50年后,他的孙辈在日本见证了投降仪式,这也被认为是他的报复。世昌公也可以在坟里点头微笑。”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全家的后人都深受邓世昌公的忠义、勇敢、正直的影响。作为邓氏家族第26代成员,他们这一代有11个兄弟姐妹。除超龄和未成年外,直接参加抗日斗争的有6人,其中5人是军校毕业生。在邓波的家中,记者看到了邓波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所在部队的抗日记录,可谓忠心耿耿。邓波说,几年前,他曾要求将遗体捐献给中山医学院,还写信动员其他亲友“为国捐躯”,在当地被传为美谈。对于这样的举动,邓波说:“我们家都遵循世昌叔叔的精神,我们不希望后人进行仪式崇拜。这也一直是我的夙愿。”邓世昌以爱国热情激起了官兵的爱国情怀。正是在这样的治军理念下,在甲午战争的紧要关头,全体官兵义无反顾,奋力撞向敌舰,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悲壮乐章。□链接,同代英文记录集锦刘永福(1837-1917),本名,广西上思人。职工出身,广西天地会领导。1865起义失败,被清政府镇压。他率领300人出镇南关(今友谊关),在中越边境地区开山聚众耕田放牧,成为“黑旗军”。刘永富在越南领导黑旗军20多年,与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法战争期间,因成功抗击法国侵略而闻名中外。1895年4月,清政府战败媾和,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省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6月初,日军在三教脚澳底登陆,向台北挺进。刘永福在台南起草盟约,发出共同抗日的号召。他说,为了保卫国家,“不惜一死”,积极领导台湾的抗日斗争。1911年升任广东民团总队长,后辞职回乡。1915年,日本人向袁世凯提出了毁灭中国的21条,年近80岁的刘永福义愤填膺,要求重返战场。1917 1月,死于家中。聂士诚聂士诚(?-1900),自贡亭,安徽合肥北乡人(岗集乡聂氏宗祠)。父亲早年去世,家里穷,母亲适合他的生活。聂士诚从小就是个侠客。有一次,一个叫夏的商人被强盗追赶,聂的母亲把他藏了起来,幸免于难。回国后,聂热情相待,成了朋友。不久,夏弃商从军,在袁家第三师湘军当了一名士兵。咸丰九年(1859)升任临淮关哨兵,上书邀聂参军。从此,聂士成参军,开始了他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聂士诚率兵防守天津。7月5日,聂军与义和团联手围攻紫竹林租界,与敌人激战八昼夜。7月7日、8日,美、法等国援军赶到租界。9日上午,八国联军6000人开始反击驻扎在八里台的聂军。由于实力悬殊,聂军被盟军包围,聂士诚冷静指挥。后来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被弹片击中腹部,壮烈牺牲。□邓大事记世昌(1849-1894)是晚清著名的海军将领和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清。广东番禺(今广州海珠区)人。我从小就立志要当海军,为了抵御强敌。●同治六年(1867):考入左在福建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海军学堂,为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同治十三年(1874):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船政学堂,被船政部长沈葆桢授予五次军功,被任命为“陈航”号运输船大副。●光绪六年(1880):北洋大臣李鸿章“文世昌通晓船舶管理,是水师中难得的人才”,因此被调到北洋水师做“飞庭”和“镇南”炮舰的管理带。同年冬,提督丁·赴英接收“朝勇”号和“扬威”号两艘巡洋舰。●光绪七年(1881年):11月,回到天津大沽。次年晋升游击战,任“扬威”号巡洋舰管带,获“博勇巴图鲁勇”(意为勇士)。●光绪十三年(1887):邓世昌率队赴英,接收清政府从英德订购的致远、靖远、靖远、涞源四艘巡洋舰,年底回国。在回家的路上,邓世昌沿着弟子们安排了舰队演习。因接舰立功,晋升为副将军,并被授予“致远”舰管理带一般士兵称号。●光绪十四年(1888),邓世昌被封为大将军,被封为提督。10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邓世昌任钟君中营副将,仍任“致远”舰管带。1891年,李鸿章视察北洋水师,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被授予“Gersa Batuluyong”(意为功勋战士)。●光绪二十年(1894):17年9月,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英勇作战,后船体多处受伤,但他毅然指挥致远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决定击沉敌船,致远舰却不幸被雷击中。邓世昌和全舰25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