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国难英语
范长江对毛主席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书生,儒雅斯文,走路像诸葛亮的‘山人’风范,但谈吐沉重,声音沉闷,类似一个村里的学究,脸上没有特别的‘毛’,只是头发长了一点。”
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当时* * *产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说* * *产党对中国的要求是希望中国“走上宪政的道路,以民主求团结与和平”。和平统一后才能谈抗战。所以* * *产党为了实现民主政治,可以放弃节约土地、苏联、红军的名义。中国将来一定会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但* * *产党不会放弃工农生活的改革运动。"
范长江向毛主席提出,希望留在陕北,边学习边收集资料,准备写一本书,介绍中国* * *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和事迹。毛主席建议范长江立即返回上海,并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从而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范长江听从了毛主席的建议。他走的时候,天已经白了。他稍作休息,就匆匆赶回南方,日夜兼程赶回上海,写下了《动荡中的大西北》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送国民党新闻检察机关审查,被要求延期。《大公报》副总编辑兼总经理胡决定违规检查一次。2月15日,全文刊登在报纸上。此时恰逢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这一天,《大公报》被送到了南京。蒋介石看到的都是中国* * *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声音,与蒋介石的报告形成鲜明对比。他勃然大怒,痛斥《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认为范长江的文章是为* * *产党宣传,《大公报》不应该刊登。
史沫特莱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 * *产党和红军,包括和他的夫人马、、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友人。他们大多是通过史沫特莱的介绍开始了解中国* * *和红军,然后在她的帮助下去了陕北。史沫特莱是热情的,但她经常与人相处不好,以至于交往不深。茅盾曾说史沫特莱:“认识她,就像看见一颗流星高高悠悠地划过天空,然后又迅速消失。”
1936年9月,史沫特莱接受了在Xi安与张学良长期接触的红军代表柳丁的邀请,来到Xi安休养。当斯诺于5438+00年6月从陕北苏区返回Xi安时,她与斯诺共进晚餐。* * *用餐地点是德国牙医冯海波博士的家。马海贝是史沫特莱给红军提供药品的中转人。从1937到1942,史沫特莱组织各种力量向陕北提供药品。* * *和丁玲吃饭,丁玲在1933被国民党特工绑架,后来逃脱。丁玲准备去陕北,暂住在冯海波医生家。在这个愉快的宴会上,斯诺讲述了他在陕北的经历,这使丁玲兴奋不已。
丁玲接着去了陕北,6月中旬,11,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一个保安的大窑洞里举行欢迎丁玲的晚宴,出席的有毛主席、、张闻天、薄谷开来、林、、徐特立、邓、李克农等人。后来,丁玲分别参观了毛主席、、林、徐特立的窑洞,还吃了黄油,这在当时是警卫人员最好的东西。
丁玲是第一个去陕北的作家。她在保安呆了12天。她和长征到达这里的程、等人一起,筹备成立了“中国文学艺术协会”,这是“红色苏区第一个大规模的文艺团体”。165438+10月22日,正式成立大会召开。毛主席、张闻天、薄谷开来出席并讲话。丁玲当选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恢复出版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国》。
1936 165438+10月24日,身着戎装的丁玲在总政治部主任杨的带领下北上。“Xi事变”后,随彭、、率部南下,经甘肃赴三原前线指挥部。
1936 12、毛主席用军事电报给前线发了一句“临江仙致丁玲同志”:“红旗落在墙上,西风卷孤城。安全数字被改变了一段时间:在洞穴里举行宴会招待囚犯。一支好的钢笔就像来自毛瑟的3000名士兵。阵向甘肃、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主席是这本书的发起人之一,他指示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总政治部主任杨在政治部成立编委会,并亲自起草征文,号召师以上干部写“战斗经历、民情风俗轶事”...选择其精彩有趣的片段”。* * *收到上千条。该书经丁玲、程、等人编撰,言简意赅,无浮笔。三言两语勾勒出形神兼备的人,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幅书法风格朴实无华,语言生动,不同寻常。直到2006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研究红军长征极其珍贵的史料。
Xi事变后,史沫特莱应柳丁之邀,代表张学良、杨虎城,每晚用英语、德语向外界报告改书过程和兵变部队的想法,并发出来自Xi安的声音,宣传统一战线和杭日战争。这些报道给南京政府施加了很大压力,也让美国外交官怒不可遏。
1937 65438+10月,史沫特莱在柳丁等人的帮助下,乘一辆从Xi安开往延安的军用卡车到达延安。在延安。史沫特莱与毛主席、朱德、和彭有过多次谈话,便携式打字机一直响到深夜。她原本以为朱德是个“强壮、勇敢、脾气暴躁”的“革命者”,但见面后发现朱德“五十多岁,外表和蔼可亲,额头布满皱纹。他真的很像红军之父。他满脸笑容地跟我打招呼,向我伸出双手:我搂着他的脖子,在他左右脸颊上亲了一下。后来,她与朱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朱德的同意下,写了他的传记。
她称周恩来是一位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杰出领导人,不考虑个人福祉、荣誉和权力地位。在她眼里,毛主席穿着打了补丁的大衣,高高瘦瘦,额头宽阔而突出,气质迷人,总是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个性,傲慢而果断。与许多领导人动辄三四个小时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话语不同,毛主席作为理论家而闻名,但他的理论是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战场经验的。在史沫特莱看来,其他红军将领在其他国家都能找到他们的同行,只有毛主席是无与伦比的。
3月1日,毛主席同史沫特莱谈话。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毛主席说:
关于对于三民主义的态度,毛主席说:我们历来相信三民主义,也相信* * *主义。不然为什么能从1925加入国民党到1927?我们党过去有一批人是国民党中央和省党部的成员,我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的任务是争取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真正实现。即对外抗战求独立解放,对内民主自由,建立普选议会制,民主国家民主,改善人民生活,解除大多数人痛苦的民生主义原则。这样的三民主义是符合我们现在的政纲的,我们向国民党要求这些东西。至于我们对* * *产品主义的信仰,并不冲突。孙中山先生生前曾经同意,我们要同时信奉* * *生产主义。只要当前的革命政纲一致,构成团结救国的基础,一切猜忌就能消除,就能走上走向国难的轨道。
史沫特莱问毛主席要不要“放弃阶级斗争,做一个民族主义者”。毛主席回答说:“* * *党员绝不会把自己的观点束缚在某个阶级或某个时刻的利益上,而是对全民族的利益非常热心,关心自己的永久利益。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我们主张从两方面努力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中国* * *产党是国际主义者,他们倡导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保卫祖国的爱国者,为了保卫祖国愿意抗日到最后一滴血。”
史沫特莱问“对日战争是否已成必然”,毛主席认为是“必然”。“在德日协议之后,战争的威胁变得更紧了”。
其实早在1916年7月25日,年仅22岁的毛主席就谈到国际形势,认为中日之间会有一战。信中谈及中俄签订的侵犯日本主权的秘密协议,提出要严肃对待日本侵略,重视“东事”。他说:“日本无论谁执政,日本要制定对我政策都不容易。仔细想想,日本人是我们国家的真正敌人。感至万里,屈至三岛,人数四千万,三千万为奴,满蒙古而北移。呼玛进了中原,山东走了,经济发展的道路被抢占了,所以进了河南。20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够的”但中国人民还在沉睡中,他们关注的是东方的东西。"
1916之后二十年,就是1937。毛主席的预言实现了。
毛主席非常希望这个谈话能传到大众中去,表明中国* * *产党对抗战的政治立场。3月10日,毛主席给斯诺写信:“既然你没有去,现在你相信我了吗?我同史沫特莱谈过,并表达了我们政策的一些新步骤。今天给大家发一份,请大家阅读,播出宣传。我们都感谢你。”这篇谈话还刊登在3月16日至4月3日的《新华日报》上。
3月29日,毛主席又给范长江写信。当时,范长江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他的《告别绥远》、《宁夏进军》、《陇东艺走》等三万字的长篇通讯,介绍陕北红军和中国* * *生产党的抗日主张。毛主席在给范长江的信中说:“我为那次对你如此无礼感到非常抱歉!我们都读过你的文章。非常感谢!兹寄上一篇谈话和一张祭文,供你参考,如有可能,可刊行。”期待各位的指点,但是我抓不住。"
信中所说的“祭黄帝陵”,是4月5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派特别代表林赴黄帝陵参加全国扫墓大会时所作的悼词。好像是毛主席在3月29日之前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