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读‖「未来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教师必读‖「未来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未来教师的工作模式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我们谈论未来教育和未来教师的时候,我们指的是多长时间的未来?五年太短了,我们很难想象十年后的情况,所以我们说的是未来五到十年的教育。“未来会怎样”和“未来应该怎样”是不一样的。“未来会发生什么”是未来学家做的事情,就像天气预报员预测明天会是多云转晴。“未来应该发生什么”指的是设计好的未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期待的,也就是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谈论的是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育有两种思维方式,一是看学生缺什么,二是看学生有什么。学生缺什么的思维方式是指每个人按照外在的标准应该掌握多少知识,学生缺什么就会给他们补充什么。比如学生英语知识欠缺,老师会教他英语知识;缺乏数学知识,老师教他数学知识,这是一种有缺陷的教育模式。想成为一个人,就得达到一定的标准,否则就不是人。这就是现在的教育模式。看学生的思维方式。第一,承认自己是一个人。看看你现在有什么,然后老师会帮你找出来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方法,老师作为园丁,如果目的是建一个牡丹园,除了牡丹之外的都要砍掉,这对牡丹是好人,对其他植物是坏人。另一种教学方式是老师承认每个孩子都值得保护,每个天赋都有价值,就像自然保护区的每个生物都值得保护一样。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很低,不是因为大学扩招,也不是因为教育投入不足,而是因为我们的老师是在做过去的教育,而不是未来的教育。传统教育压抑学生的个性。在智能机器时代,我们应该改变教育方式,解放学生的个性,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潜能。

每个孩子的天赋和激情都是宝贵的。学校的宗旨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引导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激情,扬长避短,帮助他把自己的激情和天赋变成对别人有价值的东西和事业。这个时代,我们更多的是在追求心理需求。人的最高心理需求是为他人服务。真正的快乐一定来自于你对他人和世界的价值。老师的责任一定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帮助每个学生成长。今后教师的工作形式一定不能以教学为中心。我觉得老师不是园丁,而是学习博物馆的建造者,是帮助学生做好自己项目的项目经理。是人生导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实现人生的价值。

未来的教师需要什么素质?

未来教育提倡个性化学习,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个性化学习过程和个性化学习结果。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是指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得快一点或慢一点,但最终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是结果的个性化。在机器时代的差异化竞争下,你越独特,越个性化,你就越有价值。

传统教学不可能一对一。一个老师要教30-50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如果班里的学生差异太大,集体统一的教学效率很低。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信息和知识,我们必须重新考虑是否有必要上课。我们一定要上40-50分钟的课吗?初一英语课和数学课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吗?传统教学叫预备学习,学习是为了未来,不是“填鸭式”的。

在个性化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人才的多元化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教师要想保护原生态的多样性,教师必须是多元化的。老师是人,不是传递知识的机器。教师要回归人性,什么是天赋,什么是追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多元的教师群体中,我们应该能够包容、支持和理解他人的优缺点。真正的合作必须是互补的。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社区的建设者。建设一个社群,关键是社群中的每个人能否得到充分发展。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不应局限于教学本身。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是不同的。教学是短期和暂时的,效果可以评估,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法评估。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不允许学生不及格,老师希望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能提高。事实上,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失败、成功和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经历的。

教师要学会从人性的角度与学生沟通,树立领导意识。让学生印象深刻的一定不是教他乘法表的老师,而是曾经严重打击他们自信心或者帮助他们改变人生的老师。一个学生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很有价值的人,但是园丁却摘了玫瑰,只照顾牡丹。老师是残忍的园丁,我现在特别不想当园丁。

人工智能未来能取代人类老师吗?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那么好,那么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老师也没有存在的必要。让机器工作吧。至少在短期内,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比如训练人工智能识别一张图片,需要输入很多信息,但人一下子就能看懂。人和机器有几大区别:第一,人发现问题,机器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教机器做一些事情,但是机器不知道它能做什么。教学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从过分强调解决问题到发现什么问题值得解决。第二,机器不具备社交属性。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给机器编程序和人聊天,但都是虚构的,事先准备好的。第三,机器不具备心理属性。比如为什么一些名企有很多机器在工作?因为机器不会抑郁,也不会跳楼。

有专家认为,未来老师会有精细化的分工,有的老师会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有的老师会利用人工智能成为全能型老师。我不完全同意。我前面说过,教师在某一学科的知识并不重要,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再需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未来老师在自己的领域会越来越强,每个老师都必须是优秀的老师。其次,人工智能可以批改主观题,但不能判断学生的小说写得好不好。人工智能判断的前提是有预设的标准,而创意产品是没有标准的。目前人工智能解决的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就像现在的考试,任何考试都不可能考察学生有多优秀,只能考察学生有多平庸。即使他们拿到100分,也很平庸。我经常开玩笑说爱因斯坦和高中生考物理,都考了100分。我们可以认为爱因斯坦和这个高中生是一个级别的吗?肯定不是。

未来教育的变革是培养每一个学生在兴趣和激情之间达到一个优秀的水平,这是人工智能无法达到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过去有关,老师教的是过去的知识和过去的解决方法。如果明天和过去一样,过去的知识肯定是有价值的。一旦出现突变,过去的知识就没有意义了。人工智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做出来的东西,不可能创造未来。人们只能根据过去推测未来,不可能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那么基于对未来的想象,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的教师呢?老师不是单一的角色,他要承担很多社会责任。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承担教师的传统责任,铁肩担责,重道德。当我们谈论教育改革时,有一个人不得不开始。为什么那个人不是我们自己?我在美国主张,教师本身的社会属性是参与改革,而不是被动接受改革。老师不是在培养学生进入未来,而是在创造未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教育会有很大的变化。第一,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选拔机制。目前我们选择老师是根据几个简单的标准和老师的分数。我们应该以多元化的方式选拔和培养教师,注重教师差异性的价值,而不是同质性的价值。第二,培养老师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老师有社会属性,有心理属性,有心理价值,不能避免把我们当机器。第三,培养教师利用资源的能力。利用不同的资源,不仅仅是人工智能,老师要善于利用全局资源,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好的学习环境,一定是一个营养丰富,孩子愿意从中成长的大环境。我觉得机器和人的分工应该有一个道德判断的问题,应该反思机器本身带来的价值。是否应该让学生和机器打交道,是否应该把责任交给机器,值得每一个老师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