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的原文和译文

《江雪》是一首押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我整理的《江雪》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

江雪

柳宗元

那些山中没有鸟儿飞过,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踪迹。

河上的一只小船,一个渔夫穿着他的网虫蛾;独自垂钓,不怕冰雪袭击。

翻译

山鸟俱绝;所有的路,没有人的迹象。

独自在江上,渔人戴笠;独钓不怕冰雪。

给…作注解

绝对:没有,没有。

万静:虚指千道。

人的脚印。

孤独:寂寞。

簕尻:碧衣、笠:竹篾帽。(“枪”,古代用于防雨的衣服;“戴”,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一个人:一个人。

做出赞赏的评论

柳宗元写的山水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客观境界相对幽静,而诗人的主观心境相对孤独,有时甚至过于孤独,过于冷清,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就是这样。诗人只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寒冷的画面: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一只小船和一个老渔夫在冰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的东西:世界是如此纯净而寂静,一尘不染而又寂静无声;渔夫的人生是那么的崇高,他的性格是那么的孤傲。其实这是柳宗元因为痛恨当时唐朝的没落社会而创造的一种想象中的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是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想详细描述的东西很简单,但它只是一只小船,一个戴着蓑衣和李帽的老渔夫,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钓鱼,仅此而已。但诗人为了突出主要描写对象,不惜用一半的篇幅来描写其背景,并把背景做得尽可能广阔,几乎到了无限的程度。背景越广,主要描写对象越突出。首先,诗人用“钱山”“万景”这两个词来衬托后面两句话中“独划船”“独钓鱼”的画面。没有“千”和“万”这两个字,后面的“孤独”、“独立”这两个字就显得平淡无奇,毫无感染力。其次,山上飞的鸟,路上走的人,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最一般的形象。但诗人把它们放在“钱山”“万景”之下,加了一个“绝”“灭”字,一下子把最普通、最概括的动态变成了极端的寂静、绝对的寂静,形成了不寻常的景象。所以下面两句话以前是静态描述。因为放在这种绝对安静无声的背景下,所以精致,活泼,热闹。也可以说,前两句本来就是陪衬的眼光。按照一般的理解,勾勒出轮廓就够了,没必要花大力气去雕琢。然而,诗人就是不这么处理。这就像拍电影,背景的每一个角落都用多少次特写解释清楚,反映清楚。写的越具体越详细,就越夸张。后两句,本来是诗人有意描写的对象,结果变成了远距离镜头,缩小了许多倍,给读者一种空灵的感觉,看得见,摸不着。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渴望展现给读者的崇高而超然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遥远感的形成,主要是作者在全诗末尾加了一个“雪”字,与“江”字连在一起的效果。

这首诗里,万物皆雪,山皆雪,路皆雪,“千山”“万景”皆雪,使鸟飞去,人消。连遮阳篷和渔夫帽都被雪覆盖了。但作者并没有明确将这些场景与“雪”联系起来。相反,在这幅画里,只有姜,只有蒋欣。江当然不会储存雪,不会被雪覆盖,即使掉进河里,也会立刻变成水。而作者只是用了“寒江雪”一词,将两个关系最远的意象连接起来,给人一种模糊、遥远、狭窄的感觉,形成了一个远距离的镜头。这使得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更加集中、灵巧、突出。因为连河面似乎都积满了雪,连没有雪的地方也积满了雪,完全描述了大雪密密麻麻、厚厚的情况,完全烘托了水天一色的氛围。至于上面用了一个“冷”字,当然是指出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是安静地书写渔夫的精神世界。试想,在如此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不畏严寒,不畏风雪,忘记了一切,全身心投入到捕鱼中。他的身体虽然孤独,但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令人肃然起敬。这种被照亮和美化的渔父形象,其实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可见“寒江雪”二字是“点睛之笔”,它将全诗的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形成了一个简洁概括的画面,也塑造了完整突出的渔父形象。

用具体细致的方法描绘背景,用远距离的画面描绘主体形象;精细的和极度夸张的概括在一首诗中错综统一,这是这首山水诗的独特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