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只能说,英语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使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语言,在许多国际交流领域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这种状况还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事实上,进入所谓的“国际交流时代”后,国际通行的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东亚文化界长期使用汉语,尤其是汉字;拉丁语在欧洲流行已久;中世纪前后“旧世界”的通用交流语言包括阿拉伯语、土耳其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法语、英语等。,而到了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它们已经演变成了法语和英语。当时的主要条约基本上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以法文版为准。这一时期成立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虽然联合国成立时有六种工作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和俄语),但英语和法语仍然是最常用的语言。

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过法语,成为世界上最通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原因有很多。

首先,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美这两个英语国家相继成为世界第一政治军事强国,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第一海军海洋强国,这意味着英语在大多数重要的国际交流场合都处于主导地位。

其次,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在北美、澳洲、南亚等地占据着独特的垄断地位。虽然在非洲和中东要和法国分享,但还是占了不少优势(比如在非洲,法国占地面积比英国大,但人口稀少,财富远少),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英语区”。在一些前英国殖民地,当地原有的语言退化甚至消失,让位于英语。在其他前殖民地,民族多,方言多,有不同的书籍和语言,但英语成了他们唯一可以相互交流的语言。二战后,形成了一系列“英语国家”。

第三,二战后,美国科技文化教育发达。很多新兴的学科和行业,从教材到培训资料都是英文的,学术交流和论文也是英文的,这再一次让英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作用。要知道现代自然科学日新月异,一些实力不足的国家还没来得及把英语教材翻译成母语,所以教材更新了,几经折腾还得直接用英语教。

英语的这种国际地位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国开放和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掌握英语是相关人才的必备技能,这是你不接受也得接受的现实(备注,我小学学过法语,不太喜欢英语,但事实就是事实)。

当然,一旦“英语系”的“战斗力”在国家实力,尤其是国际影响力和科技创新方面下降,英语的“江湖地位”势必会发生变化,就像当年的“国际第一工作语言”法语被英语挤到这个位子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