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颂

愿人各有志——苏轼的中秋情怀

古人爱用明月清风来表达内心的闲适与自由。在古代,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接近自然。面对每晚都能看到的月亮,李白写下了“直到,举起我的杯子,我问明月,把我的影子带给我,让我们三个人”的美丽句子,杜甫也写下了“他知道今晚的露珠将是霜,家里的月光是多么明亮!."在时间和空间上,“秦时明月断于汉”,“千里明月照之思”用一个永恒的月亮把古人和现在,这里和国外的亲人连接起来。自古以来,中秋赏月最著名的诗句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这位宋代著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明月是他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念奴娇赤壁人生如梦,一尊尊归月。“江城子·毛毅梦正月二十”预计每年都会断肠,有月夜,有矮松山。《江城子密州猎》会弓如满月,望西北,射天狼。为什么承天寺夜游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么自由的人。《前赤壁赋》徐来里清风,水波静。举杯向同伴祝酒,背诵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歌颂篇章。这只是他的著名诗作的选集。可以说,没有人能不爱明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提到,他(苏轼)曾猜测月亮上的黑点是山的影子。没有人会怀疑为什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写于943年前的中秋节是一首永恒的绝唱。

“明月几时有?”陈冰中秋节,喝得酩酊大醉,写了这篇文章,并且怀孕了。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跳舞去发现阴影在地球上是什么样子的。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月亮会变暗或发亮,会变圆或变圆。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

苏轼主动远离朝廷纷争,抵达密州。此时正值中秋节,他和弟弟已经七年没见了。和朋友登上高楼赏月吟诗后,人群散去,诗人的心越来越孤独,思念远方的弟弟。

写“明月几时来?”,苏轼的心里是轻松愉快的。毕竟他自认为是一个务实的人,要求释放只是一个自鸣得意、心存敬畏的士大夫的高尚选择。京城里有个专制的王安石,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敬而远之,但在当地也能做出点成绩,为百姓做点实事。

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不是苏东坡了,他还没有意识到人无可奈何的现实。苏东坡一生两度被贬谪。第一次是“乌台诗案”,第一次是“明月几时有?”中秋节前三年,也就是第四个是公元1073年中秋节写的。如果东海知道自己的想法,就应该教它把卤变成桑田。“这首诗作为苏轼抨击“王安石新政”的第一证据被弹劾。

乌台诗案后,苏轼彻底变成了苏东坡,和白居易一样,在城东有个地方,取名东坡。六年后再写的中秋歌词,不再像从前那样潇洒奔放。

《念奴娇中秋》登高观天上万里,云无迹。鬼婆飞到有光的地方,冷浸一天。玉宇琼楼,来往由鸾,人在凉国。山川如画,烟树传神。我拍手狂唱,举杯邀明月,成为三客。在风中起舞与徘徊,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夜晚。我想乘风返回,所以我不需要骑彭懿。水晶宫里,笛子被吹掉了,声音很大。

虽然还是“不知是何夜,舞出影来”,但已经不是《明月几时有》里用团圆的希望来安慰内心了。而是用回忆来弥补此时的心碎,用一句“这安心是我的故乡”来抚慰乡愁。

乌台诗案贬谪后,苏东坡虽然被囚禁了4个多月140多天,但他的内心还没有完全看到悲伤或悲哀。直到袁有当劫难后的流放,无法“济世”,苏东坡才知道自己的命运。

“西江月,天下一大梦”天下一大梦。秋天的生活有几次是凉爽的?夜里,风吹树叶声在画廊里响起。看眉毛和太阳穴。(秋凉:新凉)酒基常愁客少,月多云阻。中秋节谁和* * *独处?悲伤地看着北方。

这首《西江月,人间一大梦》是为中秋节而作。里面表现出来的情绪远没有前两首诗那么豪放。反而增加了一点风度。句子里已经有悲伤和难过了。曾经的豁达与开明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是“借酒浇愁”的落寞和秋凉的伤感与无奈。分离似乎已经成为常态。

最终,看透了与家人团聚无望的苏东坡,不得不接受现实,再也没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美好的祝愿,也看透了“三位嘉宾的电影”现实,甚至彻底“天下大梦,人生几回秋凉?”

我一直在家乡读书,一直到二十岁,直到参加了科考,认识了后来成为文坛后起之秀的欧阳修。家庭是他生活的主题。当我进入北京这样的政治斗争漩涡时,与家人分离似乎成了常态,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成了奢侈。“六年相逢本月,五年别离”“杜南搞穷,有几个人写月亮的诗。”这种情况层出不穷。所以“愿人不分离”就成了苏轼中秋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