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外交官

就像王澍自己的一个书名《五大洲的故事》,他大半辈子都在国内外的“战场”上度过。

24岁时,他身着解放军军装。作为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支记者,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扩大上海的报道。他写的第一条新闻,原来是我军全面胜利围剿黄兵团的消息,成为当时淮海战役的重大新闻。朝鲜战争爆发后,王澍被调到新华社志愿军总支,又穿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装两年半。王澍撰写的两篇揭露所谓“自由遣返”战俘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毛主席阅后致电前方说:这些报道暴露了美蒋特务利用所谓战俘“自由遣返”欺骗公众的种种事实。谈判代表团应该用这些事实揭露美国在谈判桌上强行扣押我方战俘的阴谋。这次成功的报道,对王澍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回国后不久,他被分配到总部设在巴基斯坦的新华社国际部南亚分社,开始了他在国外的记者生涯。曾赴加纳、几内亚、马里、古巴、联邦德国等四大洲担任常驻记者。王澍是中国第一个单枪匹马在非洲建立新分支,打破中非长期隔绝的传奇人物。

65438年至0959年,先在加纳首都阿克拉设立新华分社,后赴新独立的几内亚首都采访,受到总统图雷接见。在新闻部长的帮助下,新华分社在该国首都科纳克里成功成立。当时王澍身兼两职,穿梭于两国之间。同年65438年10月4日,中国与几内亚建交,几内亚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960年7月,加纳总统接见了中国特使柯华,并于当晚签署了中加建交公报。同年5438年6月+10月,王澍去马里采访,朋友安排会见凯塔总统,但他要说法语。王舒法语说得不好,他很紧张。然而,总统非常友好,并表示他愿意立即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外交部接到王澍报告后,立即派时任中国驻几内亚大使柯华作为政府代表赴马里谈判建交事宜,并顺利达成建交协议。于是,王澍开始筹建新华社非洲第三分社。

1961年底,王澍奉命在拉美设立新华分社。经过考虑,最终决定将分会建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由王澍担任分会会长。没想到,在他抵达哈瓦那几个月后,一场震惊世界的“加勒比危机”爆发了。他日夜在战壕和沿海采访,向祖国人民报告古巴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短短一个月,发布了130多篇报道。总公司两次报告说他们特别会打仗。

1969年底,王澍因“缺人”“临时救援”被派往西德波恩分公司。他不懂德语,也不了解欧洲和德国的情况,因此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王澍开始学德语,硬着头皮走出去,请进来,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调查,终于度过了“困难时期”。此后,他集中研究总公司和外交部交给他的两个研究课题:一是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东方还是西方;另一个是中国和西德的关系如何发展。这两期的调查报告出来后,就注定了王澍要开始人生角色的第二次转变。

外交官——这里的风景独一无二。

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1969年3月,中苏在金银岛发生武装冲突后,国内外掀起了关于苏联的战略是东进还是东调的讨论。王澍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专家。他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以翔实的材料和精辟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美苏斗争的重心仍在欧洲,苏联的战略是西进,而不是东进。对于中国和西德的关系,当时国内政界似乎有很深的偏见。人们普遍认为德国军国主义和复仇主义在战后仍然占主导地位。王澍通过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大胆提出在西德,和平主义占主导地位,而不是军国主义和复仇主义。他坦言:“我主张中国和联邦德国建交。”他多次提交上述报告,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事实证明,王澍的观点是正确的。在他的指导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外长兼国防部长施罗德(时任CDU副主席、联邦议会外事委员会主席)访华,并就建交达成内部谅解。

令王殊意外的是,作为德国驻波恩记者,他被德国政府任命为建交谈判的中方全权代表,同时从我国驻华东和捷克大使馆抽调部分外交官到波恩协助王殊工作。经过八轮艰苦谈判,1972年9月29日,双方代表草签了建交公报,并于当天发表了同样的消息,宣布建交谈判圆满结束。同年6月5438+10月,西德希尔外长应姬鹏飞外长邀请访华,王澍也被召回国接待。回到波恩后,他被任命为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的参赞,并作为临时代办,计划建造中国大使馆。至此,王澍已经从一个著名的记者变成了一个资深的外交家,而这个懂得“学者”和“将军”的人,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两年后,还不到50岁的王澍成为中国第二任驻联邦德国大使。是机遇也是挑战,他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就在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前后,王澍有两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见到晚年的毛主席。第一次是在7月24日,1972。当他被带到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处时,才发现那是毛主席接见外宾时的私人书房。毛主席知道他在国外当记者很久了,就幽默地说,我也是记者,我们是同事。王叔激动得忍不住哭了。为了缓和王叔的情绪,主席请他抽支烟。他接过香烟,仔细研究起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小雪茄,尼古丁含量极低。他没有抽,而是放在旁边的小茶几上,准备带回家做纪念。没想到,面试完了,烟就不见了。原来是坐在他旁边的乔偷的。毛主席谈完国内外大事三个多小时后,周总理在小会客室和大家谈了很久。总理还给你看了外交部关于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谈判建交的请示报告,是总统批准的。王澍在报告里看到一个总理批准的建议:请总统考虑一下,有时间见王澍一面。王澍平静的心再次激起波澜...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三年后的10月30日,1975。王澍大使回国出席德国总理施密特访华招待会。毛主席会见施密特时,王澍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后不到10个月,毛主席去世了。在毛主席的最后几年,王澍大使能听两次世纪伟人的谈话,是莫大的荣幸。

1980至1986,王澍被任命为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兼中国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海外传教归来后,他被任命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由此开始了从官员到学者的第三次人生转变。

普通人——平淡生活展现真情

王澍退休后仍身兼数职:原中国外交学会顾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世界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并经常出席国内外举行的国际问题会议和讲座。但他毕竟已经步入八旬,工作生活的节奏也逐渐趋于平静。

王澍一生喜欢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开阔心胸,开阔视野,提高政治敏感性,锻炼思维能力,从而在工作中察觉事物的变化,提出精辟的见解。还能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学修养,增加选词造句的能力。他提倡在桌子上、椅子旁、枕头旁,任何你能看到的地方放几本书。打开它们是有益的!

王老的另一个爱好是听音乐。无独有偶,他被任命为中国驻奥地利大使(一个充满音乐细胞的国家)。抵达后,他收到了维也纳市政府赠送给每对驻奥地利大使夫妇的全年最珍贵的免费音乐会门票。19811110日,王澍大使和夫人终于坐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厅,享受了一场音乐“饕餮大餐”。2006年9月,在外交部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音乐会上,外交官合唱团身着红军的大衣和帽子深情演唱了长征歌曲。笔者也站在歌手中间,看到王澍坐在前三排中间,不时抹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