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侏罗纪,上古世纪的年代是什么?详细一点

1,寒武纪

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大约在5.42亿年前——4.85亿年前。前者为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后者为奥陶纪。

传统上分为三个时期:早寒武世(541-513万年前)、中寒武世(513-5亿年前)、晚寒武世(5-4.9亿年前)。2005年后,国际地层委员会对下寒武统进行了划分,将寒武系(即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由三个改为四个,并进一步修订了初始年龄。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一大未解难题,自达尔文以来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寒武纪的开始,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都是在几百万年的短暂时间内出现的。

这类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等。)在寒武纪地层中几乎同时、突然出现,但在寒武纪之前更古老的地层中却长期没有发现动物化石,被古生物学家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纪大爆发”。

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对此大为不解。他认为这一事实将被用作反对他的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同时他解释说,寒武纪动物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的祖先,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突然”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失,是因为地质记录不全,还是因为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

2.志留纪的

志留纪(笔石时代,陆生植物和颌类的出现)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古生代的第三个时期。始于约4.4亿年前,止于4.1亿年前。日本学者音译(日语读作siru,发音接近路斯),借用汉语。志留系曾被称为戈德兰系,因为它在波罗的海的戈德兰岛上发育良好。志留纪可分为早、中、晚世。志留纪的三等分是显著的。

总的来说,早志留世普遍形成海侵,中志留世达到高峰,晚志留世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升,表现出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碰撞,导致一些地槽上升,古地理发生巨大变化,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发生巨大演化,这些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志留纪无脊椎动物与奥陶纪生物关系密切,许多物种在奥陶纪末期的灭绝事件后进入了新的恢复阶段。笔石是海洋漂浮生态领域中的一种非凡生物。笔石主要是单笔石,如单笔石、弓笔石、锯笔石、耙笔石等。笔石分布广泛,演化迅速,在地层对比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浅水底栖生物中,腕足动物数量最多。壳长可超过80厘米,勺形台地和五室贝最具特色,始于晚奥陶世,志留纪达到顶峰。无洞贝、无窗贝和石岩自奥陶纪以来稳步发展,后来成为腕足类的主要类群。奥陶纪大量繁殖的正形贝和龟甲在志留纪明显衰退。

3.德文郡的

泥盆纪,符号D,是地质年代中古生代的第四期。泥盆纪属于显生宙古生代,同位素年龄开始于416±2.8Ma,结束于359.2±2.5Ma,晚泥盆世出现两栖动物。

自泥盆纪以来,地球上开始了海西运动。因此,泥盆纪时期,许多地区升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泥盆纪,蕨类植物繁盛,昆虫和两栖动物增多。泥盆纪和石炭纪之间,有一次大灭绝——超级地幔柱。

在这次大灭绝中,75%的物种灭绝了。它是第二大灭绝物种大灭绝,仅次于第一次二叠纪大灭绝——西伯利亚暗岩事件。主要灭绝的动物有:盾鱼和阿滕伯勒母鱼。脊椎动物进入快速发展期,鱼形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增加,现代的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泥盆纪通常被称为“鱼时代”。

泥盆纪是地球生物界的大变革时期,从海洋向陆地的大规模进军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进化事件。首先,脊椎动物进入快速发展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颚鱼和甲鱼的数量和种类增加,现代的鱼-硬骨鱼开始发展。因此,泥盆纪常被称为“鱼时代”。泥盆纪晚期,两栖动物由陆地上的鱼类进化而来,标志着脊椎动物开始脱离水而进化,并最终征服陆地。

4.三叠纪的

三叠纪(英文:三叠纪)是公元前2.5亿年到2亿年的地质时代,介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时期。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

三叠纪时,地球上大部分大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大陆:泛大陆。三叠纪的名称是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在1834年提出的。他把中欧常见的白色石灰岩、黑色页岩和它们之间的红色三层岩石层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的亚层。三叠纪的气候炎热干燥,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典型的红色砂岩。四季分明,雨季很强。两极潮湿而温和。

典型的象征三叠纪的红砂岩表明当时的气候温暖干燥,没有冰川的迹象。一般认为,当时两极没有陆地或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短得多,留下的近海沉积也少,只有西欧。因此,三叠纪分层主要取决于礁带中的生物化石。

因为三叠纪是从一次灭绝事件开始的,所以它的生物一开始就分化很大。六放珊瑚亚科在这个时候出现,最早的被子植物和最早的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也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世界上最早的龟,原颌龟,也出现在三叠纪晚期。第一批鱼龙出现了。

5.白垩纪

白垩纪(英文:白垩纪)是地质年代中生代的最后一个时期,始于654.38+0.45亿年前,止于6600万年前,历时7900万年。这是显生宙最长的阶段。

白垩纪的命名是因为西欧的地层主要是白垩沉积。白垩纪介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从公元前1.45亿年(误差400万年)到6500万年(误差30万年)。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分界线。

白垩纪气候相当温暖,海平面变化很大。恐龙生活在陆地上,海洋爬行动物、菊石和厚壳蛤生活在海洋中。新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是地质时代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之一,包括恐龙在内的大多数物种灭绝。

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白垩纪”,缩写为K,是德语中白垩纪的缩写。白垩纪时大气含氧量为今天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温度比今天高4℃。

白垩纪是比利时地质学家让·德·奥马利乌斯·德·哈洛伊在1822年研究巴黎盆地时提出的。它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粘土”的意思,意思是白垩纪晚期地层中常见的白垩,是由海洋无脊椎动物特别是球粒陨石的甲壳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这些白垩粘土层可以在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找到。

这期间大陆被海洋隔开,地球变得温暖干燥。在最大的恐龙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物种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滑行,巨大的海洋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蛾、蜜蜂和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被子植物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百度百科-寒武纪

百度百科-志留系

百度百科-泥盆纪

百度百科-三叠纪

百度百科-白垩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