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城寺的地理环境

普陀宗成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山顶。有60余座(现存40座)平顶碉堡和芬达白台,随山势自由纵深排列,无明显轴线。全寺布局和气势模仿拉萨布达拉宫,俗称“小布达拉宫”。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了万里土尔扈特首领沃八喜,并举行了盛大的讲学、谈话和生日庆祝活动。

普陀宗成寺,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普陀宗城是藏语的布达拉宫,依山而立,步步高升。气势恢宏,气势磅礴。

乾隆三十六年,是乾隆皇帝六十大寿,皇太后八十大寿。边疆各少数民族领袖齐聚承德,举行盛大的生日庆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团结局面。为了尊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乾隆皇帝敕令修建了这座大庙。

普陀宗城寺是“外八寺”中最大的寺庙,是仿照拉萨布达拉宫,俗称小布达拉宫而建。此寺大小建筑约60座,殿堂建筑星罗棋布,依山傍水,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景物进行衬托,布局灵活庄重。主体建筑大鸿泰,高43米,正殿是平台中央的一个大厅。殿顶高于建筑群,殿顶铺着镀金的铜瓦,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极为壮观。底部四周是三层建筑,阴影较暗,光线对比明亮,营造出宗教的庄严气氛,是宗教建筑的瑰宝。民族宗教歌舞《普陀之光》在红台“皇塔”隆重呈现。通过提炼寺庙落成、皇帝寿辰、图尔库部回归等重大事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康乾盛世”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一个和平繁荣中国的宏伟愿望。每天早上,游客们可以在皇帝们曾经享受歌舞的“帝王塔”上观看“普陀之光”。

当时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推崇藏传佛教。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中心。藏传佛教宣称布达拉宫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的道场据说有三个地方:一个在印度,一个在西藏,一个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皇帝认为观音源于印度,后先去西藏为故土,所以建造时仿的是西藏,而不是南海。普陀宗成寺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结合藏族建筑的特点而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