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山水画与中国风水画在出现时间、材料、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何异同?
很多人可能对西方的山水画有误解,认为山水画是地质画,是简单的再现。事实上,不是的。起初,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理想化的景观,具有当时人文主义者对自然山川的理解。虽然工具上有差异,但内涵和精神追求基本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只是西方的山水画在中国的兴起相对较晚——中国的山水画理论在魏晋、隋唐时期的李思训、王维就已存在,五代两宋时期达到顶峰,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西部的风景落后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风景是作为主题绘画的陪衬而出现的,比如一个人物,一个具体的事件,背后是风景。背景和人物或者发生的地点有一定的关系。背景其实是对主题人物的描述,说明人物的性格,比如高贵人物背后的背景是什么等等。最早的风景画是在16世纪初由德国画家阿尔特多弗尔·阿尔布雷特创作的,后来被尼德兰人继承。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许多风景。山水画真正独立是在17世纪。为什么会形成?因为大家对风景的热爱,这种对风景的热爱一方面是大家对自然的关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化导致人们对城市生活不满,他们更喜欢在乡村自然环境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当然,在西方艺术史上,自文艺复兴以来,风景一直被认为是二等画,最重要的是历史画。然而,画家有意识地将其他内容注入山水画中,如英雄景观。罗兰和普桑的一些作品在景观中加入了古希腊的故事,景观中的故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多的是自然景物的表现,很多人认为这也是山水画的亮点。还有一种是田园山水,强调山水与田园诗的关系。西方早期的山水画接近中国的山水画,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在里面,让观者感到舒服。在《画山水叙》中,宗炳说山水可以沁人心脾,后世比物更崇高,象征着山水是知识分子和文人的精神家园。所以东西方的景观其实是一体的,都融合了自己的文化理解。
从实用角度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山水画的理解。
这个过程伴随着两种不同的文明,或者说两种不同的艺术过程,有时相同,有时不同。从艺术精神永恒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应该是相对一致的。但从写生、观察、表现自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宇宙观、审美观导致面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一点在《黄山写生》的对话中有清晰的体现。我个人认为有两点。一个是与我们东方山水相比,西方风景更注重视觉体验;相对于西方的风景,中国的山水画更注重他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所以这就导致了山水画和山水画最终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其次,我觉得西方的山水画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科学的观察和研究,透视、结构、空间关系,尤其是平面画布上的三维空间。中国的山水画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人文哲学,而不是西方的自然科学价值观,所以我们中国的山水画最终呈现出来的时候,象征性大于实用性。我说的现实,是指视觉中的现实。西方山水画在这一点上更注重相对客观的描写。因为上面提到的原因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
自然写生是艺术创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当面对黄山的云峰、树木和整个境界时,你会觉得手中的材料、纸张或色彩作用甚微,难以捕捉或记录。自己学画的时候更多的了解了西方山水画的观察和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在黄山上很难有效——当一朵云飘过来的时候,你渐渐地又在云中看到它,之前看到的物体和现在看到的不一样,这对写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可能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黄山的精神象征上,想知道黄山的特点是什么,黄山的精神的东西是什么,想用笔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我发现素描的本质发生了一点变化。既不是东方山水画的素描,也不是西方山水画的素描。我想现代画家在黄山写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画家,不能像古人那样游遍名山大川,也不能像西方山水画那样画出一幅传统的山水。我觉得双方都做不到,只能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