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的特点

旗袍起源于旗人的袍服,而当时北京是旗人居住最多的地方,所以直到清末民初,旗袍都属于后京派文化。清代旗手的袍服有男袍和女袍,但因为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起源于旗手的袍服。清初的旗女袍,比较细长紧身,袖子窄,样式简单,到了清末,已经变得宽大复杂。辛亥革命后,大部分旗人放弃长袍,改穿长衣长裤,所以20世纪10穿旗袍的人很少,20世纪20年代才略有恢复。丁哥之后,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的主要地点是上海。

清末旗女的袍子与民国旗袍主要有三个区别:

1.旗女袍宽而直,不露身;民国时旗袍开衩收腰,显示体态或女性曲线。

2.旗女的袍里有裤子,开叉处可见绣花裤腿;民国时旗袍里面有内衣和丝袜,开叉处露腿。

3.旗女袍的面料多为厚重的锦缎或其他提花面料,装饰繁琐;民国时期旗袍面料较轻,印花布增多,装饰更简单。

正是这三个不同点,让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长袍变成了可以和西洋裙比肩的新品种。袍服是大衣,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身份表达等。),它们的审美意义是传统意蕴。礼服,法国的长袍或英国的连体裙,有着与清代长袍相似的强调功能的历史和传统,但展示女性身材曲线也是其悠久的传统之一。现代裙子强化了这一特征,从含蓄、理想化、局部表现到暴露、性感、全身表现。就现代西式礼服中女性体态微妙变化的所有这些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穿旗袍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一位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于一个身材好的女人来说,不穿旗袍真是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