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历,什么是阳历?
农历(又称阴历,英文:Lunar)
Calendar)对应的是天文学中的阳历,指的是主要根据月相周期排列的历法;不是按照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位置。它一年有12个月亮,大约354或355天。主要是根据月亮绕地球一个月,称为朔望月,约29.530588天,分为大月30和小月29。
纯阴历有伊斯兰历,而通常所说的阴历,按现代学者的说法,其实大部分都是阴历,比如明治维新前全世界所有中国人使用的阴历,朝鲜、韩国、中国、越南、日本。
在农业气象学中,农历与阴历、阴历、古历、旧历略有不同,指我国传统使用的农历。在天文学上,农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
在古代农业经济中,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应该更好地反映农业周期,但许多古代日历是基于月亮的。一种猜测是,黑暗中的月亮特别容易观察,月亮盈亏一目了然。直到天文技术成熟,他们才能观察到太阳在历法中的作用。
2.格列高利历
阳历(也叫太阳历,英文:Solar Calendar)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位置,或者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
既定的日历;按照月相周期,实际一年为365.438+0897天,分为大小月份,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各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是三十日。二月是平年的28号,闰年的29号。在中国文化中,“阳历”一词有时被称为公历,与中国传统的农历或阴历不同。
扩展数据:
阴阳历
因为新月比回归年更容易观察到,所以几乎所有的古代历法都是阴历。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而太阴十二月只有354天左右,古人通过添加闰月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国的历法自古以来就是阴阳历的一种。因为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新月,第十五天是满月,所以容易识别,也容易使用,所以通常称为阴历。直到今天,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与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农历”在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有四种阳历:干支历、十二气历、天历和易阳历。中国农历是阴阳结合的,农历是正月十五,天干地支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是阳历。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是基本内容。
干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始于日期。早在商代,干支之日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采用十二日期,最迟在西汉时期采用十二日期的加班制。
但它与通常的阳历不同,阳历与天象无关。所以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阳历。目前,在大多数万年历和历书中仍流行干历,并用于占星、风水和命理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阳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