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印度和欧洲距离很远,为什么会有印欧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介绍-

印欧语系是当代世界分布最广的语系,几乎所有的使用者都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自15世纪以来,随着欧洲殖民势力的不断扩张,一些欧洲语言传播到世界其他许多地方,这是印欧语分布如此广泛的直接原因。今天,有超过20亿人把印欧语作为他们的母语。需要指出的是,巴斯克语、匈牙利语、拉普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俄罗斯的少数阿尔泰语、乌拉尔语、高加索语、印度南部的德拉维达语也分布在欧洲或印度,但不是印欧语系。

名字的由来

学术术语“印欧语系”出现于19世纪中叶,因该语系分布于印度和欧洲而得名。后来德国学者参照同一模式,将其改名为“印度-日耳曼语系”。原因是印欧语系中,最东边的阿萨姆邦是印度语,最西边的冰岛语是日耳曼语。这个术语在欧洲学者中很流行,尤其是德国学者。此外,少数学者使用“亚(连)-欧语系”,但现代语言学中最流行的术语仍是印欧语系。

印欧假说

早在16世纪,欧洲传教士、商人和探险家开始学习梵语时,就逐渐意识到印度梵语与拉丁语、希腊语等欧洲语言有着广泛的相似性。这一发现应归功于18世纪的英国东方学家W·琼斯爵士。他提出了著名的“印欧假说”来解释上述语言的相似之处。1786年,琼斯在印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及古英语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都表现出系统的相似性,这一现象绝非偶然。任何语言学家都不得不承认,这些语言都源于同一个原始母语。这种原始母语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原始印欧语(简称PIE)。原始印欧语是原始印欧人的一种假设的口头语言,没有文字记载。学者们只是通过对其部分后裔的比较研究来推断原始印欧语的一些特征。语言如吠陀梵语、带迈锡尼线性字母B的希腊语、赫梯语等。显然在公元前二世纪被分裂了。通过比较这些已证实的分化形式,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古老的形式。比较语法研究对确认“印欧语言假说”和建立印欧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表示“向前”的前缀或词,梵语是pra,古斯拉夫语是pro,希腊语是pro,拉丁语是pro,fra哥特式的;“父亲”这个词在梵语中是pitar,在希腊语中是pater,在拉丁语中是pater,在哥特语中是fadar。这些前缀或单词显然来自原始印欧语中的两个单词。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知道这两个词在原始印欧语中的声母应该是p,p音在绝大多数后代语言中都有保留,只有在哥特语和其他几种日耳曼语中才变成f,再比如“cow”这个词,在梵语中是ko,在阿维斯塔语中是gaus,在亚美尼亚语中是kov,在古波斯语中是gu,在拉脱维亚语中是govs,在希腊语中是bo。s在拉丁语中是bos,在英语中是cow。从这些形式可以构造原始印欧语名词gwous,证明上述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使提出的形式和早期* * *同源的假设更加可信。

然而,关于原始印欧语的分布、范围、文化类型和语言结构,却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文字记载,二是缺乏原始印欧社会的文物。学者们根据印欧语中的一些同源词推测原始印欧人的故乡。在印欧语系中,有表示动物和植物的词,如“鲑鱼”和“山毛榉”。推测三文鱼和山毛榉生长的地方是原始印欧人的故乡,原始印欧语就是从那里发展起来的。但是,其他学者不同意这种方法不科学,因为几千年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很多方面与今天并不相同。总之,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使用的材料不同,得出的结论明显不同。目前还没有完全满意的解释。

K类语言和S类语言的二分法

印欧语系传统上分为两类:K级语言和S级语言。k语言包括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凯尔特语、日耳曼语、赫梯语和东北语。S类语言包括波罗的海语、斯拉夫语、阿尔巴尼亚语、亚美尼亚语和印度-伊朗语。K类语言以拉丁语centum命名,意思是“一百”。它的特点是保留了原始印欧语系的K音,如拉丁语centum(也叫kentum),希腊语he-katón,cet中的古爱尔兰,Toxophone K?nt;S类语言以satem命名,在阿维斯陀语中是“一百”的意思,特点是将原印欧语中的软腭塞音K改为齿龈擦音S,如阿维斯陀satem、梵语satem、伊朗SATEM和古斯拉夫苏托语。长期以来,K级语言被认为构成了西方语系,而S级语言则构成了东方语系。然而,随着中国新疆洞穴中突厥文献的发现,以及20世纪初对以楔形文字书写的赫梯文献的解读,学者们看到K语和S语的地理分布不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简单。属于东方语系的东北语不是S类语言,而是K类语言,因为保留了K音。学者们分析了赫梯人留下的碑文,发现赫梯人甚至可能在原始印欧语系被划分为西方语系和东方语系之前就已经被划分了。此外,其他语音特征,如凯尔特语和斯拉夫语、波罗的海语中简化为B、D、G的bh、dh、gh,都表明将印欧语分为K类语言和S类语言是不够的,这两种语言基本符合印欧语的西、东两组。只能作为进一步细分的基础。学者们对赫梯语与其他印欧语系的关系也争论了多年,甚至产生了“印度-赫梯语”的假说。

印欧语系的分支

日耳曼语系: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印欧语系的西部类群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分裂,产生了所谓的原始日耳曼语(又称条顿语),这是由于一些辅音的系统变化和所谓的“日耳曼音变”造成的。因此,不通气的浊音P、T、K变成送气音,有声的浊音bh、dh、gh变成浊音,有声的浊音B、D、G变成浊音。这一现象最早是德国学者格林在1882年,在对比一些印欧语词汇的基础上发现的,因此被称为“格林定律”。日耳曼语就是从这个新阶段发展起来的。日耳曼语分为西支、北支和东支:西支包括英语、德语(意第绪语和卢森堡语源于德语)、荷兰语、佛兰德语、南非的南非荷兰语和弗里西亚语;北部分支包括斯堪的纳维亚语言——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和冰岛语;东支的代表是哥特,1000多年前就灭绝了。

浪漫:也称为意大利克罗地亚语或拉丁语。罗马语言的母语是拉丁语,曾是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的通用语言。罗马帝国灭亡后,各地的拉丁语方言在相互隔绝中发展,最终形成了各种独立的现代罗曼语。浪漫派通常分为东派和西派。这两种语言之间的传统分界线是沿着斯佩齐亚-里米尼线(Spezia-Rimini line)绘制的同音字线,该线一般将意大利分为大陆部分和半岛部分。这条线以南的巴尔干罗曼语,如19世纪消失的克尔克岛上的罗马尼亚语和达尔马提亚语,属于东支;这条线以北的其他罗曼语属于西支,包括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以及一些使用者较少的语言或方言:普罗旺斯语、撒丁岛语、利托-罗马方言和加泰罗尼亚语(又称加泰罗尼亚语)。

凯尔特语族:凯尔特语在不同时期从安纳托利亚(又称阿纳多卢)一直分布到大西洋沿岸。后来兴起的拉丁语逐渐取代了一些凯尔特语,使得后者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凯尔特语的语言习惯可以分为两类:大陆凯尔特语和岛屿凯尔特语。前者死于公元500年前;后者指的是不列颠群岛的凯尔特语和法国布列塔尼地区所说的布列塔尼语。至今,岛上残存的凯尔特语分为北支和南支。北方分支是盖德尔分支(又称盖尔语分支),包括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和马恩语,在20世纪灭绝。南部分支是英国分支(又称布列塔尼分支),包括威尔士语、布列塔尼语和已经灭绝的康沃尔语。

波罗的海语系: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是仅存的语言。波罗的语,尤其是拉脱维亚语的一些方言,保留了更多原始印欧语的特征。鉴于波罗的海语系和斯拉夫语系的相似性,有学者主张将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更大的语系——波罗的海斯拉夫语系。

斯拉夫语系:公元5 ~ 10世纪,斯拉夫人从原来的居住地向四面八方迁徙,最后到达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和整个东欧,形成了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三个斯拉夫人群体。他们的语言也分为三个相应的分支:东部分支包括俄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西部分支包括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卡舒比亚语和卢萨蒂亚语;南部分支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和古教会的斯拉夫语,是信奉东正教拜占庭天主教的斯拉夫人的礼拜仪式语言,也是最古老的斯拉夫语。

印度-伊朗语系:印欧语系最东部的语系,包括的语言比印欧语系的任何其他语系都多约60种。分为印地语分支和伊朗语分支。印地语分支中至少有9种语言,人口超过10万: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语、马拉地语、古吉拉特语、比哈尔语、奥里亚语和拉贾斯坦语。其中,乌尔都语和印地语被西方学者视为一种语言,被称为Indi-Urdu,或印度斯坦语。其他语言包括僧伽罗语和吉普赛语。伊朗语言包括波斯语、普什图语、俾路支语、塔吉克语、库尔德语、奥塞梯语以及一些使用人数相对较少的灭绝语言。

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和亚美尼亚语各自构成一个独立的印欧语系。此外,安纳托利亚语和东北语代表了印欧语系的两个已经灭绝但还确定的语系。其中安纳托利亚语系历史上分布在小亚细亚(今阿纳多卢),主要包括阿纳多卢西北部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赫梯语和阿纳多卢西南部的卢维亚语。这些语言在嫉妒的时代开始之前就消失了。土霍洛语系包括两种方言:东方方言,中国学者习惯称之为焉耆语,西方学者多称之为土霍洛语A;西方方言多被中国学者称为龟兹,西方学者称为东北B。这两种方言消亡的时间不详,有学者认为是9世纪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