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要杀清朝首富胡雪岩?

胡雪岩生意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投机生丝的失败。事实上,他的生丝生意非常好。即使最后清仓大甩卖卖给了洋行,价格也是很客观的,绝对不存在所谓的“贱卖”。简单来说,胡雪岩生意的破产,与当时的外贸支付方式、信息流通方式,以及清朝当时远未完善的金融市场密切相关,与李鸿章真的无关。

胡雪岩输在“天下大势”上,不在任何阴谋诡计上。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可以举个例子:现在直接去国外网站海淘,比在家里买东西连税都便宜,所以很多人都是海淘;但是海淘有个前提条件,你必须会说英语,会在网上买东西。一个根本不会说英语,不会网购东西的人,价格很贵。你能说是有人合谋骗他,故意阻止他海淘吗?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上网,什么是英语。他怎么能成为一个好的冲浪者呢??

胡雪岩就属于这种。先说消息吧。19世纪,消息传递没有现在这么快,尤其是在电报发明之前,从英国到上海最快的船也要半年;以生丝为例。如果一个英国商人在上海做生丝生意,他只能根据半年前的消息来定今年的生丝收购价,但是他对欧洲发生的事情毫无概念,比如今年意大利生丝大丰收(意大利也是生丝的主要出口国之一),但是在上海的英国商人毫无概念,所以他定的生丝价格是100元/1公斤。?

然后这个商人以100元/1斤的价格在上海买生丝,就等着赔钱破产吧。不幸的是,即使生丝在上海上船,运到伦敦,再把消息反馈到上海,用了半年时间,也就是说,这个商人可能在2月份就已经破产了,但他知道自己破产的时候已经是9月份了。那么,为什么上海的外商说这里是冒险家的天堂呢?

因为外贸生意和赌博没有区别。当然,随着电报技术的进步,在1880年代,电报网已经形成了从长崎到上海、香港的跨期电报网。虽然从伦敦来的消息还是要经过新加坡中转,但是到达上海只需要1天。相对于1860半年一次的信息传递,已经可以称得上及时了。在上海的外商可以很快知道伦敦交易市场的情况,改变进货价格,所以这个时候破产的外商很少。但当时这类信息都在外商手里。胡雪岩毕竟没有聪明到派交易员去伦敦,根本没有这个想法。

晚清的胡雪岩先生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大亨。“当官的当官,要学曾国藩,做生意的当官,要学胡雪岩。”这是晚清社会流传下来的一句话,可见他的风光。执掌阜康银行,鼎盛时期的资产和存款高达2000万两,基本相当于当时清廷总收入的一半。帝国甚至打破“祖宗惯例”,封他为二等官,成为清朝唯一的“红顶商人”。

但是,胡雪岩堪称史上最迅速没落的巨人。他把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也给自己挖了陷阱。光绪九年,也就是1883年冬天,阜康钱庄相继倒闭,富如敌国的胡雪岩几乎一夜之间破产,一个财富帝国烟消云散。

胡雪岩从和合帝国首富到家当被抢,只用了三天时间。他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从一贫如洗。商人不得不依靠政治,从中获利,但这个获利法则就是火中取栗,一步走错,就是引火烧身。只不过政治派系斗争从来没有亲热过,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同样是官商的人,几乎不可能永远跟着对的人站队,永远不会在官海中沉船,永远不会在商场中披荆斩棘。一旦成功,就不能明智地选择在合适的时机退休,只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李鸿章“杀”不“杀”胡雪岩,与大局无关。他不会因为李鸿章而倒下,也会和张洪章、刘洪章一起被打败。胡雪岩给中国商人带来了太多的启示。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家之所以热衷于在业余时间看厚积薄发的胡雪岩,是因为他是他们心目中的“商业圣人”。然而,聪明的商人并不那么简单。胡雪岩的商业运作对现代经济学家来说太幼稚了。我觉得他们看重的是一些跌宕起伏的历史经验。古今有很多事,都不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