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表示拒绝的语用技巧?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对提出请求的说话人的一种直接拒绝。此时,请求者明确提出请求,而对方无法回避话题,只能直接明确地表明拒绝的意图,因此被认为是人际交往的不礼貌言语行为。但是,当我们不得不直接拒绝对方的要求时,我们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进一步的建议。以下面一组对话为例:
a:你能帮我完成这篇关于管理战略的文章吗?因为我是个门外汉,但你很擅长……
我没有时间。
虽然甲方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为难了乙方,而且其意图明确清晰,让乙方无法回避。虽然乙方也给出了拒绝的理由,但是拒绝的言语略显直白粗暴,让甲方无法坦然接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严重伤了自己的面子。因此,这类言语行为常被称为“威胁面子的行为”。如果B能注意语用技巧,有策略地表达拒绝意向,采取写语言补救面子的策略,就能维护双方的面子,保证双方谈话的顺利进行。那么B可以这样回答:
很抱歉,我不能帮你,因为我最近没有时间。你最好上网查一下。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第二种表达中,B也明确拒绝,但同时给出了理由和建议。虽然是直接拒绝,但并没有伤到对方的面子,化尴尬为融洽,也有利于以后双方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规定拒绝言语行为
在日常交流中,求助的方式有很多种,邀请别人也是一种请求。邀请者总是不希望被拒绝,被邀请者也不能轻易说出拒绝的话,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装腔作势”、“没面子”。所以,当有人邀请你的时候,如果你不能赴约,一定要注意务实的技巧。这时,善于运用语言的人总是采用约定俗成的拒绝的言语表达方式,即通过既定的句式来表达拒绝的意思。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更容易采用这种拒绝方式,不受社会地位、社会距离和年龄的限制。他们喜欢坦率而随意地说话。他们认为平等坦诚是人际交往的最佳状态。因此,西方人经常使用“不,谢谢”和“我很想,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中国,人们通常以道歉开始,如“对不起”、“对不起”,尤其是当社会地位低的人向社会地位高的人表达拒绝时。也有人采用“我好想………………”等表达方式[2]。试试下面两组例句:
例1: A:周末去我家吃饭吧!
乙:真的很抱歉。我必须参加一个婚礼。我能改天吗?
这个星期请你到我家吃晚饭,好吗?
我很想去,但是我不能去。不幸的是,我必须参加一个婚礼。下次我能享受它吗?
站在甲方的角度,邀请函发给乙方时,已经是囊中之物,相信乙方不会拒绝邀请。但B的表情也充分照顾了A的自尊心和面子,让A觉得B虽然拒绝了邀请,但也是出于无奈。试想一下,如果B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不,我要去参加婚礼”,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A的面子,让A认为他的邀请对B来说毫无价值,肯定不会接受。
除了用固定句型表达拒绝之外,人们还会用“我很害怕”、“我很担心”等语气舒缓的词语来表达拒绝的意思。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能体谅他人的感受,尽量避免语言交流中的冲突。所以中国人在表达拒绝的意思时,多采用间接拒绝的表达方式。
在人际交往中,会话双方往往出于不同的目的,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导致字面意义与会话意义的不一致,即会话意义。为了不伤害自己和对方的面子,请求者和被请求者往往会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拒绝。下面一组对话清楚地表达了这种语用技巧。
我最近真的很忙。我还有几篇文章要翻译,但是时间太晚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乙:你真能干。如果我像你一样,我会无法应付。
这组对话的前提是甲乙双方都是英语专业的,甲方在翻译一些英文资料。从字面上讲,A是在向B抱怨自己太忙,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么重的任务,而真正的谈话意思是委婉地向B提出请求,希望得到B的帮助,但是出于面子问题,没有直接表达。另一方面,A害怕提出明确要求后被拒绝,心理上不容易接受。其实乙方已经明白了甲方真正的对话意思,但是出于某种原因,他并不想帮忙,所以他只是故意曲解了甲方的真实意图,表面上是称赞甲方的工作能力,但他真正想表达的是拒绝。会话双方都意识到对方不遵守会话理论中的合作原则,他们会强迫自己超越对方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字里行间隐含的真实意思[3]。虽然A对B的回答并不满意,但是双方都没有任何威胁自己面子和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这也有利于双方的和谐共处。
在人际交往中,表达拒绝意思的一方总是站在有利的位置。无论采取哪种拒绝方式,总会给提出要求或邀请的一方造成心理上的不适,甚至影响提出要求或邀请的一方原计划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在需要表示拒绝时,一定要采取最好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方的沮丧和怨恨,避免谈话双方的感情受到伤害,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