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词典》中的英语词义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词汇;意义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623.31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9-010x(2007)05-0031-03。
一.导言
漂亮的英语几乎是风靡全球的工具语言。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是很多人的梦想。想象一下,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成功的对话和交流时,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而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正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并把它作为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用1万到200万的英语单词在汪洋单词的大海中遨游,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为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学完英语后只能掌握2000个左右的单词,与基本能达到日常会话的5000个单词相差甚远。由此看来,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在这里,我只谈英语词汇意义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尝试和想法。
第二,抽象的字面意义和具体的文本意义
顾名思义,所谓英语词汇意义教学就是向学生解释英语词汇的意义。词汇所谓的“意义”,其实是指一个词本身的抽象意义,是静态的,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即字面意义。比如字典里一个词的定义就是典型的抽象意义。众所周知,一个词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比如一个句子或一篇文章。相反,它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没有任何意义。例如,根据词典,英语单词“book”作为名词有以下七种基本的字面意义:①书、书、笔记本、书面作品;②(大写)圣经;3卷,文章;(4)一本书(用于邮票、门票等)。)和一个(装火柴等的)包。);(5)赛马投注记录;6(复数)商业账簿、记录等。;⑦(戏曲)歌词剧本,但脱离了语言使用的语境或话语场合,上述七个抽象意义是不确定的,因此没有交际价值。一旦在特定的语境中,“书”就具有了交际价值,从而消除了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说:“请打开你们的书,翻到第45页。”我们可以立刻确定“书”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表达“书”的语境意义。同样,在另一个场合,比如几个演员在谈论他们在一本书里的角色时,他们所表达的语境意义就变成了一个“剧本”。可见,理解一个词本身的意思,即字面意思,并不等于理解其上下文意思。而我们学英语是为了交流的需要,也就是学以致用,否则,学习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是由几篇课文组成的教材,而不是字典,这足以说明词汇的具体含义应该由我们的学生掌握,由我们的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而过分强调语境影响下的具体意义,即课文或句型中的书本意义,往往会使我们的学生把一个词等同于那个具体意义,结果学生看到这个词就只联想到那个意义,这是对英语词汇意义的片面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些因素,如语境等因素发生变化,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所学的词汇。所以要充分掌握一个词的多重含义,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指出一个词的多重含义。
第三,多义词的艰难选择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可能讲解几乎无限的词汇内容,而且即使讲解了,学生也会因为没有重点而被浩如烟海的词汇含义所迷惑。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尽力筛选出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实用的、适合学生接受的词汇意义。
我们以上面提到的“书”为例。比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本英语书”。这里的“书”的语境意义是“书”。作为一个新词,这层意思必须说出来。如果你面对的是刚开始学英语的小学生,说明这一层就够了;如果你是中级学生,意思可以引申为①和④的意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和提到这两个意思;高年级学生可以进一步揭示①、②、③、⑦,因为他们在此期间听过或读过这类“书”;如果是专业人士,也可以重点解释④、⑤、⑤,因为这些含义可能会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可见,面对众多的词汇意义,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的水平有选择地进行解释。不考虑学生的因素,把单词的抽象含义全部列出来,然后稀里糊涂地讲,是非常不可取的。
第四,词性转换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词的意义来源于其词性的变化。我们也以“书”为例:它可以做动词,有以下几个抽象含义:①记录(订单等。)在账本上②(指警察)登记控告(某人);预订(座位),预订(门票),接受预订或门票,聘请某人担任演讲人、表演者等。事实上,词性转换的用法在汉语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是名词的被动用法,如:帮助人们惩罚,将他们绳之以法,等等;形容词的使役用法,如:所以,天要塌下来给斯里兰卡人民,首先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等。
在英语中,词性转换的现象更为普遍和频繁。词性转换已经成为英语语言生成新词的重要手段,因为这种方法是所有构词法中最简单的,人们不用考虑新词的拼写,只需扩展一个旧词的意思。据统计,从二战到20世纪80年代,由词性转换产生的新词占同期所有新词的10.5%。此后,随着科技的大发展和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更多的新词是通过词性转换获得的。教学实践表明,利用词汇的词性转换功能扩大词汇量是最简单的,同时掌握一些词性转换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个词的词义的记忆。
在各种词类词汇中,许多词类可以相互变化,从而导致词汇意义的变化。这个变化很复杂,但是可以说有很多公式化的东西在里面。一般来说,形容词和副词各有七种转换功能,名词和动词有六种,介词、连词和数词有五种,代词有四种,象声词有三种,冠词有1种。其中,名词转动词是现代英语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转换法中最活跃的构词方法之一。自英语产生以来,它就存在了,而且在当代英语中,它正成为一种迅速发展的趋势。它应用广泛,经常出现在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老师一下子给学生列出词性转换的方法是不明智的。但在接触的课本和习题中撞见例题,不趁机提示,很可惜。
第五,词语的伴随意义
在众多的词汇意义中,有一种意义是应该提倡解释的,那就是词汇的伴随意义。伴随义是英语“内涵”的一个汉译术语,来源于中世纪拉丁语“connotionem”,指一个词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附加意义。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ery Leech)指出,伴随意义是一个表达单位的交际价值,是通过表达单位的指称所传达的信息。生成语义学创始人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在1973的论文《模糊限定词与语义标准》中充分肯定了伴随意义作为词的语用意义对句子的影响,并指出词典释义应包括伴随意义的内容。随着英汉综合研究的深入,一批中国学者逐渐意识到双语词典应该设计一个“文化注释”或“民族文化意义”。因为伴随意义多与文化有关,有趣,所以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生对学习非常感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休闲,甚至是享受,所以学习效率极高,学生也愿意在课后经常使用这些意义。比如英语初学者,尤其是调皮的孩子,总认为“狗”这个词是用来骂人的,但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养狗不仅仅是为了打猎、看家,也是为了做伴。有的人没有儿女,就带着狗代替。很多狗可以得到相当多的“优待”,甚至是“特权”。在语言上,人们也习惯于把“狗”当“人”。例如,“头儿”是最重要的人,“幸运儿”是幸运儿,“人人都有出头之日”就是“人人都有出头之日”。可见,狗不仅仅是只能引起人反感的动物。
教师在解释表示颜色的词语时,可以顺便比较它们在中英文中不同的伴随意义,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在中文中,红色象征着繁荣、庆祝、爱和幸福,而在英文中,红色代表愤怒、敌意、挑战和危险。绿色在汉语中代表春天、重生和希望,而英语中的“绿色”往往与缺乏经验和嫉妒等贬义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文化中,蓝色意味着庄严和严肃,而英文单词“blue”常用来表示沮丧、抑郁或淫荡和肮脏。因为表示颜色的词也有表示精神和心情的伴随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布朗先生:布朗先生是一个很白的人。前几天他看上去脸色很差。他最近一直感到忧郁。我看见他时,他正在沉思。我希望他很快就会恢复健康。)布朗先生是一个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看起来不太好,最近他一直很沮丧。我遇见他时,他似乎心事重重。我希望他会很快振作起来。)
对英语单词的伴随意义的解释,实际上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接受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关心表达奠定了基础,如:爱我,爱屋及乌/身强力壮/一贫如洗/笑掉大牙/等等。
不及物动词结论
当然,一个词汇意义的扩展范围取决于具体情况。对于词汇的功能,我们应该强调它的实用性,而对于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强调它的趣味性。不分好坏罗列词汇意义的做法,只能让学生一头雾水,对英语望而却步;相反,在教学中准确地选择一个词汇意义,必然会改善英语课堂的活跃气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从整体上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在英语词汇意义教学中,我们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扮演“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代理人”的角色,让我们的学生“学而知之”,然后“学以致用”,最后“学习创新”,因为我们学习西方语言和了解西方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词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尽可能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一个词的各种含义,而且要让学生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实现自己内部的认知和思维变化,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这些含义。
参考资料:
[1]贾雨欣。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吴,。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王国安,王晓曼。汉语词汇的文化透视[M]。上海:汉语词典出版社,2003年。
[4]魏志成。英汉对比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余东明。意义和指称的语用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