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讲座记录

认知角度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看老师手里有什么。(三角形),你能找出它有几个角吗?本文由一起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留学。请保留来源。

第二,组织探索新知识的活动

1.认知角度

投影展示:把课本上的图片投影出来。

谈:看,图中有哪些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落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多少个顶点?有几面?你能从我们周围的一些物体的表面找到角度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折叠一角

对话:我们已经知道角落了。我们能用灵巧的小手弯一个弯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叠边角)

3.角度比较

(1)问题:可以让你的折叠角度变大吗?你是做什么的?你能把它变小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旋转时,形成不同的角度。学生们能比较哪个角度更大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说话:观察老师手里的两个三角形(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用两张纸做成),哪个三角形更大?还是一样的大小?你知道喇叭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第三,扎实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1。对话:聪明的小猴子发现了一些图形。他想测试孩子们。敢于接受它的挑战?投影显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有棱角。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点名回答。

2.练习课本第二题。对话:求知欲强的小猫认为孩子们学得不错,所以来咨询我们。用投影显示出来。每幅画都有几个角。把它告诉你的同桌。

3.课本上的练习题3和5。对话:聪明的兔子看到大家的技术都这么棒,终于忍不住来考考我们,投影出题目。同桌讨论,课堂交流。

4.课本上的练习题4。谈:山羊老师对大家都很满意,决定带孩子们去玩。

拉并合上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度变化。

第四,全班总结,布置作业

对话: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父母看看你今天学到的东西,并找出你家里哪些物品有角。

对应的物

一,发散思维,引出话题

例:将-4、+3、+4和-3分成两组。

1.把-4和-3分成一组,把+4和+3分成另一组,也就是把负数分成一组,正数分成另一组。

2.我把-4,+4分成一组,把-3,+3分成另一组,也就是数字是否相同是分组的依据。本文由一起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留学。请保留来源。

3.我把-4和+3放在一组,把+4和-3放在另一组。原因是两个数的符号不一样,符号后面的数字也不一样。

第二,总结和提炼定义

一般来说,一个数由两部分组成,即符号和刚才说的“符号后的数”。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大家采取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两个方面不一样,是一种划分方法。如果“符号”相同,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组我们学过的正数和一组负数。如果“符号后的数字”相同,我们可以得到成对的数字-4和+4,+3和-3。他们应该叫什么?

这就是我们需要你们在这节课上学习的: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其他数?

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有相反的意思,所以叫做反义词。

符号不同而符号后的数字相同的两个数称为反义词。

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不同的符号得到的两个数,叫做逆数。

老师:请举例说明。

如果在5前加上“+”和“-”,则+5和-5是相反的数。

课本上说“只有两个符号不同的数叫做倒数”

“只有符号不一样”是指其他都一样,也就是说“符号后面的数字都一样”。

只有符号后有相同数字的两个数称为倒数。

“只有符号后的数字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与教材中的说法一致。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在数学学习中要多加注意。需要注意的是,教科书中使用“只是符号不同”的意思是“符号后面的数字是相同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细化了相反数的概念,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字”这一术语容易造成的误解,这一点我们以后会看到。

老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比如+4是-4的反义词,或者-4是+4的反义词,也就是+4和-4相反。请把“+3和-3是反义词”的意思说得更具体一些。

教材特别指出(板书)0的倒数是0。

口头回答练习:说出下列数字的反义词:

-7, -0.5,0, 6, +1.5

第三,数形结合,深入探讨

请在数轴上标出代表+4的反义词的点。

0 4

从数轴上看,对跖的另一个特征是每对对跖的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原点。

在相反数的概念中,“只有符号不同”包含了其他的相似性,即“符号后面的数字相同”,数轴上的距离相等。

掌握了老师提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至于相反数,我们从“符号”和“符号后的数”两个方面来研究。这两方面的特点不仅包含在相反数的概念中,也体现在数轴上。把两者结合起来,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帮助。

到现在为止,零的特殊性是什么?

学生:零既不是正的,也不是负的;零的倒数仍然是零;零不能被整除。

练习与解答(略)

附(板书部分)

只有两个符号不同的数叫做倒数。零的反义词仍然是零。

符号相反,分别在原点的两侧。

离原点的距离相等

通过七年级三班李红歌老师的这堂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圆锥体积讲座记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程

1,复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店里的冰箱里有两种芋头雪糕,分别是每支3元的圆柱形雪糕和每支0.8元的圆锥形雪糕。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和高度是相等的。你觉得买哪个更经济?。

3.导读:那么,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学完今天的课程。

体积算完了,相信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了。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一个圆锥体的体积)

(2)、动手测量,大胆猜测

1.我们已经知道圆柱体和圆锥体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分组测量你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看看他们能发现什么。(四人一组测量)老师巡视学生,看测量方法对不对,不对就指导。

2.沟通后发现,每组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底高相等。

3.大胆猜想: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和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会不会是这个圆柱体体积的几分之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猜测)

(3)、实验操作,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对话:让我们用你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做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你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请先在小组内讨论方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3.交换报告。(1)你们组是怎么做实验的?

(2)你做实验发现了什么规律?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老师的相机板书:圆锥体的体积是与它同底同高的圆柱体的体积。

4.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都有这样的关系?

老师展示底部不等、高度相等的圆锥体和圆柱体,让两个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问题:你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形。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

板书:圆锥体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体积×× =底的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对比)

6.问题:求圆锥体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底面积乘以高度是多少?为什么要骑?

7.练习(口头回答)

(1)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高度与底面相同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圆锥体的体积是150立方厘米。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利用公式进行拓展训练。

1.尝试教学。

学生自主计算,点名报答案,* * *同评。

2.做“练习”题1。

(1)指定2人在板上表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修改。

判断

(1)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1/3。( )

(2)圆柱体的体积必须大于圆锥体的体积。( )

(3)圆锥体的底面积为3平方厘米,高度为2厘米,体积为2立方厘米。( )

4.做第二题“练习”。

问题:①谁能说说做第二题的思路?

②计算圆锥体的体积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8的问题2。

(1)学生尝试做题。交换解决方案。

(2)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直接用“12÷3”来回答?

(3)做实验加深理解。

测试你

一根圆柱木,底半径6 cm,高12 cm。切割成最大圆锥的木材体积是多少?

7.你现在能回答本课开始时的问题吗?

(5)、课堂总结

问题: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如何计算圆锥体的体积?为什么?你还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完成练习8,问题1和3。

在农村进入四年级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阅读区阅读20页“下乡”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到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第二,一点:

1,小组活动:将找到的图形分类。

2.报告:分类方法和标准。

3.对找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4.分类后找出同类图形的* * *相同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第三,画一张图:

让学生在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学生可以在制图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图形的特征,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

第四,填写: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从形势图中找出平面图形并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了解矩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有趣的小数点(1)四年级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显示三种商品的单价。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大小因小数位置的移动而不同。因此,开展了小数大小如何因小数位置移动而变化的研究。

第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小数的大小如何因小数位置的移动而变化?2.报告: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比如把三个小数都转换成分成单位的数字进行比较;也可以在数表中写出三位小数,通过不同位数上的数字“8”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3.迁移推理。根据小数点右移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学生可以猜测小数点如何左移,小数大小如何变化,并通过实例验证。

第三,用法律解决问题。

1,来说说:应用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比较小数的大小。2.计算:应用发现的小数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除数为10、1000、1000的分数除法。

第四,练习:

问题1:综合应用小数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问题2:利用小数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探索和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会应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乘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