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差异的语言反映
在《落魄的隐士女士》一文中,讲述了一群生活在纽约的孤独而陌生的女士。他们虽然流浪街头,却不公开乞讨;生活贫困,但生存能力强;住在拥挤的市中心,却又孤独。在谈到邻居对他们的态度时,文章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她选择你的门口作为她晚上睡觉的地方,那么在道德上很难把她赶走,就像一条迷路的狗一样。在这里,作者用“走失的狗”这个比喻来说明邻居是同情他们的。读者常常对句子中的隐喻感到困惑。在英美文化中,狗被视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它们往往会善待失去家园的狗,而不是痛打它们或赶走它们。“走失狗”是中国人用来形容那些失去靠山,东奔西跑,无处可去,惹人厌的人。所以,只有了解英美的文化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英语学习中随处可见,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不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就学不好英语。正因为每种语言都反映了产生它的文化,所以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内涵。因此,文化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英语学习的热点。这是因为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要用地道的外语与外国人交流,避免各种误解和隔阂,不仅要了解他们的语言,还要了解他们的文化。
二、什么是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指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长大,都是我们特定文化和表达这种文化的语言的产物。一些人类学家,如鲁思·本尼迪克特、克莱德·克拉克霍恩、弗朗茨·博厄斯、玛格丽特·米德和詹姆斯·弗雷泽爵士,在他们对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向我们揭示了每种文化是如何调节和决定其成员的信仰、价值观、审美和真理的。下面这段话摘自鲁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类型》,言简意赅,高瞻远瞩,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和习俗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到他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个受这种文化影响的小生物了。等他长大了,能参加社会活动了,这种特定的文化习惯就成了他的习惯,他的独特观念就成了他的观念,他的忌讳就成了他的忌讳。”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没有另一只手就无法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预示文化发展方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比喻为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中国语言学家邓延昌和刘润清这样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点,不仅包含了它的历史文化背景,还包含了它对生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看法。.....需要指出的是,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理解语言,就要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要理解语言。”因此,我们可以说,某种语言以某种文化为灵魂,某种文化也依赖于某种语言结构。既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那么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文化因素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全面正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这对我们学习一门外语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的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对事物的表达和理解自然有很多差异,具体体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四个方面。
第三,民族文化的差异
民族文化是指历史发展和社会传承形成的文化。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不同民族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也是不同的。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人们极度崇拜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奋斗,主张实现自我价值。卡内基从一个贫穷的学徒变成了富有的钢铁大王;林肯从平民上升为总统...这些都是普通美国人津津乐道和梦想的个人成功的例子。因此,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成功成为美国社会的文化核心。因此,英语词典中以self为前缀的复合词超过100也就不足为奇了。几千年来,中国数百万人依靠有限的土地和资源生活。客观的经济社会条件,加上儒释道伦理的约束,使得中国人把个人目标置于社会需求之下。在中国,个人的成就和荣誉一般不突出,往往归于群体,人们有崇高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可见对吃的重视程度。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中人宴的前七八道菜摆满了整桌,菜都堆好了,让客人享用。在美国,热狗、汉堡包、面包和黄油是家常食品。甚至在感恩节家宴上,全家人只是围着一只皮糙肉厚的火鸡。更让中国人无法理解的是,在州政府和市政府举办的宴会上,菜单上只出现了一道肉类主菜、两三道烹调精美的蔬菜、一道精美的甜点和咖啡。
第四,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东西在一种语言中很美,在另一种语言中很丑;有些东西在一种语言中内涵丰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
在中国,龙被视为圣物,它集力量、智慧、幸运、庆典、威严、力量和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经常把自己比作“龙”,中华民族也自称“龙的传人”、“龙的传人”。在英语中,龙被视为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撒旦是《圣经》中多次提到的魔鬼,是对抗上帝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为旧的。
龙.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也曾用“龙”这个词来形容困难时期的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里,却把她当成了这家银行的“银行龙”。
“红”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热情、欢乐和喜庆,它是一种带来美的颜色,所以《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都穿着红色,如宝玉的大红箭袖;黛玉的费阳绣花锦裙;冯的桃红色条纹外套;香菱的石榴红裙;鸳鸯的粉绸大衣等等。但对一些西方人来说,“红色”与战争、流血和恐怖联系在一起。比如英语中的Scarlet,有“鲜红、猩红”和“淫荡”的意思。红字在美国殖民时期是通奸的象征,但red-letter的意思是“喜庆”,red-letter day的意思是“周年纪念日”和“红字日”,这可能来自于在日历上用红色字母标记这样的日子的习惯。
竹子,一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子推崇备至,绘声绘色,吟咏不已。郑板桥的竹画举世闻名,邵爷的名句“竹不变,花香”更是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为中国人不屈不挠和正直品格的象征。但是竹子这个词在英语中只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外延。
动词 (verb的缩写)习俗和文化的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和风俗。如果我们仔细比较中西文化中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看出它们的差异。
中国人在婚礼上必须穿鲜红色,在葬礼上从头到脚穿白色,充满喜悦和悲伤。婚礼的锣鼓声,葬礼的唢呐声,弥漫着热闹悲凉的气氛。西方人穿白色婚纱以显示纯洁和高贵。葬礼必须穿黑色以示庄重。沉默对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人,长期被中国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性格内向,行动刻板,谦虚为本,显然干得不错。别人当面夸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差远了”“我做的不好”。西方人把这种回答看作是虚伪的谦卑或者是捞名。西方人对这种赞美经常说“谢谢”。这会让中国人觉得不谦虚。一个中国人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经常会对他的领导说:“我是新来的,没有经验。请领导和同事多多帮忙。”领导对此很满意。在西方,如果你对一个公司的老板这样说,老板可能会认为这个人缺乏进取精神,不能委以重任。
中国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彼此的家庭和个人情况。这是因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生活密集,交往频繁,个人生活或私生活容易被人知道或干涉。另外,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个人的事情是家庭的事,甚至是集体的事,所以愿意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别人也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于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如果一个陌生人问起他们的工资、年龄、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他们可能会觉得尴尬或不开心,甚至抱怨:真无聊,你有窥探别人隐私的嗜好!
不及物动词宗教文化的差异
宗教文化是指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它们深刻影响着民族文化,成为人们的精神动力。英国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自从牛津大学神学教授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于1382年将《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英文后,它就成了每个家庭的必读读物。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上所有的安排都是上帝的旨意。人类背负着原罪,应该在这世上受苦,贫穷卑微,服从上帝的安排。而且基督教在英国历史上一度占据统治地位,教会的权力往往凌驾于国王和君主之上。中国的人们相信盘古开天辟地之后还会有一个世界,主宰自然的是“神”和“神”。“神”和“上帝”代表的东西不同,含义也大不相同。特别是“神”的概念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而“尊命”、“听天由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都带有中国的宗教色彩。
总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了解西方文化和他们之间的差异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另一方面,你对学习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和生活方式了解得越深刻和详细,你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