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中国,一个人掌握英语能得到什么好处?
小宇不喜欢外语的同学经常抱怨以下几点:“以后不出国,不移民,不进外企。我为什么要花十几年时间学外语?”“世界上说英语的人没有说汉语的人多。为什么别人学不了我们的语言?”“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再过两年,实时翻译机就出来了,那你还花精力学什么外语!”
这些都是不想学的借口。学过的知识总有用得上的时候,只看你有没有动了用的心思。这里小宇举一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例子:有生活常识的同学都知道鸡蛋不能放在微波炉里加热。但是小宇不止一次看到有人把鸡蛋放进微波炉加热,有一次操作者是某名牌大学的理科生。这些都是没有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生动例子。其实回忆一下微波炉的加热原理就很容易明白什么能加热什么不能加热了。
学习外语也是如此。只要你想,你随时可以使用它。比如小玉现在右手边有一款曼秀雷敦防晒霜,上面写着“UV超保湿啫喱”。再花哨的中文包装,“凝胶”也能说明防晒霜的质地很好涂。
那么除了找到使用它的场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学外语呢?这里小玉从宏观的角度和你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如果用写高考语文作文的思路去写英语学术文章,小宇可以确认分数会很低100%,因为我们中国人写文章的思维完全不同。英语学术写作首先会学习批判性思维,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没有学过的。在英语学术写作中,要求论点结构的严谨性、准确性、学术性和逻辑性。
比如小玉在大学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交通的学术文章,其中一句翻译成中文大概意思是“在某种程度上,市民更喜欢坐又快又便宜的地铁”。讲师纠正后问了我以下问题:1,“某种程度上”。这是什么程度?2.有没有数据支持「市民更喜欢坐地铁」?从那以后,我每写一篇学术文章,每一个论点都会被论据充分证明,我的用词和句式都会被严格研究。
想要深入一种文化,只透过那层面纱看人,是无法真正了解那种文化的。语言是渗透说这些语言的人的文化的唯一途径,语言相当于他们的密码。
比如中国的唐宋诗词翻译成英文,从来没有那种意境。比如中国人熟悉的“明月几时有?”?满月会出现多久?手握酒杯,我问天空。“突然失去了魅力。同样,在翻译其他语言的作品时,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原著的魅力。
第三,学习外语有助于增强一心多用的能力。
熟练使用两种语言的人表现出更大的认知灵活性,容易适应意想不到的环境。双语切换的结果是脑力被激发,一个任务可以快速切换到另一个任务,从而导致多任务处理能力的增强。简单来说,学习外语可以锻炼大脑的切换能力,甚至降低得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