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留学圈的存在。
拼房租,拼作业,拼空虚寂寞,拼永远陪伴你的蜘蛛蟑螂。
但是...这样一个我可以每晚仰望星空的地方...总是给我多一个多待一会儿的理由。
2
澳大利亚有大量的中国人。以我们学校周边地区为例。如果你住在学校旁边,你不需要说一句英语。中国的超市,中国的餐馆,中国的理发店,甚至是幽灵经营的商店都雇佣中国人...总之,你可以过得很好。学理工科的话,不需要做陈述,也不需要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也行,中国那么多学生,聚在一起就好),上学基本不需要说英语。只要你会说简单的日常购物语言,用英语回答问题,做作业,你就能和中国过上好日子。所以在中国的人都愿意和在中国的人聚在一起,尽量少用英语,生活尽量方便。
这里的课程分为三种形式:讲座、辅导和实验。
讲座就是讲师讲一些高大上,玄学的东西。讲师在这里叫讲师。上课要叫老师,就要叫先生(美国人不管是不是教授都叫教授)。
Tutorial就是导师(美国叫助教,中国叫助教)讲一些接地气的东西,讲师不想讲的脏活,具体怎么做题。
Lab是实验班,一般只有工科才有。比如电子工程的实验室就是去实验室接电路板,编程的实验室就是去机房写代码。文科班没有实验室,但是会有一个研讨会,也是导师主持的。
一群中国人不上课的时候一般做什么?基本活动如下:
学习烹饪,朋友圈发烹饪图。
一起去海边烧烤。那就是买点肉,去海边的公共烧烤设施一起烤。这是中国人的主要社交形式之一。
一起出去唱KTV。Ktv大多是韩国人开的,里面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歌曲。
一起进城吃饭。三国杀一起。
主要的购物中心关门很早,所以在晚上,街上很少有人。
在华留学生除了上学和课余时间聊天,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打工,但打工的人不多,可能只占一半左右。不工作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太累,找工作太难,反正家里也负担得起。另一类人有太多的钱去工作。
以我个人的观察,出国的人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看到国外的任何地方都令人不快。一切都好,就是待着不舒服。周末没什么可玩的,吃的也比国内差很多,晚上天黑出门哪儿也去不了。没有淘宝,朋友也不多,简直太没修养了。
第二阶段,你至少要出国三年才能适应。还记得有一次租房的时候遇到一个德国人。他告诉我,他来了五年,第三年才习惯。一个白人要花三年时间,更别说一个中国人了。三年后,来自这里的排斥感开始消失,开始觉得没必要回国,但是留在国外还是可以接受的。总之就看哪边发展好了。
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会有较长的间隔。也许你在这里的工作会开始略有起色,或者在这期间,你会结婚甚至生孩子,你会开始适应中国的生活。我感觉中国做的一切都是“对人不对事”。你做什么并不重要。
三
澳洲留学圈本质上是移民圈的预备课程。即使是刚开始不想留的人,也很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朋友影响改变想法,弄个TR或者PR,而家长往往觉得,只要能顺利毕业,留下来定居,孩子出国留学是天经地义的事。
所以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基本是和移民所需的职业评估挂钩的,集中在CS、ACCT cs、ACCT、护理这类英语能力相对较差的专业。看完之后基本都到了通过雅思然后学习natti、PY或者申请州政府担保移民的年龄;当然,有能力的可以通过雅思拿高分或者雇主担保省下一大笔钱。
学习不好的本地学生有500W投资移民作为后备选择。如果他们觉得500W太多,可以找中介花钱做雇主担保。当然,也有人从未打算回国,甚至加入黑暗集团申请难民。
其他方面,这里留学生圈的生活和其他地方的中国人差不多。房子和房子一样,他们喜欢到处玩。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他们的个性会更大。
在开始赚钱之前,我不会整天觉得澳元太高,但在开始赚钱时,我会觉得澳元太低。想从中国买房的时候,感觉澳元又涨了。
玩的地方都一样,但是我们的自然风光不错,天蓝夜黑,还有很多一流的海滩。即使在冬天,当我们晚上抬头看时,我们也能看到星星。
移民城市,推测澳洲主流杨璐人较早不光彩的祖籍背景不会太嚣张;另外,相比其他国家,local还是很好对付的,有些BBQ,钓鱼,footy也有相同的爱好。但即便如此,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习惯在一起玩。
简而言之,这是喜欢自由,不太在意高层办公室工作,不喜欢活在别人眼里,不在乎生活环境有多热闹的留学生的天堂。
对于其他性格来说,可能不太适合。当然,父母和亲人的因素也很重要。
说实话,留学生圈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除了多了解一些故事,对个人来说意义不大。我们连一个真正的社群都没有,有自己的小圈子自给自足。不如地球生物圈,至少有食物链。而这个圈子,或大或小,都被澳洲移民局紧紧控制着,每一项政策都牵动着多少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