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是语文、数学、英语(附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政治七科的期中复习大纲。

七年级中国史上册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7) 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于公元前356年进行了政治改革。

2.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田,多产粮、布、丝者,可免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田地,废除无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c:建立郡县制,君主直接派官员管理。

3.影响:①商鞅变法后,秦国封建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繁荣的封建国家。

(2)战国时期,各国经过政治改革或改革,逐渐建立起封建制度。

(各国变法:李悝变法于魏;吴起变法于楚,商鞅变法于秦,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变法于秦。)

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变为封建地主,租地的人变成了农民。商鞅在秦国的政治改革相当彻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建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富强。

2)商鞅变法胜利的原因:

答:符合封建发展的历史趋势;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方法;c:敢于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第七世P43),春秋时期。他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1)思想——他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和“以德治国”。他的理论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教育——A)设立私塾,招收弟子。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东西,“温故而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诚实。d)回顾过去,学习新事物。

③文化——他编纂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反对战争的孟子(P45),提出“春秋无义之战”,主张“重民于君”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度捕捞鱼和龟,按时砍伐山上的树木,使自然资源得到再利用。这体现了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道家——创始人是老子(第七世P44),生于春秋,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不幸是福;福哉,祸在何处。”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

3.墨家——创始人是墨子(P45),主张“兼爱”、“互不侵犯”。

4.法家——以战国时期的韩非(七世P46)为代表,主张改革和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书是韩非子。

例:材料“你知道的就是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就是你不知道的”“有三人行必有我师”

1)谁说的?答:是孔子。

2)什么学校的创始人?答:是儒家思想。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什么影响?答:他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以德治国”。他的理论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对文化有什么贡献?答:《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编的、编的。

例子:材料:“我坚硬的牙齿早就没了,但我柔软的舌头还在!”

(1)反映了谁的想法?你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理念?

答: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意思是硬的东西不一定强,但软可以克服硬,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想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用吗?如果你觉得有用,可以举例说明吗?

答:我觉得有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寡不敌众的国民党军最终被打败。

三。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七)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拥有一切权力。

2、中央政府设置了宰相、御史、太尉等官职。宰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治事务,钦差大臣负责监督官员,邱掌管军事。

3.在地方上,采纳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36个郡,郡下有郡。郡县制被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7 P51-52-53)

(一)政治——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2)经济——秦统一后,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也统一了度量衡;

(3)文化——小篆作为全国统一语言,后来使用更简单的隶书。

(四)焚书坑儒(P52)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扼杀了思想,摧毁了文化。

(5)军事——北筑长城,南筑灵渠(P53)

(1)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挖了一条灵渠,连通了湖南水和水,连通了长江和珠江。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的封建,开创了新的统一局面。自秦朝统一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某些时期处于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其专制集权的统治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

3)秦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的维护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4)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了祖国边疆。

举例:秦朝有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拥有一切权力。3.全国实行县制。

4.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建了长城;6.挖了一条运河。

例:材料“分天下三十六郡,设卫,守收天下兵,聚咸阳,统一法度,条条框框,列车同轨,书字一致”。

(1)以上报价是谁实施的?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

(2)实施上述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加强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团结和不同地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动词 (verb的缩写)对秦始皇的评价:

功绩:秦始皇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很大贡献,影响很大的封建帝王。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长期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稳定,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意国家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民族团结;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郭:秦始皇也是一个残暴统治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重税、重役、徭役、苛法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焚书坑儒扼杀了思想,毁灭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次年,农民起义爆发。

相比功过,秦始皇的功过大于过失。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第一册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生物学和生物圈

第1章了解生物学

第一节生物特征

一、生物特征:

1.生物需要营养。2.生物可以呼吸。3.废物可以排出体外。

4、应激5、由细胞组成(病毒除外)6、生长发育7、繁殖8、遗传变异

二、P2的观察方法

第二部分调查我们周围的生物

第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记录调查情况,整理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生物的分类

按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按用途:农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范围:大气底层:飞鸟、昆虫、细菌等。

整个水圈: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岩石圈表面是所有陆地生物的“落脚点”。

第二,生物圈提供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水分、温度等。

二、光对鼠女生活影响的实验(对中考试卷题目的理解和掌握)

三、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提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与沟通。

四。对照实验P15

五、生物因素对生物学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之间的关系,生物因子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物)和种内争斗(两只豹子争夺羚羊和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豹争食)、互助(犀牛和犀鸟)。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P19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植物枯叶、枯枝腐烂后可以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可以改良土壤,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和温度。

第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

2.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营养级越高,生物量越少;营养级越高,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如日本的水物病。

第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总的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就会被破坏。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第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通常是练习论文题目)

第二单元有机体和细胞

第一章是观察细胞结构。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1。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体;

镜柱:支撑镜柱上方的部分;

镜臂:持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载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一个透光孔,两侧有一个平板夹,用于固定被观察物体。

快门:上面有大小不一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孔可以与透光孔对准。灯光用于调节光线的强度:

镜子:可以旋转使光线通过透光孔向上反射。双方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安装转换器,转换器上安装物镜,后部安装调焦螺丝。

准焦螺丝:粗准焦螺丝(又称粗调):镜筒旋转时升降幅度大;微调焦螺旋(也称微调)。

旋转方向与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旋转准焦螺丝,镜筒下降;反之,就会上升。

三、显微镜P37-38图的使用掌握。

1.观察到的物体图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2.放大率=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3.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要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将其加工成载玻片标本。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观察

一、切片、涂抹和组装P42的区别

二。实验过程P43-44

第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支撑,保护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质:液体和流动的。

4.细胞核: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5.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6.液泡:细胞液

7.线粒体:呼吸的地方。

第三节动物细胞的观察

首先,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第二,动物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细胞核: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细胞质:液体和流动的。

第二章细胞生命

第一节细胞生命需要物质和能量

1.物质由不断运动的分子组成。以糖融化的实验为例来说明。

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第二,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通常含有碳和可燃物):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无碳):水、无机物、氧气等。这些是小分子。

第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具有选择性,有用的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四、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并产生氧气的过程。

线粒体:它执行呼吸作用,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和“发动机”。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第一,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的例子p55

第二,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DNA结构就像一个螺旋梯

2.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第三,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

1,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2、同一物种的个体,染色体在形式、数量上保持一定。

3.染色体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染色体的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出现严重的遗传病。

四、细胞的控制中枢是细胞核。

第三部分的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一、生物体从小的成长是由于: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

第二,细胞分裂

1,染色体复制

2.原子核分为两个相等的原子核。

3.细胞质分为两部分。

4.植物细胞:在原始细胞中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侵入,形成两个新细胞。

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