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EIA?
什么是EIA 1 I .什么是EIA?
通俗地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核心是提前预防,但很多企业犯了一个错误——即使环评提出的对策和措施被批准,也不代表企业在后续的环保检查中就有了“金牌”。也就是说,环评对可开发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先进的预防对策和措施,但书面可行性批复和实际考察过程仍然是独立的。
比如通过环评报告,企业提出利用脱硫脱硝等设施,帮助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但如果企业实际生产不开放处理设施,这和不做环评没什么区别,所以环保部门还是会对这类情况进行处罚。
即使环评通过,设施也要开工,环保督察一个月例行检查一次、两次、四次。实际排污数据不合格的,将依法处罚。所以企业要做的不是通过环评,而是如何将环评的承诺交付给环境。
二、如何“评价”环评?
详细信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粗略来说,中国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这样的: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首先提出项目并能够识别和评估所有可能的重大影响,然后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然后生成明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最后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环保部门)得出及时明确的结论。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其实每个环节都有很多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这也是环评不断精简改革的原因。2017,65438+10,1环保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只需要网上备案环境影响登记表,不再需要填写复杂的表格,后续流程需要更多类似的精简。
三、环评和排污是两回事。
除了不了解环评的基本概念和流程,还有人把环评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混为一谈。我国对污染源的环境管理有两个重要制度,一个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个是排污许可证制度(其核心是排污许可证)。虽然它们密切相关,但审计过程和职能是独立的。总之,环评重在事前预防,排污许可证重在事后监管,环评和排污许可证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独立。
很多企业在环评过程中提出的污染源管理要求根本没有落实,环评和排污制度被画成两张皮。排污许可证没有加载环评中提出的污染源排放特征、排放量、环境管理和监测等信息,未能充分发挥排污行为精细化控制的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影响评价
其实,环评不仅仅是企业主的事,更是“环境评估员”的责任。理想情况下,环评过程与企业的关系是:现场勘察、过程了解、现状监测、综合分析、影响预测,然后是结论和建议,思路清晰,专业性强,企业配合并尊重。
然而现实却大相径庭——中国最早的环评是由环保行政机关的上级审批机构进行的,机构、人员、项目、效益都靠“领导脸色”;在外面,经常受到企业的防范和抵触。虽然这几年环评机构的独立性越来越高,但是参与制度还是有“困难”,有时候书本上的参数也要迎合一些人心中的“参数”。
近年来,关于环境保护的社会事件频频发生,最严格的环保法颁布,环评与排污严格挂钩的步骤也大踏步前进。企业应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生产监督价值,并具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企业在自我升级的道路上,寻求技术、工艺、品牌、模式的跨界和突破,让产品和生产过程更加环保,真正提升产品的核心价值和企业的无形价值。
环评机构、环保部门和审批它们的立法部门也要适应新的形式,重新梳理环评报告的内容与实际生产排污过程的责任关系,制止一些人把环评当“剑”、一些污染企业把通过环评错当成安全排污的“通行证”。
什么是EIA?2环境影响评价(EIA)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简称,是指对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一般来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对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措施和对策。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应用。
步骤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包括一系列步骤,这些步骤是按顺序进行的。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可以不同,每个步骤的顺序也可以改变。
一个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基本适应所有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能够识别和评价所有可能的重大影响;
第二,比较各种备选方案(包括项目不建或区域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和缓解措施;
第三,制定明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 ),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理解可能影响的特点和重要性;
四、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
五、及时明确结论,为决策提供信息。
调节系统
如何利用环评参与宏观调控
1,措施坚决实行全国环评“一票否决”。凡违反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一律不予批准,凡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实施。
2.机制创新积极建立和完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本地区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未进行区域产业规划环评、规划环评未通过审查、规划进行重大调整或修改未重新或补充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查的,该区域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受理和审批。
3.2009年环评管理新举措
批量审议和核减程序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审议程序,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和常务会议进行审议。
便捷高效缩短时间项目受理时间由原来的五天缩短为两天,项目审批会议次数由每月一次调整为每月两次。部分项目按需审批,为保增长提供有效服务。
在保证环评质量的前提下,根据项目的环境影响实行分类评估、分类审查、限时办结,对“两高一资”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其过快增长,同时对其他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项目简化项目评审流程。
4.严格遵守“四不批准、三严格”原则
国家为不符合环境保护法的建设项目设置了“防火墙”。“四不批”即凡是国家明令淘汰或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一律不批;对环境污染重、产品质量低、能耗物耗高的项目,特别是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项目,不予审批;环境质量达不到环境功能要求,项目经济效益虽好,但当地环境质量达不到环境功能要求的,总量指标项目不予审批;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
“三严”是指严格限制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项目;严控高能耗,就是对工业发展中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污的项目进行审批,坚决杜绝以所谓技术改造、拉动内需等名义淘汰的项目;严格按照总量控制要求,将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地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约束条件。
5、“区域审批”纳入日常监管。
所谓“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存在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该企业或该地区或其境内除循环经济项目以外的所有项目,直至其违法项目得到彻底整改。
2007年6月5438+10月10,原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使用“区域限批”政策,对严重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处罚,对4个行政区域(唐山、吕梁、六盘水、莱芜)和4个电力集团(华能、华电、国电、大唐国际)暂停审批。这是环保部门近30年来首次使用这一行政处罚。“区域限批”立竿见影,遏制了违规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效果比以往任何一次环评风暴都要明显。
2009年6月11日,环保部发布“审批限制令”,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建设项目(新能源和污染防治项目除外)、山东省钢铁行业建设项目实施“审批限制”,严重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环保准入条件,引起巨大反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也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区域审批限制”。
将“区域限批”纳入日常环境监管,让运动风暴变成了常规制度,让暂时的“停工”变成了推动产业升级的平台,让环评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发挥更大作用。“区域限批”成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前景预测
人事部在2004年对某些方面做了一个权威预测:环境工程师(环保)将是未来几年最热门的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工业卫生学者和毒理学家、生物环保、化学环保、工业环保等人才。估计很多同学就是被这种“美丽传说”吸引,高考后选择了环境专业。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向来分析环境工程师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
一、就业情况:工作好找,工资不高。
环保专业被评为加强21世纪最热专业。然而,在当前蓬勃发展的毕业生供需会议上,环境专业人士受到了冷遇。这是因为在具体的环境治理行业中,投入往往大于产出,他们赢得很少。除环境咨询业务和环境技术服务业近期每年盈利1亿元外,其他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所以与此相关,环境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很好,很多同学入学前觉得专业很光明,入学后才发现很难找到工作。
二、技术类岗位:学习能力更重要。
目前环境工程的主要工作方向仍然是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处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废处理、污水处理、给水处理。涉及行业多,目前就业应用广。烟气处理是目前最热门最抢手的,工资高。
三、销售专业:专业性弱,选择面广。
企业在招聘大部分环保产品销售岗位时,会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毕业。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可以给客户做专业的讲解,也可以承担一些售后服务职能。
第四,研究:只选择有用的。
以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为例,取得“中级分析操作工证书”和“高级分析操作工证书”是该专业的基本要求。另外,你可以根据自己理想的目标职业来选择这个证书,比如“室内环境检测中级证书”,从事室内环境工作的可以选择“环境工程设计证书”。还有一些基础的申请证书,比如英语,计算机证书,AUTOCAD认证,雇主也会考虑。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过程,它侧重于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开始之前环境影响评价的预防作用。在决策或开发建设活动开始后,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环境监测计划的实施和持续研究继续进行,其评价结论被不断验证并反馈给决策者和开发商,以进一步修改和改进其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为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科学、公正、务实,遵循相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