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差异
根据新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每种语言都承载着它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谈到英语教学,我们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
(一)中英文化的一些差异
首先,从词汇的文化负载看差异
词语往往承载着许多文化内涵。比如在中国,虎代表百兽之王,词汇中经常出现“虎进门,虎在龙盘,虎当道”等词语。但是在英语中,老虎被狮子代替了。比如英国的外号,还有前段时间播出的动画片《狮子王》。再比如,狗在汉语中往往带有贬义:狗腿、狗奴等。在英语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比如像牛一样有力(翻译:像马一样强壮),忙的不是忙人而是“爱管闲事的人”,红茶不是红茶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黄书是脏书。所以,照字面翻译,就闹大笑话了。
第二,从名字和头衔上看区别
1,结构差异
众所周知,名字由姓和名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是名+姓,而中国人的排列是姓+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和两国人民的价值观有关。由于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崇尚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对英国人影响很深。所以这个国家的人民有很强的个人主义,体现在名字至上的形式上。
中国封建历史悠久,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要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了一种群体本位主义。于是就出现了把家族标志——姓氏放在前面,代表个人的名字放在后面的形式。
2.使用姓氏的差异
因为我国的姓氏早在古代就源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我们往往以出生地、封地、官职、爵位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并把姓氏视为一种荣誉。所以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是极其谨慎和谦逊的。
而英国人则在名字的使用上充分展现了自我和自由。有的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厨师);有些人用家庭关系的名字,如:约翰逊约翰逊杰克逊;有些人以天气和季节为名:雪斯诺(雪)霜Mayfrost(霜),夏夏(夏);有些人以圣经人物命名:Bibble Baibl(圣经);以长相之名:Strongstrong(强壮),朗费罗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的名义:阿普洛阿波罗(太阳神)、许曼(婚姻之神)、马尔斯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公牛公牛(Bull)、狼狼(Wolf)Rose Rose(Rose);有的以日期命名:五月梅(May)和星期日桑迪(Sunday);以对象的名义:石头柊司(石头),房子房子(房子)等等,各种各样,不分美丑。有驼背,坏人,胖子,瘦子,教堂和灌木丛...所以我们在翻译英文名的时候经常用音译而不是直译。
但在取名上有一个更大的区别,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后代和其他劣等人要避开长辈和尊者的名字,不能直呼长辈和尊者的名字。比如唐太宗取名李世民,结果观音菩萨改名为观世音菩萨;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从未因为母亲名叫海棠而吟咏海棠。在英语国家,长辈以子女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所以出现了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这样的称谓,以及孙辈的同名。
3.称谓的差异
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和英国人都喜欢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密。但上下代的称谓差异很大。在中国,要严守上下辈之分,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这不一定严格遵守。在非正式场合或者双方关系比较亲密的情况下,往往会直呼对方的名字,对父母、老师、领导、长辈都是如此。父母被直呼其名是常有的事。
在称呼亲属时,中国人把亲属划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把亲属划分得很粗。比如叔叔这个词的中文意思是叔叔、舅舅、有无血缘关系的舅舅,这是一个统称。这与两国人民的家庭观念有很深的关系。
另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在英语国家就不是这样了,比如王老师——王老师/小姐/夫人而不是王老师(但这种错误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上出现过)。
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单词必然会出现,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单词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电子邮件图文电视(图文电视)
主页(首页)手机(手机)...
第三,日常谈话的规则和习惯
因为我们对语言的听说能力还是不够重视,尤其是有些词在特定语境下如何使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从语法角度或语言学角度看都没有问题的句子,却不符合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或者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形式,俗称中式英语,出现一些可笑的错误。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1,对表扬和感谢的反应有有趣的差异。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当他们遇到外国人的赞扬和感谢时,外国人会说:你做得很好。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哦,不,或者嗯,一般般。这种反应会导致编者的不悦。正确答案应该是:谢谢。
2.电话开场白的差异
你好,我是梅。那是玛丽吗?这是一个简单的英语电话开场白。你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中文,想当然地认为我是,你是被使用了。
3.其他差异
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隐私,而英国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年龄、收入、婚姻和家庭状况等问题,这是英国人极为讨厌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不关你的事。(不关你的事。)
还有一些成语。比如圣诞快乐应该是圣诞快乐而不是快乐的圣诞节,这也是幸福。只是因为习惯(这个错误在初中英语海岸版教材中出现过)。
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汉语和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这里就不细说了。
(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中英文化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差异,我们的母语——汉语必然会对我们的英语学习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来避免母语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件事:
首先,在做好日常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学生可以做一些辅助的课外阅读,或者组织观看英文原版电影、视频、vcd。通过使用互联网,一些社会文化内涵,如声音、沉默、有形、无形、文字形象等,可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到最真实的英语世界。
其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课堂上用纯英语授课,营造一些英语听说的氛围。通过创设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练习,使学生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在实践中增强应对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只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理解,学生才能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