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起源
9-10世纪,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日耳曼人(即诺曼人)征服了今天法国北部的高卢地区。但是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很快就被当地说古法语的高卢人征服了。
11世纪,这些法国诺曼人漂洋过海,征服了整个不列颠,统治了不列颠几个世纪,但在语言征服上并不十分成功。这一时期,古英语吸收了大量古法语和法语造的希腊拉丁词,使英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16世纪,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英语以《圣经·钦定本》和莎士比亚戏剧的英译本为代表,但与现代英语有很大不同。
18世纪以后的书面英语基本上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
扩展数据:
英语是许多国际组织或会议的必要语言。竞选联合国秘书长的条件之一是掌握英语。
由于英美两大英语国家相继成为世界强国,并在商业和学术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突出的贡献和领先地位,所以很多人把英语当作一门外语。
或第二语言,大约有3-5亿人把英语作为外语。在欧洲大陆和日本,英语是作为外语学习的最常用语言(94%),其次是法语和西班牙语。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英语是学校必修的外语课程。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不同用法表明,英语越来越被视为国际交流的工具。它不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专属,而是一个中立的信息媒介。
基础英语是用于国际交流的简化英语。它通常被一些飞机制造商和其他国际企业用来编写手册和交流。远东的一些学校把它作为基础英语来教授。
从小学到高中,尤其是中学,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选择英语作为他们的主要或唯一的外语必修课。从1968+0980年代末到1968+0990年代初,中国开始在全日制大学实施大学英语水平考试,作为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必修课和获得大学文凭的标准要求。
200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学习英语的起始年级从初中一年级提前到小学三年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逐步加强。
从1949年到1950年,由于与苏联的密切关系,中国主要使用俄语作为其第一外语。1960后开始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尤其是1983后。高考时,英语和语文、数学等科目一视同仁。
在此指导下,中国大陆的高中课程基本上把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必修课。全日制普通大学,除非英语外语专业外,英语一般作为必修课,其他外语作为选修课;非英语专业的语言类专业,一般同时要求英语作为必修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