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上英语课有用吗?
但并不是说想学好英语,多听多看很多纯英文原版内容就够了。答案是否定的。
光输入很多是不够的。
就实际操作而言,单纯使用大量的输入法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也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对口语有所帮助。只输入不输出的学习模式有时容易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很难马上学会并运用。尤其是对于近期想出国或短期内需要与外国人交流的人,以及对提高口语有迫切要求的学习者,大量的输入策略都有其局限性。
为什么大量的输入不能快速提高口语和写作的输出能力?不了解这个问题,就找不到解决口语写作的突破口。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你学的东西不一定有用。
1,学以致用很难。即通过听和读所学到的材料不一定用在实际的口语写作中,学和用往往脱节。最常见的就是主题不符。这和备考差不多。你中国近代史学的很好,但是你马上要考西方古代史了。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即使是同一个题目,学过的也不一定马上能用,想用的也不一定会学到。当你造了矛,但打仗时需要盾,这一仗就很难打赢。不能学以致用的东西很容易忘记。
2.想用的东西往往学不会。在实际的口语交流中,我们很难完全从所学的英语材料中找到我们需要的词汇和语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已经学习英文版《哈利·波特》半年了。但是第二天会有一家外国电子产品代理商来拜访您。哈利波特里学的英语表达大概没什么用,但是你想说的话不清楚用英语怎么说。
第二,学习不一定就是学习。
是你所学到的。在听和读英语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并不太在意单词的顺序和时态等语言形式。也就是说,它注重语义(什么意思,什么时候用,为什么用),而忽略语法(句子是怎么构成的)。
这就导致了投入不等于产出。因为输入和摄入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大脑的注意、比较和整合,输入才能转化为输出。
在输入和输出中,有一个摄入距离。
例如,这个英语句子,一旦你知道该听什么,你会发现你的伴侣在争论中比你意识到的更加始终如一。(翻译:一旦你知道该听什么,你会发现,吵架时,你的配偶会比你想象的更温柔。只有这个词有点难。理解这个词,即使不太注意语序,也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就像中文的“我中午吃饱了”这句话,虽然语序不对,但我们还是可以完全理解的。这就是大脑在听和读的时候是如何工作的。我们说话和写作时必须包括正确的语法形式。当我们想重复时,我们可能记不起正确的单词。即使你能记住说出这个英语句子所需的所有单词,但语法上准确地表达出来又是一个难题。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看大家能不能准确的重复这句话。你应该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差距。
著名的语言学家Butzkamm发现了一个显著的事实,能够理解和能够使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因此,他对克拉申的可理解性概念进行了重要拓展,将可理解性输入分为理解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双重重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部重写的世界名著,只用500个常用词表达,我们听和读都没问题。但是,如果让我们脱离材料复述,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无法表达。因此,他提出要关注所学语言的特殊语言结构,使语言形式能够被理解(即注意到)。这样,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可以更加有效。
你可以轻松理解相声段子,阅读金庸小说,但复述其基本内容却非常困难,更难达到原文的文采和神韵。这就是你在看了无数漫画小品之后,并没有增加多少幽默细胞,在看了大量小说之后,文笔依然提升不大的原因。
千百年来,为了解决这一输出问题,外语学习者采取了背诵、复述、交际练习、语法规则应用等多种方法,效果十分有限。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而且过程惨不忍睹。
多语种天才本尼·刘易斯创造的“个性化脚本法”立竿见影,针对性强,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输出的百年难题。本周五将发表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